1、_论语_ 君子_ 文化新探论语 “君子”文化新探程碧英摘要“君子”文化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论及,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在梳理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周易 、 尚书 、 诗经 、 仪礼等文本材料及孟子 、 荀子等后续材料溯源探讨论语中“君子”词义的文化内涵,不难看出,“君子”一词仍重其“位”,是实现孔子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的代表人物, 是完成孔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承担者。 论语 “君子”文化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主题。关键词 论语; 君子;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B2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633 (2009) 0411704从古至今,“ 君子”话题都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思考。一方面,“君子
2、 ”文化博大精深, “君子”人格世人礼尊; 另一方面, “君子”之行日久弥新 ,“君子”之风世人仰之。究其缘由,“君子”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自古以来仁人志士政治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一种力量源泉,还或隐或显地成为了现实人们追求理想人格的参衡座标。当我们从文化传统中一路走来,谈及“君子”, 人们自然与论语中的“君子”话题相互比附,但这其中的文化源流,还得溯源探讨。因此我们将从梳理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 周易 、 尚书 、 诗经 、 仪礼等文本材料及孟子 、 荀子等后续材料溯源探讨论语中“君子”词义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明晰论语“君子”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君子”一词早在周
3、易 、 尚书 、 诗经等先秦文献中出现过,但“ 君子”作为一个文化范畴被广泛论及还是在语录体著作论语里。考“君子”之源流,人们自然要从论语中寻找蛛丝马迹,但关于论语 “君子”一词文化内涵的探讨,学界历来众说纷纭, 主要观点有四。1“君子”一词不见于甲骨文, 出现于西周初年,“君子”一词经历了三次词义引申的过程:由“尊贵男子”到“有地位的男子”,到“女子的丈夫或情人”; 孔子完成了“君子”词义的第三次引申:“君子”内涵由以“地位”为主变为以“道德”为主。 12“君子”是孔儒的思想核心, 通过统计分析易经 、 尚书 、 诗经和老子中该词出现的次数和内涵,认为该词内涵从阶级观念为主向道德评判为主转变
4、早已萌芽,产生于 诗经, 完成于孔子。 23“君子”一词,西周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高贵的身份地位, 是一个带有明显阶级意义的称谓,后来又具有道德品质高尚的引申义, 论语 “君子”概念, 既有传统的继承, 又有一定的改造。34“君子”初始含义是“君之子”, 后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 。孔子是实现“君子”含义由“位”至“德”转化的关键人物。 4笔者对以上的研究成果疑问有三:一是“君子”的初始含义是否为“君之子”;二是“君子”词义的演变是否经历了三次词义的引申过程;三是论语中的“君子”概念终极所指究竟是什么。循着以上疑问,笔者也以论语“君子”文化探讨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周易 、
5、尚书 、诗经 、 仪礼等文本材料,并旁及孟子 、 荀子等后续材料考源溯流,试图描写论语 “君子”语义的演变历程。(二)“君子”在尚书中 8 见,5除伪古文尚书外,可信的为 4 次;周易中 127 见,其中易经20 见,117天府新论 2009 年第 4 期 论语 “君子”文化新探收稿日期2008 0708作者简介 程碧英,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传统文化研究。 四川成都 610064易传107 见; 6 诗经中 182 见,其中风47见,雅134 见,颂1 见;7 论语中 107 见; 8 周礼1见; 9 仪礼6 见;10 孟子82 见; 11
6、 荀子297见。 12 汉语大词典胪列了“君子”一词七大义项, 其中较早义有三:一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孟子滕文公上: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 ”高诱注:“君子,国君。 ”二是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易乾: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三是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13笔者认为,汉语大词典 对“君子”早期词义的疏解有欠妥之处。为准确明晰论语 “君子”的源流,我们首先就以上材料择要举例分析。1尚书中的“君子”(1)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 其尔典听朕
7、教。 (酒诰) 14(2)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 ”(召诰 )(3)周公曰:“呜呼! 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则知小人之依。 ”(无逸)(4)惟截截善谝言, 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秦誓)由尚书 “君子”观之,“君子”指方伯州牧等为政者,与 “小人”词义相对。 “小人”在尚书中 12 见,除伪古文尚书外,可信为 10 次,“小人”皆言民或农人。2易经中的“君子”(1)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无咎。(乾)15 (2)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坤)(3)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屯)(4)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
8、妇贞厉 ,月几望,君子征凶。(小畜)(5)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否)(6)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 利君子贞。(同人)(7)谦:亨。君子有终。( 谦)(8)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谦)(9)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谦)(10)初六:童观, 小人无咎, 君子吝。(观)(11)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观 )(12)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观 )(13)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 小人剥庐。(剥)(14)九四:好遁, 君子吉, 小人否。(遁)(15)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 贞厉。(大壮)(16)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子行 ,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明夷)
9、(17)六五:君子维有解,吉, 有孚于小人。(解)(18)九三:壮于九页,有凶。君子 ,独行,遇雨若濡。而愠,无咎。 ( )(19)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革)(20)六五:君子之光,有孚, 吉。( 未济)由周易 “君子”观之,“君子”词义统而举之言当时之为政者,别而叙之则可上及君主, 下及公卿诸侯。不过我们发现,“君子 ”词义已悄然发生变化, “君子”指重德行的为政者,如以上 (7)、(8)、(9)例。尤其当“君子”和“小人”对举时,“德行”因素就被强调和突出, 未修德行之为政者甚至被视若寡德之“小人”,如以上引例(10)、(13)、(14)、(15)、(17) 、(19) 。考诸周易
10、 “小人”一词,其含义也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小人”既可称“臣”或“百姓”,也可指品德低劣而不能胜其位者。3诗经中的“君子”关于诗经中“君子”词义,向熹先生诗经词典的统计最为全面,“君子”含义有四: “古代统治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风 24、雅131、颂 1)有高尚道德的人(风 3)魏风伐檀一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方苞朱子诗义补正卷三治人者食于人,以贫薄之地竭力以奉尔, 望相恤也;而尔不我恤。独不闻君子之不素餐乎?言彼者,讽此人之不然也。 妻称丈夫(风 20,雅 2)诗人自称(雅 1)。 ”16 由诗经 “君子”观之,“君子”词义相比周易言之, 并未发生很大的变化
11、, 只是产生了两个特指含义 ,即。4周礼 、 仪礼中的“君子”礼记由于时代晚出,不作为探讨论语 “君子”一词溯源的材料。虽然周礼 、 仪礼的编撰要晚于论语,由于 周礼是关于周官制设置的文典, 仪礼关注周时具体的礼仪规范,在讨论“君子”文化词义上,周礼和仪礼对理解论语中“君子”一词的文化内涵自然具有一定的参照启示作用。周礼中仅出现一例“君子” 。 周礼医师:“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贾公彦疏:“上六食六饮一经, 据共王,不通放下齐和相成之事,虽以王为主, 君子大夫已上亦依之,故云恒放焉 。 ”17仪礼中“君子”6 见,其义有三:一谓卿大夫及国中贤者。如:凡侍坐於君子 ,君子欠伸 ,问日之早晏,以食
12、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 ( 士相见礼) 二谓国中有盛德者。如:征唯所欲 ,以告於先生君子 ,可也。(乡饮酒118天府新论 2009 年第 4 期 论语 “君子”文化新探礼)三谓有大德行不仕者。如:征唯所欲, 以告於乡先生君子可也。(乡射礼)周礼和仪礼中无“小人”一词,可见, 周礼和仪礼主要言上位之“君子”,不过词义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增加了新的语义内涵。可见,“君子”是一个通称,也为当时之人所熟悉,后代注者未作更多诠释。5论语中的“君子”论语中“君子”词义,杨伯峻论语译注中释为两义:一为有道德的人; 二为在高位的人。笔者认为此说甚善, 但遗憾的是, 没能指明在 论语一书中“君子”含义的主要所指
13、,亦即是“位”还是“德”?揆诸学界诸种说法, 笔者认为 :论语中“君子 ”是实现孔子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的代表人物,是完成孔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承担者,因此, “君子 ”一词在论语 中仍重其“位”,只不过获此“位”者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行为规范。如:(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里仁 )(2)子曰:“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泰伯)(3)孔子对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4)子路问君子。子日: “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日 :“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日: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
14、舜其犹病诸?”(宪问)(5)宰我问:“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 “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 ”(阳货)(6)子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 )(7)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8)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9)子日:“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里仁)(10)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三)通过对尚书 、 易经 、 诗经 、 周礼 、 仪礼等
15、文献“君子”词义的择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君子”一词最早含义是统指“为政者”,别而叙之则可上及君主,下及公卿诸侯,言 “位”而已, 德行的内容自然附着在“君子”身上,这是当时时代政治所决定的。因此, 不能说“君子”一词的意义由初始含义“君之子”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 。关于“君子”一词的语义构成,将在他篇论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德行逐渐远离居于上位的统治者时,“ 德行 ”从“ 君子”一词的内在隐性语义中分离出来,在易经中,“ 君子”和“小人”词义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君子 ”指重德行的为政者, 尤其当“君子”和“小人”对举时,“德行 ”因素被强调和突出, 德行未修之为政者甚至被视若寡
16、德之“小人” 。在诗经里,既有对原始“君子”含义的继承和女子称呼理想爱人的词义表达,还反映了对“尸位素餐”的邦国诸侯统治者的反讽和劝谏,“君子”词义中的“德行”义素亦被放在了重要地位。因此,不能说“君子”词义的演变经历了由“尊贵男子”到“有地位的男子”,到 “女子的丈夫或情人”, 到以“道德”为主这样三次词义引申过程,只能看作是“君子”词义的构成经过了词义的扩大和缩小的变化。并且,从对易经和诗经中“君子”词义的分析可见“君子”词义的中心由“位”到“德”的变化发生在西周初年,而不是说完成于孔子或论语 。 “君子”话题在论语里被广泛提及,也便源于此。考诸论语后的孟子 、 荀子, 我们或许会更清楚其
17、中的脉络。孟子中“君子”82 见,“小人”16 见。 18 “君子”词义言“位”亦言“德”,不过, “君子”与“小人”对举时主要指阶层含义,如:1孟子曰:“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 无野人莫养君子。 ”(滕文公上)2(孟子)曰:“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梁惠王上)荀子中“君子”297 见, “小人”81 见。 “君子”与“小人”对举时言“位”亦言“德”,不过主要言“位”之别。如:1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 ,愚则端悫而法。 (不苟)2凡斗者,必
18、自以为是, 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 ,而人小人也 ;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 忧以忘其身, 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 (荣辱)以上可见,“君子 ”一词的产生就包含了道德因素的内涵,这一词义核心隐形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能被称为“君子”之人除尊贵的地位外,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也是人们描述三代之治历史的共通主题。在上位的“君子”法天地之道,以身作则, 垂化于人,所以我们说,在“ 三代之治”中,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也是无法抗拒的,世事的变迁自然出现了有“君子”之位而无“君子”之德者和有“君子”之德而无“君子”之位者。于是在诗经中我们看到了
19、似乎更为广泛所指的“君子”词义。其实认真推敲,119天府新论 2009 年第 4 期 论语 “君子”文化新探诗经中的“君子”词义并没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当政者的贬斥也罢,对心上人的爱称也罢, “君子”仍是从以上所指而来。可见, “君子”词义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词义分化言“位”亦言“德”在易经中已经出现,到战国末期亦一直沿用,明显体现了周时以来重视政治与道德相互作用的倾向。也就是说,“中国自周代以后, 以礼 、 德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19 。因此,论语中“君子”主要指“在位者”,可贵的是:“ 君子”文化是孔子忧患现实和期待理想的表达,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追求和文化
20、理想。那么,“君子”词义严格作为道德层面上所讲,该词义的稳定不在论语, 或当在战国之后,待以后论及。(四)出现对论语中“君子”文化理解偏差的原因有二:一是论语作为语录体著作,有时缺乏具体的上下文联系,脱离具体语境容易造成词义理解的模棱两可, 甚至出现理解的偏颇。二是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保留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乃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如“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有三戒”等, 人们对“君子”话题的关注自然将目光回到论语,甚至认为此“君子”之义就是彼“君子”之义,其实差矣。其间的异同需要我们进行语义的梳理和文化的解读方可进一步明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书缺 ”20,诗经小雅描述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情况被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所代替。孔子以积极入世的精神, 怀揣实现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政治期待,他周游列国 ,求谒仕途。但时代的变化打碎了孔子现实的理想,他退而删修诗书、训导弟子, 希望以此完成其文化追求。虽然孔子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深深忧虑,甚至倍感失望,但他没有对具备高尚德行的“君子”(为政者)阶层失望 ,也没放弃对现实政治的诚挚期待。诚如李泽厚所说:“在上述礼崩乐坏、周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