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醉翁亭记 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主备人:崔宝霞 课时:2 课时 审核人:马鹏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整治思想。(重点)2、理思路,背课文(难点)3、感受宽厚仁的人生观(难点)4、背诵本文(难点)一段 引入 亭的周边环境 亭名由来二段 写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主旨:三段 写游写宴 游人乐 与民同乐四段 写归 禽鸟乐 太守乐二、导学过程本文是传统名篇,内容深刻。学习中要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中心,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精神境界,最后熟读背诵课文。通过诵读法和比较法得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三、导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欧阳修(1
2、007-1072),字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背诵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 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任。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主义节奏。环滁( ) 林壑( ) 琅琊( ) 伛偻( ) 山肴( )野蔌( ) 弈者( ) 觥筹( ) 阴翳( )3、借助课下注释翻译全文,疑难小组讨论。4、
3、重要语句及词语翻译林壑尤美:山行六七里:名知者谁: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至于负者歌于途:泉香而酒冽:杂然而前陈者:已而夕阳在山: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5、四个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二)研读赏析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表现主旨的?2、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 (2)写山间之朝暮:(3)写山间之四时:(4)写宴饮场面: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果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义?4、结尾部分用哪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名了全文的主旨?(三)反馈练习1、翻译下面的文言短句(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根据课文内容天空(1)文章开头写琅琊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 ;接着解释亭名来由,其中跟全文脉络关系最密切的是“ ”这句话。(2)第二阶写醉翁亭的自然风光,照应了第一段的“ ”四个字。(3)第三段写“滁人游”和“太守宴”,这是为结尾的“ ”三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的“ ”这句话。3、词类活用名知者谁: 山行六七里:故自号曰醉翁也: 负者歌于途:杂然而前陈也: 醉能同其乐:4、重点虚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而 朝而往,暮而归:游人去而禽鸟乐:而不知太
5、守之乐其乐也:5、一词多义临溪而渔: 太守自谓也:临 谓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太守谓谁:6、倒装句(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3)醒能述以文者(四)相关资料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当时作者 39 岁。面对变法失败,范仲淹的精神是“进亦忧,退亦忧”。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滁人游得兴高采烈,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能与民通了,是他的政治理想。2(五)小结收获(师写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