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 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 1 课时 细胞呼吸的方式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对点训练题组一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细胞呼吸的实质是( )A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B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答案 C解析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 的过程。2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一些特殊的颜色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CO 2 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BCO 2 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
2、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答案 C解析 CO 2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乙醇在酸性条件下(浓硫酸)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3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的作用是( )A吸收空气中的 O2B吸收空气中的 CO2C检测酒精的产生D检验 CO2 的产生答案 B4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其中乙组作为对照组B若向 B 瓶和 D 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则 D 瓶内的溶液会变黄C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来检测 C
3、O2 的产生速率D若 C 瓶和 E 瓶中溶液都变混浊,不能据此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答案 C解析 D 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而 B 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生成酒精,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无灰绿色出现。B 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速率较快,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较短,石灰水变混浊较快(混浊量较大 );D 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速率较慢,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较长,石灰水变混浊较慢(混浊量较小) 。5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类型的装置,如果装置一中红色液滴向左移,装置二中红色液滴向右移,证明酵母菌( )A只进行有氧
4、呼吸B只进行无氧呼吸C可能死亡D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答案 D解析 装置一中 NaOH 溶液可以吸收装置内的 CO2,则装置内气体变化只是由 O2 体积变化引起的;装置二中蒸馏水对气体变化没有影响,则装置内气体变化是由 O2、CO 2 体积变化共同引起的。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放出 CO2 体积等于消耗 O2 体积,则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不移,A 项错误;只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 O2、放出 CO2,则装置一中液滴不移动,装置二中液滴右移,B 项错误;若酵母菌死亡,则装置一和装置二中的液滴均不移动,C 项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时,消耗 O2、放出 CO2,但是放出 CO2
5、 体积大于消耗 O2 体积,则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D 项正确。6(2017杭州二中月考)某同学在研究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物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向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马铃薯块茎碎屑,并向瓶中充入N2,安装成如图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锥形瓶中充入 N2 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B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变色,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酒精发酵C实验前应对马铃薯块茎碎屑消毒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也可以换成澄清的石灰水答案 B解析 根据实验目的“研究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物”可知,应对其创设无氧环境,故充入N2 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溴麝香草酚蓝水溶
6、液是用来鉴别 CO2 的,不变色说明没有 CO2生成,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乳酸发酵而不是会产生 CO2 的酒精发酵过程;为防止马铃薯块茎上杂菌细胞呼吸对实验造成干扰,实验前需对其消毒;检验 CO2 也可用澄清石灰水。题组二 有氧呼吸过程7.如图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有氧呼吸过程中 CO2 产生和水消耗的场所分别是( )A BC D答案 D解析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CO 2 产生和水消耗均发生在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即图中所示。8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会使丙酮酸的消耗增加
7、B若乙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会使丙酮酸增加C若丙能抑制 ATP 的形成,则会使 ADP 的消耗增加D若丁能抑制H被氧化成水,则会使 O2 的消耗减少答案 D9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H较多和产生 ATP 最多的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A BC D答案 B解析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仅产生少量的H和少量的 ATP,第二阶段产生较多的H 和少量的ATP,第三阶段消耗H,产生大量 ATP。10有氧呼吸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C 6H12O6丙酮酸H ;丙酮酸H 2OCO 2H;HO 2H 2O。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第阶段反应极易进行,无需酶的催化B第阶段无 ATP
8、 生成,第 阶段形成较多的 ATPC第阶段的进行,需在有氧条件下D第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答案 C解析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都有 ATP 的产生;产生 ATP 最多的是第阶段;有氧呼吸第、阶段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因为丙酮酸需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第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11如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中数值最大的是B代表的是 O2C有氧呼吸三个阶段所需的酶相同D参与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答案 D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第一、二和三阶段所释放的能量,其中第三个阶段所释放的能量的数值最大;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和第三阶段分别发生
9、在线粒体的基质中和内膜上,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不同,所需的酶不同;代表参与第二阶段反应的原料 H2O,不是 O2,代表的 O2,参与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12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其中 13 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 和 3 都具有双层生物膜B1 和 2 所含酶的种类不同C2 和 3 都能产生大量 ATPD甲、乙分别代表H、丙酮酸答案 B解析 分 析 有 氧 呼 吸 过 程 可 知 , 在 细 胞 质 基 质 中 完 成 有 氧 呼 吸 第 一 阶 段 , 将 葡 萄 糖 分 解 为 丙酮 酸 、 H, 并 产 生
10、 少 量 ATP, 所 以 1 为 细 胞 质 基 质 , 甲 为 丙 酮 酸 ; 在 线 粒 体 基 质 中 完 成 有 氧呼 吸 第 二 阶 段 , 将 丙 酮 酸 和 水 分 解 为 CO2、 H, 并 产 生 少 量 ATP, 所 以 2 为 线 粒 体 基 质 , 乙 为H; 在 线 粒 体 内 膜 上 完 成 有 氧 呼 吸 第 三 阶 段 , H与 O2 反 应 生 成 H2O, 同 时 产 生 大 量 ATP, 所以 3 为 线 粒 体 内 膜 。 1 代 表 的 细 胞 质 基 质 无 生 物 膜 , A 项 错 误 ; 细 胞 质 基 质 和 线 粒 体 基 质 中 所含
11、酶 的 种 类 不 同 , 进 行 的 化 学 反 应 也 不 同 , B 项 正 确 ; 2 代 表 线 粒 体 基 质 , 其 内 进 行 有 氧 呼 吸的 第 二 阶 段 , 不 能 产 生 大 量 ATP, C 项 错 误 ; 据 上 述 分 析 可 知 甲 为 丙 酮 酸 , 乙 为 H, D 项 错 误 。综合强化13如图是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1)(4)题:(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_ 。(2)有氧呼吸的过程十分复杂,可以分为_个阶段,其中 H和氧气结合的是第_阶段。(3)在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能量的是第_阶段,反应的场所是_。(4)图中分别是_、_。答案 (1)
12、C 6H12O66H 2O6O 2 6CO212H 2O能量 酶 (2)三 三 (3)三 线粒体内膜 (4)H 2O CO 214下图是测定植物细胞呼吸的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1)A 瓶内 NaOH 的作用是_;B 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_;D 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_。(2)为什么要用不透光的玻璃罩来罩住植物? _。(3)如果将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实验结果怎样?_。答案 (1)吸收空气中的 CO2 检验 CO2 是否被完全吸收 检验细胞呼吸是否产生 CO2 (2)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3)实验效果与绿色植物相同 15.如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
13、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情况。材料用具:保温桶(500 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为 0.1 g/mL 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呼吸比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放出热量更多。(1)取 A、B 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A加入 240 mL 的葡萄糖溶液加入 10 g 活性干酵母_B加入 240 mL 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_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2)B 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这是控制实验的_变量。(3)要测定 B 装置因细胞呼吸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 C。请写出装置 C 的实
14、验步骤: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C_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 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 A、B 、C 温度大小关系是:_(用“ ”表示),则假设成立。答案 (1)不加入石蜡油 加入 10 g 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 自 (3)加入 240 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不加入活性干酵母(或加入 10 g 死亡的干酵母) (4)ABC解析 A、B 两个实验装置作对照,A 为有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B 为无氧条件下的(步骤三加入石蜡油,隔绝氧气)细胞呼吸。 B 装置中葡萄糖煮沸的目的是去除氧气。两装置步骤二应相同,都是加入 10 g 活性干酵母,体现了单一变量的实验原则。C 装置是和 B 作对照的,用来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温度变化,因此,除了步骤二不加入活性干酵母外,其他条件应该和 B 相同。装置 A、B、C 温度大小应该和三个装置细胞呼吸类型有关,A 中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温度会最高,C 装置没有酵母菌,没有细胞呼吸,温度最低,B 装置中酵母菌进行无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比 A 中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