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 课 千秋功过秦始皇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目标导航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条件和经过,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2.掌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国家所采取的措施,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3.分析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朝灭亡,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一、 “秦王扫六合”1背景(1)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织,秦国经济由此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2)嬴政亲政后,平定嫪毐叛乱,罢免吕不韦,任用李
2、斯,重用王翦等将领,采取恰当的统一策略,开始大规模的统一全国战争。2经过(1)公元前 230 年,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2)公元前 229 年,赵王中了秦王的离间计,杀死大将李牧,第二年,秦军大破赵军,赵国灭亡。(3)公元前 226 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4)公元前 225 年,秦国用黄河水灌魏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5)公元前 223 年,秦军灭掉楚国。(6)公元前 221 年,秦军灭掉了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国 齐国。3影响(1)秦国统一六国,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2)统一的实现,为中央集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思维点拨 局部的统一、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发展、人们
3、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确立中央集权制21中央(1)创立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全国政务、军务及监察百官,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大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2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的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掌郡内政务、军务和监察,郡下面设县。3.作用(1)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直接对皇帝负责,相互牵制,职责分明,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2)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归纳总结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加强皇
4、权的重要措施,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官吏不再臣属于诸侯,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易错提醒 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服务于统一局面。三、 “大一统”政策的实施1统一文字(1)措施: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2)影响: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1)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各地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2)为使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统一车轨。3大力发展交通(1)陆路方面: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2)水路方面:疏浚了鸿
5、沟,开凿了灵渠。4巩固边防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思维点拨 (1)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反过来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重点精讲 如何认识秦始皇修筑长城?(1)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外敌入侵;保障了沿边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是中3华民族的象征。(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暴政的表现,激化了社会矛盾。四、历史的余音1功绩(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2)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采
6、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2过失:唯我独尊、专制暴虐。(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2)滥用民力、物力,大建宫殿、陵墓,征收沉重的赋税。(3)制定了严酷的刑法。知识图示主题一 秦统一六国史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梁启超史料二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梁启超史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史料二是说如果长期不能统一,诸侯混战带来的惨状不知到什么地步为止。(3)史料三说明商鞅变法取得明显效果,国力增强。4问题思考
7、(1)史料一为什么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2)史料二为什么说“不获统一惨状将伊于胡底”?(3)史料三体现出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的因素有哪些?提示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大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2)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3)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史论总结秦统一六国的条件(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
8、族凝聚力增强。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重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其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主题二 评价秦始皇史料 秦始皇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 “视杀人如狗彘” 。史料解读史料中的指秦始皇统一全国。指实行郡县制。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指责秦
9、始皇的暴政。问题思考(1)史料中“陛下”指谁?史料提及他哪些重要的功绩?(2)史料中秦朝人、晋朝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各有什么侧重点?提示 (1)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推行了郡县制,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秦朝人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晋朝人指责秦始皇的暴政。史论总结5全面评价秦始皇(1)积极:杰出的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全国。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大兴土木
10、,劳民伤财。制定残酷的刑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1历史剧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对象之一,有很多剧情不符合历史,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A公元前 202 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 228 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 218 年某月某日,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D公元前 219 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答案 C解析 C 项中的错误在于皇帝不可能再赐封地,A、B、D 三项可信,符合历史史实。2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
11、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答案 C解析 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 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 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可以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 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最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6A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 “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 “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 “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
12、激化,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各选项可知,D 项为正确答案。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范文澜中国通史据材料,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答案 措施:移民、筑城、设郡。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13、;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解析 本题第一问,根据“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郡;第二问,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基础达标1(2016杭州高二检测)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 BC D答案 A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2
14、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 。材料中这一“规范”7是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答案 C解析 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3对下图的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巩固统一 阻碍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ABCD答案 A解析 图片反映的事件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正确,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 A。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15、。 ”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百越答案 C解析 “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 “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5秦始皇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8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B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D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答案 A解析 秦始皇虽然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因为他的暴政,导致了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未能使国家经济繁荣发展。所以 A 项部分内容
16、不符合史实。6(2016扬州高二检测)秦始皇自命“始皇帝”的时候,一心想让秦朝的统治千秋万代延绵不休,但他绝没想到,秦朝二世而亡。对秦朝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B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C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D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答案 A解析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其暴政,C、D 是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B 与题意无关。能力提升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
17、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史记材料二 1973 年 8 月 5 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呈郭老(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 (1)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控制思想的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作答。第(2)问要注意审题,实际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焚书坑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