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作者姓名 职称 中学二级所用教材版本 人民版 所属模块 必修 2 专题 专题五第一课设计主题 五百年前的中国梦(东方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说明本课是本人 2016 年底参加衢州市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所开的一节示范课,考虑到“新航路的开辟”是公开课中的常客,要想上出自己的特色,必须要对新航路开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于是,我首先花了一整天时间温故全球通史 、 新全球史 、 公司的力量等著作,同时还参看了徐赐成、彭禹等老师的教学设计。了然于胸之后,从人类文明和中华崛起两个角度对本课进行了定位。一、蝴蝶效应:撼动世界的几艘帆船将新航路开辟置于人类文明
2、的历史长河中审视,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简而言之,此前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世界各地之间实现了形神兼备的真正意义上的联系。也就是说,世界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形”上联为一体,更在于内在“神”的同步性(诸如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方面呈现趋同化) 。而这种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变,很大程度上竟然肇端于五百年前茫茫大洋上的几艘帆船。这几艘帆船犹如蝴蝶效应中美丽的小蝴蝶,给人类世界带来了一场空前的“风暴” 。二、五百年前的中国梦以史为鉴是历史学习的核心价值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西方诸国的崛起之路,其开创精神对今日中华之崛起颇具借鉴意义。
3、由此,便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梦” 。一念及此,脑海里灵光乍现:五百年前的西方人不正是怀着深深的“中国梦”才毅然踏上茫茫波涛的吗?于是,便围绕“梦”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梦想已久” 、 “梦寐以求” 、 “圆梦之旅” 、 “恍然如梦”四个环节层层推进。当然,新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主线和明线,对今日中华崛起之借鉴只能是副线和暗线,只需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或者寥寥数语适当点明即可,绝不可喧宾夺主。2学情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在初中虽然已经学过,但作为高一年级学生大体局限于对基本情况的知晓,很难有深层次的体会感悟。3教材分析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4、第一课,也是人类从地域性历史演变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的开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4教学目标分析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及过程等相关知识,感悟新航路开辟对于人类历史的深远意义及影响。5教学策略设计基于学生已经大体知晓新航路开辟的基本情况的学情,应在简要梳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呈现与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新航路开辟对于人类历史的深远意义及影响。6教学过程设计五百年前的中国梦(东方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学设计暖场、点题欧洲人心中的中国梦很高兴能与江山五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我是第一次到五中,而我们今天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恰巧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相互联系起来。我来五中很容易,开着车,
5、沿着既定路线就到了。而五百年前的航海家们却十分艰难,他们在未知的茫茫大海上可谓历经艰险、九死一生。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短暂停顿)是深植于他们心中的中国梦,是欧洲人想到东方、尤其是想到中国的强烈愿望。设计意图:因借校借班上课,有必要通过暖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趁机点题契入。导入新课咸鱼翻身的传说(请学生看教材上“分散的世界文明”图回答,图略)1500 年左右世界上主要分布着哪几个文明区域?之后简要概述当时亚欧大陆的三大文明情形:东亚儒家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当时军事上最强悍的是伊斯兰教文明,奥斯曼土耳其这个“奥特曼”特别能打,1453 年灭了东罗马帝国之后
6、,还多次围攻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最为繁荣富庶的则是处于明朝时期的中国,而三大文明中最糟糕则是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在教会的专制统治下,文化上十分凋敝,政治上四分五裂、极其衰落,经济上落后,加之军事上面临咄咄逼人的“奥特曼”的进攻,颇有点风雨飘摇的感觉。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这样一个积弱不振、最没有希望的基督教世界竟然在若干年后实现了咸鱼翻身,直到现在依然独占世界的鳌头。之所以发生如此剧变,新航路的开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从大陆率先走向海洋,抢占了发展先机,此后先后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世界性强国都与海洋密切相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新航
7、路开辟置于当时的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之中审视,从一开始就感受历史的宏大气息,并通过基督教文明的咸鱼翻身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也不动声色地渗透 对中华崛起的启迪。一、梦想已久:富庶神秘的东方(呈现丝绸之路图)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早就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向往已久。他们心目中的东方,则是一个富庶、神奇的世界。 罗马人是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者,那里的达官富豪、贵族名媛,都把 丝绸看作稀世珍宝,谁要是能穿上一件丝绸衣裳,就会引起周围人们的极大羡慕, 顿时身价十倍。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有一次穿着中国丝绸 做成的袍子去看戏, 结果全场轰动, 观众们不再观看舞台上的表演,纷纷转过 身来凝视着恺撒大帝的那件空前豪华的衣
8、裳,所有人都 赞叹不已。张一平丝绸之路的开通,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0 年 1 月第 1 版,89 页当时,追求古怪离奇的癖好盛行于欧洲,欧洲人对生活在东方的、奇异而神秘的人民感到好奇有的故事讲生活在恒河源头地区的人们吃蛇,而且能活到 400 岁东方的树木能长出羔羊和独腿狗头的人。法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海南出版社 2009 年 9 月第 1 版,312页欧洲人虽然很想去东方,但却从来不敢从海路谋求通往东方的捷径,因为他们认为海路极其危险。欧洲和亚洲之间是广阔的“黑暗之海” ,海水沸腾、海风暴虐、巨浪滔天。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 腾” ,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直到哥伦布时
9、代,欧洲人仍对大海存在极大的恐惧感,普遍认为大海上有吃人和船的海怪。与喜怒无常的海洋相比,当时人的力量确实显得太渺小了。王加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三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 1 版,19 页欧洲人对东方虽神往已久,却一直不敢从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 1500 年左右将之付诸实施呢? 设计意图:通过几则史料使学生感受到欧洲人内心“想去东方而又不敢去” 的纠结心情,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力量促使欧洲人踏上茫茫波涛。二、梦寐以求:上帝与黄金的召唤(一) 、必要性条件:经济动力和宗教动力请学生结合奥斯曼帝国疆域图和教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相
10、关内容分析 1500 年左右欧洲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外部遭遇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挑战。并通过史料进一步分析这种内外的重大变故产生的影响:欧洲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黄金和东方的商品(尤其是香料) ,以致出现一股“黄金热” ;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极大地加剧了这种困境,迫使欧洲人寻求新的出路。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 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 尤其是香料当时比今天显得
11、更为重要。配药,保存肉类,例如制造香肠,都需要使用这些香料。 A帕尔默等著近现代世界史上册中世纪后期,蒙古帝国已经崩溃欧洲商人因为原先由蒙古人强加秩序的地方骚乱迭起而不能再穿越中亚(注:意味着经中亚和蒙古到达东方的北部商路中断)。黑海也因为土耳其人将它改变成穆斯林独占区而向信基督教的商人关闭(注:意味着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达东方的中部商路以及从埃及亚历山大港到红海由海路到东方的南部商路受影响)。另一方面,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
12、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 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那时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象一个靠他人“通过墙 上裂缝喂养的巨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32 页此外,有一本书也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那就是马可波罗游记 (节选内容略) 。当时欧洲人对于这本书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一方面相继出现了 175个不同语言的版本,受到极大欢迎。另一方面,整个 14 世纪里,佛罗伦萨街头都有被起名为“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有人相信的话以博取众人一笑。不管是相信也好,怀疑也罢,总之这本书极大地助长了欧洲人的中国梦。“人为财
13、死,鸟为食亡” ,物质利益是驱使欧洲人铤而走险的重要因素,但绝非唯一因素。瑞士人说:“如果仅仅为了赚钱而工作,是一种流氓行为” 。如果欧洲人仅仅为了钱而去开新航路,那么开辟的恐怕不是文明交往之路,而是“流氓之路” 。因此,除了寻求黄金和香料的强劲经济动力之外,还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欧洲人的探险之旅。Page 7哥 伦 布 接 受 印 第 安 人 的 接 济( 教 材 第 85页 )哥 伦 布 舰 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左图中船帆上清晰的十字架符号及哥伦布旗舰名称“圣玛利亚”号,右图最左边几个人在树十字架,这些都可表明新航路开辟中的宗教因素。考虑到学生对宗教比较陌生,补充一段资料并适当展
14、开说明。)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 1498 年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当地统治者问他想要什么,他答道:“基督教徒和香料。 ”在航海探险中,传播信仰的目标成为发财致富的动机的脱罪辞和强心剂。(美)本特利 新全球史637 页在有些人心目中,宗教可能是愚昧、迷信的代名词,对之嗤之以鼻。其实,宗教不能简单等同于迷信。宗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在很多时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重大作用。基督教与佛教不同,佛教是普度众生,相信的人要救,不信的人更要救。而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排他主义,强调信仰得救,对不信者往往予以毁灭。在中世纪发生的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就是经济动力与宗教动力相结合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航路开辟就
15、是十字军东征的翻版。在当时欧洲人心目中,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基督徒,另一种是非基督徒。他们相信,如果没有上帝的眷顾东方就不可能如此富庶,所以在遥远的东方生活着的一定是共同信仰上帝的同教兄弟。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不少人想着去联络东方的兄弟,共同夹击并消灭可恶的异教徒。因此,除了黄金的诱惑之外,为了上帝的荣耀也是欧洲人踏上茫茫波涛的巨大动力。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没有钱固然不行,但仅仅为了钱很多时候也是行不通的。这对于今日中国之崛起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经过三十来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当单靠经济动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信仰力量,因此我们
16、十分强调“文化强国” 。对于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简单地说,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考大学,能有持续强劲的动力吗?设计意图:通过分析“ 上帝与黄金 ”相结合所产生的 强大动力,不仅使学生深入领会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深层次因素,同时也希冀学生以史为鉴,引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及今日中华崛起之路的理性思考。(二) 、可能性条件:技术条件与国家支持(略)(三) 、 “坐收渔利”的意大利与“穷则思变”的“两颗牙”当时欧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应当是处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邦,为何僻处欧洲西南角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反而成为开辟新航路的先锋?宗教是促成欧洲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无论哪里都没有象在伊比利亚半岛那样显得极其重
17、要。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他们长期反穆斯林的圣战记忆犹新,始终为这种记忆所激励着。对欧洲其他民族来 说,伊斯 兰教是一个遥远的威胁,但在伊比利亚人眼里,则是一个传统的、永 远存在的敌人。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曾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虔诚、爱国的伊比利亚人则认为,进行反伊斯兰教的斗争是不可动摇的、必须履行的责任是宗教义务和爱国需要的结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23 页西班牙、葡萄牙除了反伊斯兰教情结特别浓厚、宗教动力特别强之外,它们在摆脱伊斯兰教统治的过程中还率先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君主国,使王室有足够的实力成为航海家们的幕后老板。而当时的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还处
18、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之中,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即为典型的城市国家。另外,富庶的意大利城邦是既得利益者,意大利商人可以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牟获中间人厚利(详见“经济动力”部分相关材料) ,当然不会另谋新路。而伊比利亚半岛土地贫瘠、相对贫穷,打破意大利人的商业垄断,寻求新的商路是发家致富、巩固王权的最佳选择。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坐收渔利、不思进取而导致错失时机,最后落伍于时代的事例比比皆是。而“穷则思变”则往往是落后者赶超先进者的法宝。设计意图:“坐收 渔利” 的意大利 错失时机, “穷则思变 ”的“两颗牙”迅速崛起,合理解答两者
19、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个人及国家民族都极具借鉴意义。(四) 、航海王子恩里克恩里克王子是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三王子,据说他诞生时的星象预示他“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更为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他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 。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看来,到未知的地域探索并把基督教带到那里是一个基督徒的职责。他性格严谨而坚定,生活朴实,一心一意从事航海事业。为此,他终生未婚并远离豪华舒适的宫廷,选择葡萄牙西南角荒凉的圣维森特角附近的萨格雷斯定居下来,一住就是 40 年,直到在此病逝。正是在他的筹划下,葡萄牙人向当时人类的航海极限发起挑战,并取得了震
20、惊欧洲的成就。正是在葡萄牙人的刺激下,欧洲人纷纷踏上了新的航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恩里克王子一辈子在荒凉的萨格雷斯从事航海事业时,他并不知道以后会成为潮流。人们都知道潮流的重要性,都想着创造潮流、引领潮流,可是潮流往往是无法确知的。一旦知道什么是潮流之后,往往就已经不是潮流了。因此,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刻意去开创潮流,而是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坚持一段时期之后,说不定就成为潮流了。即便没有成为潮流,能够爱我所爱,也不失为幸福人生!设计意图:讲述恩里克的故事,引导学生思索人生定位。三、圆梦之旅:茫茫大海上的几艘帆船(一) 、重走新航路(结合新航路开辟示意图请学生填表,图略)时间 人物 方向 航线
21、支持者1487 迪亚士 向东 西欧-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1492 哥伦布 向西 西欧-美洲 西班牙王室(注:浙江省教学指导纲要只要求掌握迪亚士和哥伦布)设计意图: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落实新航路开辟过程的相关知识。(二) 、向东?向西?偶然?必然?向西是完全的未知世界,向东可以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相对比较安全。因此对于率先行动的葡萄牙人而言,向东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如果紧跟其后的西班牙人继续向东,就难以避免与葡萄牙人发生冲突,向西自然成为西班牙的自然选择。所以,看似偶然的探索方向其实蕴含着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必然之中也有偶然。哥伦布最初是想寻求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在遭到拒绝之后才转而求助于西班牙王室。等到
22、哥伦布凯旋归来,葡萄牙人才悔不当初。总之,历史的真实过程往往是十分复杂、一波三折的。很多时候,偶然性与必然性往往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惟其如此,历史才显得丰富多彩,魅力无限。设计意图:通过航海方向的选择,从细节感受历史的复杂性,不仅领略历史的魅力,更学会客观冷静地分析看待历史。(三) 、做假账的哥伦布1492 年 8 月 2 日, “大西洋海军元帅”哥伦布率三艘帆船启航。8 月 26 日到达加那利群岛,短暂停留后于 9 月 6 日驶入烟波浩淼的海洋。起初一路顺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员们日渐烦躁不安起来。为了安抚船员的情绪,哥伦布一方面用巨大的利益激励船员,另一方面还偷偷地做假账更改航程计算仪的
23、数据(一说是写真假两本航海日志) ,尽可能缩短航程。一个月后,还是未能见到陆地,连哥伦布自己也焦虑起来(按他计算,应已经到日本) 。船员们更为恐慌,认为船队已经接近了传说中的“末日线” ,将会死无葬身之地,准备发动暴动解决哥伦布后再返航。无计可施的哥伦布只好在 10 月 9 日宣布,要是三天内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10 月 12 日,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将之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 ,从这一命名可感受到哥伦布的欣喜激动之情) ,这揭开人类历史新的一页的时刻后来被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是出乎身当其事的历史人物的预料之外,而这种无法确知也正是历史的独特魅力。
24、设计意图:通过对哥伦布航海艰难情形的描述,使学生深切感知成功来之不易,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艰苦 奋斗精神。四、恍然如梦:撼动世界的几艘帆船(一)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概括)(二) 、欠债可以不还钱?商业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对于“商业革命” ,教材从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市场)扩大以及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等角度进行剖析。这些固然是“商业革命”的重要表现,但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些表层变化,那么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商业与传统商业相比基本上只是量变而非质变, “商业革命”之称号不免名不符实。同样,也就很难理解为何新航路开辟之后整个世界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关注商业内在运行机
25、制发生的质变出现了“公司”这一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 公司的力量山西教育出版社,12 页此前,欠债还钱实乃天经地义,父 债子还也在情理之中。在“公司”这一新的经济制度创立后,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欠债可以不用还钱了,完成了从“ 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的转变。 这种看似平常的变化,使人 们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润,还 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正是 这种精巧的设计极大地解放了投资人和资本,使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股份制有限公司跨越血缘、地缘
26、,凝聚起生命个体的能力,将其变成 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给每一个想奋斗的人搭建了平台自 16 世纪人类发明“公司” 这一新的 经济制度后,公司以其广泛的适应性成为当今世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济组织。从 16 世纪起,荷兰、英国等国正是借助于这一制度创新,一举成为世界大国。 公司的力量山西教育出版社,13、 28 页设计意图:通过对商业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的剖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厚度。五、余梦未了:美梦 VS 噩梦;文明之梦 VS 野蛮之梦师:这是今天坐落在菲律宾的一对纪念碑,远处的是 1555 年西班牙人树立的麦哲伦纪念碑;近处站立的人是
27、1952 年菲律宾为纪念杀死麦哲伦的酋长拉普拉普树立的英雄纪念碑。假如拉普拉普与麦哲伦在天堂相遇,他们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还是拔刀相向继续快意恩仇呢? 你又会支持哪一方呢?生:当然是再干一场了! 如预料中的情形一样,学生群情激奋,摩拳擦掌,尤其是男生纷纷站起来为拉普拉普请战。因此,需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这一段历史,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审视和肯定麦哲伦的功绩。课堂总结:五百年前欧洲人成功地圆了他们的梦,这个梦到底是美梦还是噩梦,是文明之梦还是野蛮之梦,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各执一词(补充相关正反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很多时候,历史很难作一个简单的定性,往往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
28、,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只要真正用心思索,或许你就会得到一些别样的感悟!设计意图:通过“ 拉普拉普与麦哲 伦天堂相遇” 的情境 创设,既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落痕迹地回顾总结本课,更能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学会多元化审视历史,使课堂在余韵未了的氛围中进一步提升品位。附:板书设计经济动力 迪亚士梦想已久 梦寐以求 圆梦之旅(富庶、神奇、危险)宗教动力 哥伦布促进地域联系地域性历史殖民扩张与掠夺 文明的链接恍然如梦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历史冲击西欧思想文化7教学设计特色教学立意:从人类文明和中华崛起两个角度对新航路开辟进行了定位,主线与副线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使之既具有历史的厚重,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教学构思:围绕“五百年前的中国梦”进行设计,通过“梦想已久” 、 “梦寐以求” 、 “圆梦之旅” 、 “恍然如梦”四个环节层层推进。8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本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内容较多,呈现的资料学生难以充分阅读并提取信息,这也是当前许多历史课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细节的雕琢是课堂教学生命力与活力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但这必须控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两难的话题。其破解之法关键在于教师本人在对教学内容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