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荣中学校本教材李家大院文化主编:畅旺学 吕美莹序言 1第一章李家大院简介 .2第一课时李家大院简述 .2第二章李家大院建筑文化 6第一课时晋南一景 6第二课时主体建筑 7第三课时建筑艺术 .10第三章经商文化 15第一课时李家大院创业经商简述 .15第二课时李家大院在全国各地经商店号 17第三课时亡与新生 .25第四章“善”文化 .26第一课时 26李家大院彰显晋商文化 “善“是其内核与灵魂 26第二课时善文化 28第三课时李氏家族的善举 .31第四课时“善”故事系列(二十一则) 38第五章李氏家族重要人物 .54第一课时善府代有人才出 .54第二课时重要人物 .56结语 .62第一课时 李
2、家大院被利用的简略过程 62第二课时李家大院大事记年表 .64附录 .67参考文献 671序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在这种形势下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为了能够体现我校校本教材的地方特色,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选择了与万荣有关的文化。我们小组重点着眼于李家大院的文化,通过介绍李家大院的建筑、李氏家族的慈善以及经商,还有
3、李家的代表人物,来向学生展示李家大院的魅力以及文化传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历史,感知传统,培养他们身为万荣人,身为晋南人的骄傲和自豪!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目的是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虽然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它依然以自己不可忽视的姿态向教育传递着正能量。2第一章李家大院简介第一课时李家大院简述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于黄河金三角的运城市万荣县南端,东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西临 209 国道。相传,李氏家族祖籍陕西省韩城县(今为市
4、)相里堡村,明初因灾荒入晋,以缠簸箕扎罗底为生,定居原万泉县(今万荣县)薛店村,改相里姓为李姓。明朝末年,第八代的李永山迁居万泉阎景村,距今 370余年。李家从李定山开始,连续几代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奠定了经商的基础。同时乐善好施,赈灾济贫,代代相继,方圆数百里人称“李善人” 。李子用夫妇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 晋商三蒂莲”,素有“ 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 ”之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3李家大院景
5、区距运城市区 38 公里,是 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院落 20 组,房屋 280 间,现存院落 11 组,房屋 146 间。李家大院(河东民俗博物馆) 、万荣笑话博览园两大景区共占地近 1000 亩,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晋南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为地方特色民居
6、中的独例。鸟瞰图 大门前石狮李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直接或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等。这些装饰艺术可分为人物类如福禄寿三星高照、八仙祝寿、渔樵耕读等,祥禽瑞兽类如蝙蝠代表福、鹤鹿同春、鱼跃龙门等,植物类如牡丹富贵、松竹梅等,文字类如私塾院外墙福寿题字,几何纹有盘长纹、银锭纹、龟背纹、万字不断头等,器物组合类有博古图等。这些具象的事物,通过能工巧匠的创作,把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心理渗透其中。李家大院作为晋商精神的载体,其建筑折射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清晰脉络,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史实。开发李家大院,不仅弥补了晋商大院在运城的空白,也弥补了运城市民俗博物馆的空白
7、,而且对弘扬晋商文化,发展运城旅游事业,推动运城4经济发展,构建和谐运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课时李 家 大 院 文 化 价 值李 家 大 院 于 2004 年 6 月 由 山 西 省 人 民 政 府 公 布 为 第 四 批 重 点 文 物 保 护单 位 , 与 其 它 重 点 文 物 一 样 , 它 同 样 具 有 重 要 的 历 史 、 科 学 和 艺 术 价 值 。首 先 , 它 是 保 护 、 展 示 、 研 究 晋 南 古 民 居 建 筑 的 阵 地 。大 院 建 筑 规 模 宏 大 , 在 院 落 布 局 上 以 北 方 传 统 四 合 院 为 主 , 整 个 建 筑 多 为 二
8、 进 、三 进 四 合 院 格 局 , 但 又 不 局 限 于 四 合 院 。 在 建 筑 风 格 上 以 晋 南 传 统 民 居 建 筑 为基 础 , 同 时 吸 纳 了 徽 式 建 筑 风 格 , 部 分 院 落 建 筑 采 用 了 日 式 “推 拉 门 ”和 欧 洲 “哥 特 式 ”建 筑 , 因 而 整 体 建 筑 风 格 古 朴 典 雅 , 装 饰 艺 术 精 妙 绝 伦 ,体 现 了 南 北 融 汇 , 中 西 合 璧 的 建 筑 理 念 , 是 全 国 众 多 富 有 地 方 特 色 民 居 中 的 一朵 奇 葩 。其 次 , 它 是 研 究 、 展 示 晋 商 发 家 、 发
9、展 的 典 范 。李 家 先 祖 在 明 朝 永 乐 年 间 因 灾 荒 从 陕 西 省 韩 城 县 ( 今 韩 城 市 ) 逃 荒 至 山 西 省 万泉 县 ( 今 万 荣 县 ) , 辛 勤 劳 作 , 耕 读 传 家 , 后 由 农 入 商 , 创 办 企 业 , 成 为 当 地巨 富 。 李 氏 家 族 以 农 为 本 , 以 商 贾 兴 , 以 诚 信 立 , 以 慈 善 而 名 扬 天 下 , 演 绎 了一 个 白 手 起 家 、 诚 信 经 商 、 富 甲 一 方 、 善 行 天 下 的 传 奇 。 李 氏 家 族 的 发 展 史 是中 国 近 代 经 济 史 的 一 个 缩 影
10、 , 其 以 传 统 农 业 聚 集 资 本 , 进 而 转 入 商 业 领 域 。 又由 封 建 商 人 积 极 进 取 , 成 功 进 入 近 代 工 业 领 域 , 转 化 为 民 族 资 本 家 。 在 很 短 的5时 间 内 实 现 家 族 经 济 发 展 的 三 个 跨 越 , 这 在 同 一 时 期 并 不 多 见 。 李 家 大 院 正 是这 一 历 史 阶 段 的 实 物 见 证 , 弥 足 珍 贵 。第 三 , 它 是 研 究 、 展 示 晋 南 民 俗 文 化 、 弘 扬 晋 商 精 神 、 慈 善 美 德 的 基 地 ,广 大 群 众 接 受 教 育 的 大 学 校 。
11、作 为 晋 南 民 居 和 晋 商 大 院 , 李 家 大 院 是 晋 南 民 俗 文 化 和 晋 商 精 神 的 物 化 , 为 研究 、 展 示 和 教 育 提 供 了 场 所 。 李 氏 家 族 历 世 以 民 间 疾 苦 为 怀 , 乐 善 好 施 、 博 施济 众 , 善 行 善 举 无 数 , 官 民 共 誉 , 人 称 善 人 。 其 白 手 起 家 的 历 史 、 善 行 天 下 的美 德 , 对 传 承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文 化 和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具 有 重 要 的 促 进 和 推动 作 用 。李 家 大 院 蕴 含 着 丰 厚 的 文 物 价
12、 值 和 文 化 内 涵 , 具 有 独 特 的 风 韵 。2006 年 7 月 , 运 城 市 委 市 政 府 提 出 以 李 家 大 院 为 基 础 , 集 中 保 护 一 批 当 地 传统 民 居 建 筑 , 建 设 运 城 市 民 俗 博 物 馆 , 把 李 家 大 院 打 造 成 我 省 知 名 的 文 物 旅 游景 点 。 这 一 设 想 得 到 了 社 会 各 界 的 交 口 称 赞 。 2007 年 4 月 工 程 奠 基 ,2008 年 10 月 李 家 大 院 景 区 建 成 开 放 。步 入 李 家 大 院 景 区 , 古 色 古 香 的 传 统 民 居 , 精 美 绝
13、伦 的 装 饰 艺 术 , 中 西 合 璧 的建 筑 理 念 , 以 及 浓 郁 的 慈 善 文 化 、 厚 重 的 晋 商 文 明 、 浪 漫 的 异 域 爱 情 , 无 不 令人 神 往 , 让 人 迷 恋 。 景 区 功 能 完 备 , 是 一 个 集 吃 、 住 、 游 、 购 、 娱 为 一 体 的 多功 能 文 物 旅 游 胜 地 。6第二章李家大院建筑文化第一课时晋南一景中国民居建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相较于皖南民居的朴实清新,山西的大院以深邃富丽著称。当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山西古建筑后这样写道:“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
14、之荣耀。”其中,晋商的宅院更是将山西大院的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它们见证了晋商 500 年的兴衰史。有一种说法,晋商的兴起,源于河东盐池(位于今运城市盐湖区)的开发。而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阎景村的李家大院,称得上是晋南乃至晋、秦、豫黄河金三角一带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李家大院堪称一朵民居建筑的绚丽奇葩。”记者一走进大院,便听讲解员王媛如此介绍。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大宅子,原有院落 20 组,现存 11 组,另有祠堂、花园等,共占地 200 余亩,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整个建筑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南方徽式建筑和欧洲哥特式建筑三大风格,兼具晋南四合院藏风聚气、江南园林雅舍秀美、西式房屋
15、透光通风的优点。南院是房主李道升的住宅,房屋采用砖木结构,二层为木板楼,中间有过庭,“院中有院,门中有门”,是典型的民间四合院风格。西院是公子李子用的宅院,共有正北瓦房11 间,东西一字排开,也是两层砖木结构。与南院的四合院不同,楼前建有一个开阔的平台,平台下面是几座砖窑,窑顶较高,上面留有透气眼。据说,在窑顶上将粮食晒干,就可以直接通过透气眼推入窑中储存。李子用的这处院落与南院风格迥异,采用了许多西式建筑元素。例如客厅内砌有壁炉,门楼大门用铁皮包装。这与李子用曾经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氏为妻的经历有关。夫妻俩回到中国后,在李家大院共同生活了六七年。那些中西合璧之处,是由李子用亲自设计的。李
16、家大院全景7第二课时主体建筑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 200 年。原有院落 20 组,现存院落 11 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为缅怀先祖恩惠,昭示后辈孝行,遂由李家第十四代“敬”字辈李敬仁、李敬修、李敬伦、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于光绪十二年(1886 年)始修建李家祠堂。据当地老人们说,李家每年正月初五、清明、十月初一要举行隆重的家祭,李家有 200 亩族田雇人耕作以供祠堂费用。李家祠堂建筑宏阔,用材
17、讲究,木雕、砖雕、石雕古朴而不失华美,结构、功能、风格凝重而不失灵巧,典型地表现了农耕经济的传统信仰与审美理念,同时显现着晋南民居 “两层一面坡”的风俗特征。李家第十五代“道”字辈李道升,分别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和民国十年(1921 年)各修建了一座二进四合院。这两座院落毗邻相连,以徽式过厅为特点,显得格外通畅、亮堂;按照当地习俗,东西厢房为居住之所,宽敞的正房(北房)从不住人,是举行婚庆寿诞礼仪或储物的场所。这两座院子后来分别由李道升的两个儿子居住。李家大院民居建筑中较有趣味的是李道荣院、私塾院和藏书楼。李道荣院建于 1935 年,一进四合,以南为正。大院门楼雕镂艺术高超,除了装
18、饰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之外,大门两侧还特意镌刻着 朱子家训中的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进入厚实重锁的院门,东耳房即是李道荣卧室。当地居住习俗以土炕为铺,炕沿有木制屏扇隔断,中间留有小门容人上下炕铺,炕门上又有布帘悬挡。紧挨炕边有木梯可通二层楼阁,楼阁上靠近庭院方向有小巧别致的凉台,既可晾衣、乘凉,又可增加采光。该院东厢房山墙皆为空心墙,长达 20 多米,既可藏物藏人,又增加了东房冬暖夏凉功能。大院私塾院建于清末民初,与李道荣院相隔一个院廊,月亮形院门有推拉式木门防护,为北方民居罕见。门外砖雕对联书:“知乎天地德为本,止
19、也吉祥室有余”,横批曰:“授业解惑”。门内联书:“知道诗人赋绸缪,止邱黄鸟叶绵蛮”,横批:“集贤”。院李家大院8内北房为一进三间式窑洞,是先生教书的地方,李家子弟满 6 岁都要来此读书。三间窑洞底下分别有三间地下室,可供储物与避暑所用,半圆形砖雕窗户露出地面,煞是奇巧。私塾先生住东厢房,院内无西房,显得宽敞宁静。藏书楼是李敬修之子李道行的住所。1907 年清政府派李道行留学英国,李娶英籍妻麦氏并于 1914 年回国并修建该院。院内宽敞的平台下砖砌一排插廊窑洞,北侧一排二层阁楼,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故称藏书楼。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内院门楼的造型吸取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整个院落中西合璧,独具特色
20、。 此外,李家大院民居院落中凸现农耕生活的马厩、农具院、作坊院,富有传奇色彩的 “三寡妇院”,以及即将恢复或再现的寿礼、婚庆、生育等原生态风俗场景,即将落成的万荣笑话园、善文化展览等等,都是值得一睹而后快的去处。李家大院私塾图片9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内院门楼的造型吸取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的晋南民间艺术,呈现出中和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特点。因而整个西院中西合璧,独具特色。此外,李家大院民居院落中凸现农耕生活的马厩、农具院、作坊院,富有传奇色彩的 “三寡妇院”,以及即将恢复或再现的寿礼、婚
21、庆、生育等原生态风俗场景,即将落成的万荣笑话园、善文化展览等等,都是值得一睹而后快的去处。哥特式门楼10第三课时建筑艺术建筑艺术分布在李家大院老院建筑的多个重要部位。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砖、木、石“三雕”以及彩绘和铁艺,内容题材涵括名人轶事、文学作品、戏剧唱本、宗教神话、风俗民情和社会生活等。石雕多饰于房屋基础部分,主要是柱础石,此外还有夹门石和门狮等。木雕装饰品主要分布在房屋的结构部分,如梁枋、檩条、瓜柱、斗拱等主要构架和撑木、挑头、梁垫、雀落等构件,以及构成外廊空间的天花、桶扇、门窗上的木雕。木结构外露部位,如屋檐、门罩等多有彩绘,流畅细腻。砖雕主要饰于木结构门庭外的八字或一字影壁上,以及
22、仿木结构的垂花门罩、檐椽、额枋、斗拱、牌匾、下垂的莲柱等。院里的砖雕一般分布在墀头、山墙、正厅两侧的墙壁,二门两边的院墙、园林里的花墙等处。装饰11李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直接或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等。这些装饰艺术可分为人物类如福禄寿三星高照、八仙祝寿、渔樵耕读等,祥禽瑞兽类如蝙蝠代表福、鹤鹿同春、鱼跃龙门等,植物类如牡丹富贵、松竹梅等,文字类如私塾院外墙福寿题字,几何纹有盘长纹、银锭纹、龟背纹、万字不断头等,器物组合类有博古图等。这些具象的事物,通过能工巧匠的创作,把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心理渗透其中。砖雕(tilecarving)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
23、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苏州砖雕) ;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河州砖雕 ) 。12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工艺。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
24、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砖雕易于雕造却是一大优点,对材料也不像石雕那样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建筑雕饰里更为常见。通常来说,砖雕的雕造工艺都经过制胚、烧炼、雕刻几道工序。用来烧造雕砖的泥土要比普通砖的细,一般还要经过水洗、沉淀之后再使用,使之提高纯洁度和粘合力。雕刻的手法多
25、种多样,可以平面浮雕、半圆凸浮雕、高凸浮雕,也可以镂空雕刻。一般来说,砖雕的材质比石料疏松,更易于剔刻得玲珑剔透、毫发毕现,艺人们也抓住它的这个优点,在精雕细琢上下功夫。山西砖雕砖雕的特点:一是土质特好,经久耐用;二是花样繁多,套路颇大;三是画工精细,刀工别致;四是谱系名确,传承有序。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以来,从山西境内诸多寺庙砖瓦中,均可看到雕刻痕迹。特别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境内各村各社建造坛庙寺观蔚然成风“一颗印”式的“四合院”到处林立,一条条用砖瓦建筑的大街再肆出现。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就客观地促进了山西砖雕技艺的发展。民间相
26、传,到清代中后期。境内平均四个村庄中便有一座小砖窑,而且每座砖窑均可烧出13“花货(即砖雕)”。当时,境内窑王堡、小王村、大常村、东木庄的砖雕花样繁多,产量颇丰,销路也很远。石狮子把大门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在中国众多的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石狮子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那么,用石狮子把大门的这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何时呢?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雄性体形矫健,头大脸阔,戏耍有髦毛,姿态甚是威猛。它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
27、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 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 87 年) , (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 ”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 。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 ,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 ”狮子在中国交了如此好运,也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 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
28、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所以佛教秆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 。在我国佛教圣地一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专司人间联盟智慧的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说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狮子有了这等的威严,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与后来守卫大门的石狮子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石狮子雕像下面没
29、有 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在汉唐古石狮遗物中可以明见。石狮子何时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 (见文史知识1998 年第 9 期)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来,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有钱人家为了张扬自家的声势,便把原来坊门的样式简化,改造为门楼,仿象原来坊门所用的夹柱石那样,将石
30、狮等瑞兽雕刻在柱石上,此风被保留下来相沿成习。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 析津志辑佚.风俗一文中对这一习俗有14着明确的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 ”这是关于我国看门石狮出现时间的最早也是最详细确凿的记录。可以认定,元代是我国看门石狮由宫廷走向民间的肇始。我们看到的看门石狮多蹲在一块大石雕成的台座上,这明显是由原来的夹柱石演变而来的遗迹。用石狮子摆在大门前有何作用呢?民间流传有四说:其一,避邪纳吉。古人认为石狮子是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 。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
31、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有同样的功能,用以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寨的平安。所以,用石狮子来把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那些妖魔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其二,预卜洪灾。在民俗传说中,说狮子有预卜灾害的功能。说如遇有洪水泛滥或陆地沉没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血,这是征兆灾害就要来临了,人们可以采取应急避难。在这里石狮子俨然成了灾难的预言家。其三,彰显权贵。古代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狮子守门,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的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尊、威震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其四,艺术装饰。石
32、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如北京卢沟桥的东端就用两只大石狮镇守栏杆,不仅桥两头华表柱头上刻有石狮子,有的石狮子身上还负藏着几只小狮子。这些石狮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现,穷极工妙,最小的狮子仅有几厘米,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隐现无常,所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俗语。1962 年,北京文物工作者对卢沟桥的石狮子进行编号,终于数清了共有石狮 485 个。卢沟桥因石狮子而名扬四海,成为建筑艺术的精品。到明清以后的石狮子多在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 ,雌狮脚下往往还踩着一个幼狮。民间也有狮子滚绣球的绘画和图案,这无非表示娱乐升平和人间爱恋之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趋向太平祥和的美好愿望。如今,
33、石狮子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延续下来,这其中的迷信色彩不再有人去相信了。李家大院原有院落 20 组,房屋 280 间,现有院落 7 组,房屋 146 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共占地 125 亩,相当于 10 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其中不少建筑吸收了外国的一些先进风格,象那个月亮门就吸收了日本的推拉式风格。万荣李家大院是迄今为止,在运城发现并开发的第一座清末民初晋商民居宅院群落。李家大院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气质,与众多山西晋商大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潜在的社会价值正日益显现,李家大院的开发工作因此具有
34、深远的意义。 李家的经商理念与道德崇尚,以儒家倡导的“善行义举”为显著特征,注重“以仁制利”和“怀义去利”;李家的宗族观念与伦理思想,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和“理欲统一”为信仰基础,注重家族的繁衍与兴旺。难能可贵的是,李家后代在民国初年敢领风气之先,在院落建筑风格上吸取西方文化元素,并娶外邦异族女子为妻,为晋商的光辉史册中增添了别样风采。15第三章经商文化第一课时李家大院创业经商简述李氏家族从第八代李永山开始,继承祖先农耕传家遗风,以小手工业为主,连续几代艰难谋生、辛苦创业、勤俭治家、精心理财、奠定了经商的原始基础。1804 年,第十三代李文炳出生。1821 年,十七岁的李文炳就开始赶集会,
35、摆卖土布。春夏秋冬,从不间断,盛暑寒冬,照摆不误。若逢雪雨天,肩挑或背着包袱步行数十里,十分艰辛。1823 年,李文炳了解到,陕北靠宁夏内蒙一带的“三边”(靖边安边定边) ,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能种植棉花,当地老百姓更谈不上用棉花纺线织土布了,大多数人衣着破烂不堪,几口人合盖一床破棉被。对土布的需求量甚大,价钱比晋南高出好几倍,贩土布利润丰厚。李文炳决定用自己摆摊赚到的积蓄收购土布,组织马帮跑“三边” 。经河津摆渡过黄河,先到宜川,后经延安安塞到达靖边。当时人们称李文炳为“边客” 。跑一趟下来即使没有雪雨干扰也得半个月时光。由于李文炳为人厚道,经商中以诚信为本,所以经营土布顺利,手中便有了不
36、少积蓄。1827 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生意,在定边县凝条梁开设店铺,遂将李文阶、李文蔚两个弟弟带出,开始在“三边”设立庄点,改在晋南零散收购的进货渠道为到河南的禹州湖北的枣阳一带批量收购土布,还捎购茶叶药材杂货到“三边”一带出售,马帮又将皮货、药材驮回销售,常年坚持双向长途贩运,生意越做越大。1830 年后李家因事业发达,人口增多,老大李文炳将生意同弟弟李文阶、李文蔚分开,好干的两个商店生意让给两位弟弟,难做的生意留给自己,并背负部分债务。李文炳因忙于家事,偿还债务,生意很不景气。李文阶、李文蔚兄弟两人则如鱼得水,开始在阎景村成立了“敬信义”商号,从商贩转为坐商,以“信、义、诚、恭、谦、和”为经营
37、理念。由于义字当先,用人得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后又在解州关老爷庙附近成立了“敬信义”分号,当时在商号内熬相公的人都着统一的服装,左胸前印有“敬信义”的号名,店员很是自豪,当地人也非常羡慕。1852 年,“敬信义”商号生意再次扩大, “敬信义”的分号逐步发展到西安平凉兰州。1862 年发展到西宁银川一带。从晋南到西北沿路都有店铺,乘马拉轿车,日行六十里,一路不吃别人饭,一路不住别人店。经营的商品有食盐酱菜日杂百货皮货、绸缎、药材布匹茶叶酒类糕点等,后又增设经营票号项目。“敬信义”商号规定,每三年结算一次。分红的方法是,在三年的总收入中扣除股金总16额和“财神股”外,盈余
38、部分按股份多少分给股东和人力股。采取死分活值(即东家的股份是死的,人力股是活的) 。一般按四六分成,股东六份,人力股四份。人力股折抵财股最多为一股(指经理), 最少为一厘( 指满三年的学徒工), 由于增设了人力股,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使各商号掌柜以店为家,尽心竭力。从 1862 年到 1937 年的多半个世纪,是李氏家族经商的鼎盛时期, “敬信义”商号除阎景村的总号外,解州、运城、潼关、渭南、西安、平凉、兰州、银川、汉口、湖南、江苏、天津、上海都有“敬信义”分号和常年庄点。总资产达数百万元(银元) 。李文阶、李文蔚不仅在总号中入股经商,还各有自己的商号。李文阶创建阎景村的“长寿东” ,以川广
39、药材杂货为主;“公生明” 、 “长恒东” 、 “长丰东”以收购棉花为主;绛州钱庄以汇兑为主;襄汾的“恒记药店”和粮店在当时也享有盛名。李文蔚的生意主要向解州、西安、平凉、兰州、银川、西宁一带发展,后又发展到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天津有“敬盛永”商号,武汉、上海设常年庄点。银川有“敬义泰”商号,资产达百余万元(银元) ,后发展为宁夏八大商号之首。李氏家族的生意之所以兴隆昌盛,其主要原因是宽厚诚实,信义为先。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一、用人之道他们用人先是“荐官”举荐, “荐官”必须是诚实守信的熟人。他们把被举荐的人引见给经理,经目测,看其五官、言谈举止,然后让其写毛笔字、打算盘,满意时就把他留下当相
40、公。相公一般三年内管吃穿,工资由开始每年银三两增加到银十两。三年期满看其才能和表现再做定夺。如留用,则顶人力股几厘,俗称顶生意。如果要是入银号,除“荐官”举荐外,还要有保人,且实行连环保。此外,对所用之人,实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凡是使用的人,就让他们放开手脚干。在熬相公的三年期间是非常辛苦的,黎明即起,侍奉掌柜;五壶四把(五壶即茶壶、酒壶、水烟壶、喷壶、夜壶;四把即笤帚、掸子、毛巾、抹布) ,终日相随;顾客上门,礼貌相待;三年期间相公是不允许请假的,到年终发给帽子一顶,老布八丈,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肥皂一条,每三年可回家探亲一次,假期半年工资照发。若家中遇红、白喜事,可发足路费或借款给
41、相公。二、诚实守信李家的生意有工有商,无论工商,一律坚持以信义为重。商店经营商品必须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厂内生产的产品都订有规格标准,产品配方、用料、数量等各道工序严格把关,保质保量,不达标产品不准出厂。如“敬义泰”生产的玫瑰露酒,澄绿透明,黄酒酒味醇香;所产的陈醋清香适口,腐乳营养丰富;所产的白色酱油,堪与驰名的山西汾阳狄义酱园产品媲美;所产的豆腐干,经久不干,不粘,堪与河南开封老王美酱园的五香豆腐干一比高低;所产的翻毛点心、酱制大头菜等在宁夏及“三边”一带享有盛名。由于李家商店长期坚持“信义为本,货真价实”的经商信条,为其赢得了信誉,受到进货商店和顾客的信任和欢迎。三、厂有规章,店有制度不
42、论商号和店铺,都订有各种规章制度。企业内的操作规程、配方用料、人际关系、财务手续、进货渠道等都有明文规定,十分具体。如几点开门、几点关门,在外采购人员几点回家等,条款非常详细,人人都得遵守,如有特殊情况,必须给店内打招呼。好的予以表扬,违章予以严惩。东家虽然待工友热情关怀,但发现有营私违规行为,就按制度严惩不贷。四、热情服务,送货上门凡是顾主上门,站柜台的相公(营业员)立即热情接待,递烟送茶,十分殷勤,而且17百挑不厌,总是千方百计,必致成交。为了争取销路,他们对熟人或有名望的客户,还采取赊销和凭折取货的办法。赊销是将所购的货款记在“水牌”上,等货款送来,再行擦去。或是等到一定的时间,持条到买
43、主家结算。凭折取货是将应付的货款,一一登记折上,到一定季节,如端阳、中秋、年关再进行结算。他们还对老顾客实行九折优惠的办法。五、发扬艰苦创业的传统李氏家族是靠收购土布,跑“三边” ,以小本微利起家的,他们世代不忘艰苦创业的祖训,经常教育子孙要勤劳俭朴,戒奢侈浪费。他们把朱子家训中有关节约的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粒,恒念物力维艰”镌刻在青石上,镶嵌于大门两旁,让子孙后代进门出门念念不忘。阎景“敬信义”总店还规定,不论哪个商店的经理或账房先生回店汇报工作或结账,一律不能穿绸挂缎、西服革履,必须穿家乡土布做的衣服、鞋袜,否则不予接待。据万泉县志 “人物卷之四”记载,李敬伦(子用叔
44、父)主持家政,丁内艰丧祭,虽然一切遵从古礼,但不设酒席,节俭到如此程度。此事为万泉县士大夫家百年未闻之事,被人们广为传颂。第二课时李家大院在全国各地经商店号山西省阎景镇:敬信义杂货店公生明花店长寿东药材杂货点心铺同心协糖酒店敬义泰绸缎布匹店和贞顺绸缎布匹店通顺成杂货店通顺兴杂货店等万泉县:敬久兴京货铺敬久兴绸缎布匹铺荣河县:长寿东棉行(兼营杂货药材)贾村庙:公生明花店曲沃县:敬信义杂货批发庄解县:敬信丰棉行敬兴吉杂货铺敬信瑞杂货铺敬成元杂货铺敬信义杂货批发庄运城镇:敬信公钱庄敬信溥杂货点心店敬信公盐店汾城县:敬信诚粮店敬信明杂货药材点心店(后改为恒记药店 )夏县:公生明棉行新绛县:敬信永钱庄敬
45、义昌杂货店茅津渡:敬信义杂货批发店(常驻庄客)太原市:敬信永敬信裕(因上马街、三友巷、东夹巷李家商店多,俗称阎景街。东夹巷有李道行、李道在的公寓)陕西省西安市:敬信义钱庄敬信公南街帆布厂18敬信公盐店敬义成杂货铺敬义德杂货铺敬兴成杂货铺敬信义杂货批发店渭南市:敬信义杂货店三原县:鼎记花店韩城县:敬信义炉院(冶炼铸造工厂)潼关县:敬信义批发店宝鸡市:敬信义杂货店河南省郑州市:敬信义杂货店(收购棉花烟叶运销上海)漯河市:敬信义杂货店许昌市:敬信义杂货店禹州:敬信义杂货店(收购土布运往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敬义泰绸缎庄敬义泰酱园敬义泰杂货店大同庆布匹门市铺(同时在宁夏各县设有庄点)甘肃省兰州市
46、:敬信义杂货店敬兴吉杂货店平凉市:敬信义杂货店敬成源杂货店敬成泰杂货店敬信溥杂货店敬信公杂货店四川省成都市:敬信义杂货店(糖果运销)广元县:敬信义杂货店(杂货运销)天津市敬盛永皮毛商栈敬信义商店湖北省汉口市:敬信义茶叶庄枣阳县:敬信义土布店(收购土布运往西北)湖南省长沙市:敬信义茶叶店此外,北京、上海、武汉、西宁、武威、包头、江苏、归绥(今呼和浩特) 、泾阳都设有常年庄点,采购洋糖、香烟、京广杂货,出售棉布等业务。银川市“敬义泰”商号的发展简史宁夏“敬义泰”商号为山西省原万泉县阎景镇(今万荣县阎景村)李氏家族的商号,始于清同治末年。是旧宁夏省城有名的“八大家”之首。在其辉煌的几十年的岁月里,曾
47、对旧宁夏经济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现将其发展简况概述如下:一、商号的由来山西“敬义泰”是阎景镇的财主李敬修、李敬义兄弟两人创办的商号,经营绸缎、布匹和杂货,在天津常驻办事人员,通称“庄客” 。此后,李敬修之子李道行(字子用)出国游历,抽股退出“敬义泰” ,遂由李子用的侄子李大辅(字丕丞)及王和君(三寡妇)担任股东。担任商号经理的先后有:王秉初(字应斗) 、谢自立(字礼卿) 、阎汉三、王玉章、范星三等人。二、商号的经营概况宁夏物产富饶,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但因交通不便,工商业十分落后,生活用品主要19靠外地输入。 “敬义泰”的股东认为在宁夏市场上经商有利可图,派经理王秉初前来筹办“敬义泰”分号,
48、故址设在今银川市玉皇阁西边。有铺面三间,学徒和店员十几人,资金1000 两白银。创业之初,该商号为增加收入,在宁夏各县设有庄客,负责推销货物,同时,收购羊毛、枸杞、发菜和药材等土特产品。 “敬义泰”的生意发展以后,引起山西万泉李氏家族的重视,将部分营业重点转移到银川,并派谢自立和阎汉三等人先后来宁,资金也陆续转来,铺面扩充为间。除将天津的庄点改为“敬盛永”货栈外,又在上海、西安、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 、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包头等地设立庄点,为商号采购和推销货物。是时,宁夏“敬义泰”有学徒和店员共计 30 多人。据说, “敬义泰”的生意非常发达,仅现银可达 20 万两。山西的股东李
49、大辅和李家三寡妇,先后来过宁夏。前后任经理的除以上几个人外,还有张诚之、阎竹生、程仰山等。该商号生意发展后,为存放货物,接待来往股东、经理和亲友,在“敬义泰”东边附设“敬义栈” ,后改为“敬义酱园” 。酱园有铺面 5 间,手工作坊七八间,学徒店员 20 余人,由“敬义泰”总经理主持经营,资金和营业收入由“敬义泰”统一掌握。主要生产和销售酱油、酱菜、酱、醋、糕点、黄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并兼销糖、茶和其他杂货。前店后厂,产销见面。敬义酱园的酱油、醋色浓味香,深受顾客欢迎。酱菜也有特点,他们生产的黄酒、玫瑰露酒和糕点,都是当时民间婚丧嫁娶及上层官府馈赠的高级礼品。特别是玫瑰露酒和枸杞酒,是宁夏最上乘的好酒。由于生产出以上名特产品, “敬义酱园”的生意逐渐发展,盈利与日俱增,招牌也越打越响,成为全宁夏的第一酱园。三、商号的经营方式与进货渠道“敬义泰”的销售方式,在清末民初以零售为主。民国 11 年以后,转为批发为主,兼顾零售。初创时,进货主要靠山西老号批发,包头通火车后,改由天津进货。店内商品繁多,花色齐全,应有尽有。平日,运货主要靠河运。黄河解冻后,雇船将收购的土特产品顺水运到包头,再转运天津销售,又将包头运集的货物,逆水运回宁夏。冬天黄河冰封后,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