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透镜及其应用 课题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入新课,放大镜: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倒立、放大的实像,新课学习,认识像距、物距,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F,2F,2F,物距u,像距 V,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凸透镜成像的倒正、大小、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新课学习,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倒正可能跟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新课学习,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情况。,实验方案,新课学习,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物),光屏,凸透镜,新课学习,实验装置,新课学习,实验方案,
2、1、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记录数据。 3、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记录数据。,为什么?,新课学习,为了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成在光屏上,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每次光屏上的像最明亮、最清晰时,才记录数据。,注意,新课学习,记录数据,新课学习,分析论证,倒立,倒立,正立,缩小,放大,放大,实像,实像,虚像,f v 2f,v 2f,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新课学习,想一想,1、u=2f时,成像有什么特点?,2、u=f时,成像有什么
3、特点?,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不成像,新课学习,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实像异侧倒,物远像近小; 虚像同正大,物近像变小。,规律总结,知识巩固,1.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 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C,新课学习,平行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线的变化。,光线通过凹透镜,向四周发散。,动动
4、手,新课学习,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知识巩固,D,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cm B10cm C15c
5、m D18cm,知识巩固,D,1.小明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并进行了实验:(1)组装器材:小明小组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他们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调整是: (详细写出需要调整的器材和具体的调整方法)。,课堂练习,向下调整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2)调整完成后,老师安排各个小组都使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并把其中七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画在了同一幅图中,其中1是蜡烛放在1位置所成的像,2是蜡烛放在2位置所成的像,分析 两组数据可知,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 (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验,根据此原理制成了 (选填“照
6、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要观察蜡烛在6和7两个位置时所成的像,小明等同学观察的方法是 。,课堂练习,4、5,缩小,照相机,去掉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3)在做实验1的过程中,调皮的小聪用不透明的纸板遮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此时光屏上能呈现的像 。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课堂练习,D,课堂小结,我们都学了什么?,课堂小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