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英美影视文化.docx

上传人:w89153 文档编号:5036127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美影视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英美影视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英美影视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英美影视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英美影视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过电影的鉴赏了解英美文化差别专业: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 学号:2012010510 姓名:刘强这个学期通过选修课英美影视文化,知道电影是我们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也是当代最富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了解它的文化会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国家。而文化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里。因此,对电影的了解程度对于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一些代表性的经典电影分析了具体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英美文化特征。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电影鉴赏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实用的英美文化

2、和风俗。与其他传播形式相比,电影是最直观和引人入胜的,最容易跨越文化和国界的壁垒。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这里所指的“文化”并非狭义的艺术创作,而是“大文化”。198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对文化做了界定:“从最广泛的意义讲,文化现在可以看成是由一个社会或社会集团的精神、物质、理性和感情等方面显著特点所构成的综合性整体。它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也包括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传播和信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群在各自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族不同于他人的识别标志。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文化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里,只有通过这些标志我们才能识别电影

3、的文化归属。任何一种文化的表达或文化的描述,都是人的个性和文化模式的混合体。他们所使用的符号和象征必然取之于文化,但是,使用方式上很可能是个性化的。电影的鉴赏犹如影片制作,也是文化背景和个性的互动过程。虽然个人行为不等同于文化模式,但我们不能完全剔除个人因素:个性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但又是后者的载体。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就没有群体的文化模式,因而我们尽量发现、提取较有代表性的阐释作为我们分析的依据。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

4、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在看过那么多的影片当中一部录取通知这部

5、电影,让我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就让我用这部电影的看法,去更加的了解英美之间的差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曾经我们也一样经历过高考,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想起了我们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和我们一样的热血青年,可是他们不是你乖乖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主人公巴比特平时不爱学习,毕业的时候被八个大学都拒绝了,可是毕业了,不继续学习就得像同学一样出去上班,做一些劳力活,他可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再者,父亲是典型的唯知识论,认为不读大学没有前途,面对每天父母对自己是否有大学接受的关切,巴比特此刻似乎才真正体会到了没有认真读书的痛苦,还在读初中的妹妹就已经在为了大学升学做准备了,虽然他

6、不认同妹妹天天只有学习的这种方式,却也不得不承认未雨绸缪还是有好处的,此刻为了自己的大学他也迷茫起来了。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终于他自己伙同好朋友,伪造了一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当巴比特的父母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在父母抑制不住的高兴背后,其实我想巴比特内心也是百感交集的,他这样做让父母不再为他而担忧了,可是毕竟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欺骗父母的内疚和自责云绕在心头,看到那里的时候,我也想起了我自己的父母。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恩于他们,在我们失意绝望的时候,父母是让我们停歇的温暖港湾,在我们迷惘无助的时候,父母是给我们鼓励的加油站,也许是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才更加懂得了被爱的幸

7、福和感恩。影片中巴比特的父亲几次询问关于他的大学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待,容不得有半点失误,也因为这样,巴比特为了让父亲相信自己的大学是真实的,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租房子伪装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尽管这个大学是一个旧的精神病院,可是经过他们的精心装扮,却还真像了一个大学的模样,有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大学名称,设计了学院的徽章,制作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学院网站,让巴比特心思缜密的父亲也没有看出破绽。对此我不得不佩服他们敢想敢做的行为,很多时候也许我们也像主人公一样有许多的想法,对现实社会也有很多不赞同之处,可是我们多半做了顺应的顺民,没有足够大的勇气去付诸实践,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没有想

8、法的生活就如一池死水,没有任何波澜,起不了任何涟漪,最后只能在孤寂中默默走向生命尽头。有想法并敢于实践,我觉得是影片中主人公最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之处,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老是选择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我们还处在青年时代,一个人如果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都不敢让自己的想法到地面上来走走,那就永远只能胎死腹中了,青春是我们唯一的权利,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利用,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奋斗,即使最后可能是飞蛾扑火般的毁灭,我们也为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后来。其中主人公巴比特去了好友的哈蒙学院听课,了解课程设置,咨询学校领导,了解如何进行学校管理,这让我很是佩服!影片的最后,南哈

9、蒙被正统学府-哈蒙告了。一场现实和梦想的较量。出乎意料地,主席却接受了这所学校。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分数,本质是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在这点上,南哈蒙成功了”。最终梦想战胜了现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一名失败者,通向成功的道理有很多条。考大学也绝不会是唯一的一条途径。影片正好质疑了那些在社会大环境下已经形成的某种错误观念: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生涯,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现在,“考入大学”对于人们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而是单纯地变成了某种机械的行为,而我们也认为那些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人,要更有想法一些,更有才能一些故事的灵魂之处就在于,录取通知里的

10、学生可以自己决定他们应该走的路、应该学习的科目、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这里的“Accepted”有两种意义,第一种当然就是“录取 ”,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认同”。有时候,“录取”可能只是你在人生叉路上的一种选择,但“认同”才是你殊途同归的最终方向。当然,想要“认同”,被接受是首要的,代表着一种自我的肯定,可是需要记住的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能决定你将来在社会上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然而,这些观念却支配着大学教育电影的最后,法官问一个合格的大学应该具备哪三个条件应该是:设施,教员,和课程。电影里面的主角在电影里的作为是现实中的我们所不能为的。大学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我们在大学里迷茫,糜烂,倒不如在社会中尽早接受磨炼?这是中国以致全部大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电影里面尽量表现诙谐和轻松,但是里面的学生和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想法的分歧,无不反映当今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自身实际。作为大学生,我们是否应该上大学?大学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在思想和知识上是否有过进步?我们有没有糜烂?一连串的问题有感而出。总而言之,观后,我有从新,从心评价自己一年半的大学学习及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