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76801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从容说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

2、,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来源:gkstk.Com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2联想想象欣

3、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语言,领会其艺术魅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

4、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

5、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7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锦幛(zhng) 荇藻(xng zo) 蓬蒿(png ho)憔悴(qio cu):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lu y):“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

6、微的人。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长白山的雪

7、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

8、“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来源:学

9、优高考网gkstk(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

10、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3拓展延伸。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五、

11、课堂练习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发 现闻一多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注:罡(g1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

13、加括号?参考答案: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七、布置作业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

14、我今天怎么说?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活动与探究1阅读戴望舒的雨巷断指我的记忆狱中题壁等诗作,并结合本诗,思考探究:诗人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深层影响,将研究结果写一篇小论文。2抗战爆发奔涌了民族郁愤,更激励了诗人创作,恰如胡风在七月代致辞中所说:“斗争养育了文学,从这斗争里面成长的文学又反转来养育了这个斗争。”请同学们阅读这一历史时期诞生的精美诗文,如卞之琳的慰劳信集、何其芳的夜歌

15、、李金发的亡国是可怕的等,全貌了解历史及文学创作风貌。备课资料重温经典狱中题壁戴望舒如果我死在这里,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朋友啊,不要悲伤, 掘起他伤损的肢体,我会永远地生存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在你们的心上。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1942年4月27日提示:这首直抒胸臆而又委婉深沉的诗作,并没有实写诗人在敌人狱中的生活感受,而是据实以构虚,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诗境。它的特点是诗人超越漫漫长夜直接对光明的未来发言。诗的幻想世界是以两个假想作为支柱的:一个是设想自己已经死亡,另一个是设想抗日战争终于胜利。诗人就是在这两个支点上展开对友人的情真意切的倾诉。综观全篇布局,此诗的特点是:渴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而又不回避个人可能的牺牲,并且将自身一分为二,以活着的自己诉说死了的自己,用死亡从容反衬生之坚强,文字于沉郁中显示力度,语调从舒缓里现出深沉,形象和画面平实、素朴而又飞扬着浪漫的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