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研究开 题 报 告研究人员:李美茹 王强华 彭竹英 白志军1、研究背景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由于受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自身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等诸多方面表现不佳。国外有关资料中把班级中这部分学生称作“灰色学生”;我国有人这样界定“中等生”:所谓中等生,是指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更是实现单位教育教学体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我们永年县第十三中学,原是一所完全的乡镇中学,初中生源是按片招的,本片区的学生家长大多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关心较
2、少,实际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心理,又加上附近私立学校用优厚的奖金找走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导致进入起始年级各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是小学阶段的“中等生” ,因此,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如何激发中等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把“中等生”培养成“优等生” ,这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中之重。多年来学校已经尝试着力通过教师的教学策略的提高从外部给学生以有效的学习环境,本课题则是通过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从内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希望通过内外因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学校办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真正培养出更多的积极,健康,有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解决好
3、这个问题,我们申请“怎样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进行研究。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总结归纳形成经验,做成课题供别人参考。二、省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近几年,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则涉及不广。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集中在相关研究和干预研究上。国内的实证研究大部分是相关性质的研究,是从认知动机观的不同理论、概念出发探讨其对学业成就、成就动机等的影响,干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归因训练手段上,利用归因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这些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的,并且是结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的。 江鹏蔚在今
4、日教师2010 年第 13 期发表论文因材施教促进中等生转优,论文通过分析中等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中等生转优学生创造良好的契机,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帮助中等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方法促进其向优等生更快转化。任月圆在 2014 年 02 月出版搞懂这些事,中等生变优等生书中指出 为了使孩子成为真正的“优等生”,首先要摆正心态,重新拾起对孩子的爱,尊重他,栽培他,认识到他的优势,让他树立起自信。从孩子自身情况出发,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思想,挖掘他们身上不同的“闪光点”,从而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2015 年 5 月汤世声发
5、表论文中等生到尖子生,你只差这三步!文中指出教师要为中等生转变创造良好的契机,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创造条件。还要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帮助中等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重视孩子时间观念的培养,从而促进中等生的快速转化为优秀生。综合省内外的研究情况,我们看到,关于动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中小学,绝大部分干预研究只是利用归因训练作为干预手段,主要是针对问题学生的,即具有不良的适应认知和适应行为的学生,所有干预研究都是基于学生已存在动机问题,而去寻找解决的有效途径这个基础上的。此外,这些干预研究往往是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某个具体学科课程,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大学科而进行的。 如何激发中等生的学习动机,
6、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把中等生培养成优等生,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重中之重。本课题旨在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十三中学七(1)班学生为观察与研究对象,以本年级其他班级中等生为辅助对象,通过对其中中等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良好习惯的研究,积极探索中等生学习动力系统模式,来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水平,进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3、理论依据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说学习欲获得成功,必先“志于学”;赫乐巴特提出了兴趣性教学原则: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并认为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智
7、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学习有着完整的心理结构,其中认知因素与动力因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因素承担着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控制活动,由人的情感、态度、需要、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对认知操作因素的活动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功能。正如布鲁姆所说,“我们只能在思维中或概念上对学习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加以区分,而不能把它们看作是两个独立起作用的实体,实际上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影响学习效果的非认知因素转化为相应的动力,影响着学习活动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有效性。四、课题界定。1.初中“中等生”的涵义界定。由于受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自身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意志
8、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等诸多方面表现不佳。国外有关资料中把班级中这部分学生称作“灰色学生”;我国有人这样界定“中等生”:所谓中等生,是指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更是实现单位教育教学体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通过国内外理论的学习与分析,我们是这样界定“中等生”的涵义的:在义务教育范畴内,智力正常,各学科总体平均成绩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要求,但没有达到优秀水平,即学习成绩在班级群体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那部分学生。从统计的角度讲,即处于正态分布中间 70%的学习群体。2“中等生”在学校的处境。区别于“优等生”和“后进生”,“
9、中等生”在教育教学上是属于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群体。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观念。在学生任何学习阶段,“优等生”身上往往是寄托着教师较高的期望值和较为深厚的情感,初中生也不例外,因为“优等生”学习习惯好,易于管理,在教学中容易出成效;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就可能对稳定班级起到明显的作用。而“中等生”就只能被动地等“带”,得不到积极地引导和鼓励。(2)“升学率”和“合格率”仍是教育评价的主要数据。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抓“优等生”来提高班级优秀率或学校升学率,这是必然的;抓“后进生”来提高合格率也是不可避免的。期终评比光荣榜上,
10、唯有中等生,无名可争,无利可图,似乎毫无贡献。(3)对“班风稳定”要靠“后进生”的错误认识。教师们尤其是班主任们普遍认为不狠抓“后进生”,班风难以稳定。“中等生”虽不会给班级增添光彩,但也不会给班级添什么麻烦。他们是班级中较为稳定的群体。因此,“中等生”很容易被教师忽视。而“中等生”这个群体,所占比例较大,学习效率低,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存在着“隐性流失”的现象,是直接影响普通中学办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五、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关注中等生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并进行研究,争取找出成功的方法,分析出无效的办法。分析归类,抓典型,并跟踪研究,培养中等生形成习惯解
11、决“中等生转化为优等生”的难题,形成研究成果。1.课题研究基本内容:(1)中等生产生的原因及分析;(2)中等生典型个案研究;(3)中等生学习动机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4)中等生的转化为优秀生的策略研究;(5)转化中等生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重点和难点:中等生学习动机的研究。2.课题研究方法:(1)观察调查相结合,找出学习进步缓慢、动力不足的原因;(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转化中等生;(3)用统计法研究转化效果。3.转化方式:(1)为激发中等生素质的兴趣和热情创造良好的契机。渴求进步是中等生自身的主流,也是他们能够转化为优等生的关键因素之所在。因此教师
12、要为其转变创造良好的契机,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创造条件。(2)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帮助中等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满足现状的中等生,应指导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同优等生比,不要灰心;一种是同差生比,又不要骄傲自满。对存在欲进为难心理特征的中等生,应热情帮助他们分析困难,正视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对怯于表现的中等生,要求不宜过高,逐步提高他们思疑答问的勇气和能力。(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中等生创新思维能力。中等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方法问题。因此,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六、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15 年 9 月 20 日2
13、015 年 10 月 20 日)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订课题方案。 (2)搜集关于中等生转化的资料,了解班级中等生的现状。 (3)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形成中等生转化的预设目标。 (4)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2、实施阶段(2015 年 10 月 20 日2015 年 12 月 20 日) 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3、总结阶段(2015 年 12 月 20 日2016 年 1 月 20 日) (1)搜集资料,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中等生转化的指导策略,推广深化
14、、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 (2)结题汇报活动。七、预期成果1、中期成果:(1)开题报告(2)农村中学中等生现状与分析材料2、最终成果:(1)促进中等生向优秀生转化的策略(2)研究报告或论文3结题报告八、课题组成员分工李美茹: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的论证、方案制定,负责课题研究的统筹安排。对课题研究实施全程指导、监控和成果汇总。王强华 :负责调查中等生形成根源,制定方案并进行培养。彭竹英:负责全程跟踪中等生课堂学习情况,了解学习动机的转变情况。白志军:负责解决在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对策。9、主要参考文献。 因材施教促进中等生转优今日教师2010 年第 13 期 江鹏蔚遗忘的角落,你关注了吗?陕
15、西教育2012 年 11 期 苏丽芳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湖北大学学报0992 年 03 期 徐碧波 搞懂这些事,中等生变优等生2014 年 02 月出版 任月圆十、校级专家意见(冯丽娟)课题选题能够立足实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课题的实施推进能够发挥促进学校发展、学生提高的功效。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才能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论升华的跨越。要注意随时留下学生成长的足迹,用客观、公正、发展的视野处理和对待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要注意报告设计中保持研究目标、内容与预期成果的前后一致性。以校本研究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课题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责任感,力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操作性强的课题工作实施方案,按计划严格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