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和秦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线索 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先秦时期 )国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线索 2 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1) 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2)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3)选官用人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第 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1)早期国家政治制
2、度出现,禅让制被 所取代。 (2)王权特点:通过 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和伯。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和朝觐述职。 权力: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对 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 和征派赋役等。(3)影响前期:加强了 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王权; 扩大了统治区域, 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
3、权;西周后期, ,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 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推行王位 ;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 。 (4)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相结合 ,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推行。 【教材补遗】 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
4、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构图解史】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图画证史】 周公辅成王年幼的周成王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王位,由其叔叔周公辅佐,反映了宗法制的特点。诸侯前来朝觐周成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命题点一 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影响史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史料二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 “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 ,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为西周分封示意图,图片可以反映出
5、以下几个主要信息: 分封的主要区域及范围、分封的对象及主体、西周的都城设置及方位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有重要的意义。(2)史料二通过与原有邦国比较的方式,分析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其中第句话指出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在其领地内拥有较大的权力。 史料运用1.指出史料一的图片中同姓与异姓封国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2.根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史论归纳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
6、以同姓亲族为主。分布区域: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诸侯国多分布于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纵向联系:君臣权力与义务较为明确,进一步彰显周王的最高地位,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对后世的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名称,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命题点二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 后(武则天 )欲以武三思为太子 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7、:“ 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 ),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 ,庙不祔(新死者附于宗庙先祖旁祭祀)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 史料解读史料以武则天立太子一事为例,说明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历史影响。第句中, 狄仁杰与王方庆暗示武则天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第句以宗庙制度为例指出传位于李显的重要性。最后, 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太子,说明了宗法制在唐代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史料运用史料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根据史料,分析狄仁杰反对“三思立”而拥立庐陵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史
8、论归纳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4)历史遗存影响: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编修家谱、追根寻源等社会习俗。命题点三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
9、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 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料解读史料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为切入点,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 描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第句和第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转型前后的政治形态变化,既有变化同时也有继承和延续。 史料运用根据史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史论归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 家国一体”的局
10、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秦灭东方六国,结束分裂,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2.内容(1)创立皇帝制度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由 总揽。 特点:皇位世袭; 。 (2)创立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 协助皇帝 , 下设诸卿。 御史大夫:副丞
11、相, 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 。 (3)推广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地区设郡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郡守、县令、县长由 直接任免。 3.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 ,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重对人民的压榨, 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2)对后世的影响:具有开创性,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图画证史】 皇权的象征虎符【教材补遗】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相对于贵族政治而言的,是建立在官吏的选
12、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 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从战国末期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形成,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起来, 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特点。命题点一 皇帝制度与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史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 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 “天子之玺”; 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 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 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
13、, 称“传国玺”。史料二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史料解读(1)史料一以秦始皇创制玉玺为切入点,展现了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阐述了玉玺的分类; 分别说明了六枚玉玺的用途,反映了秦朝皇帝的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史料二中的阐述了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及各自的职权。由此可以看出,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史料运用上述两则史料反映出秦朝中央官制有哪些特点? 史论归纳秦朝中央官制的基
14、本特征(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中央主要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都是为皇帝专设的, 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命题点二 郡县制与官僚政治的形成史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 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始皇史料
15、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 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史料三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郡县制的积极作用。反映出郡县制是秦朝实现大一统与维护国家安定的主要因素;说明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角度考虑,郡县制的危害要远远小于分封制。(2)史料二主要论述了郡县制的弊端。认为郡县制的弊
16、端是君主专制权力过于强大。(3)史料三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 ”到“官僚制”的演变。和分别说明了秦朝实现制度的转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和结果。 史料运用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史论归纳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 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奴隶制的贵族政治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实行
17、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封建制的官僚政治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24分封制的影响以周朝分封诸侯为背景材料,考查分封制对文化融合的影响 ,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2016全国卷24商周文明的传承从青铜器铭文切入,考查商周政治文明传承的特点 ,考查学生阐释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4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及影响以雅言为切入点,考查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 ,考查学生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分封制 以考古发现为背景材料,考查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考查学生分析问2013新课标全国卷24的瓦解 题的能力考题 1 2017全国卷 周灭商之后,推
18、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考题 2 2016全国卷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 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考题 3 2014新课标全国卷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 学说统一
19、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考题 4 2013新课标全国卷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 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向 1 分封制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在夏、商两朝时开始形成和发展,在西周时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
20、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哪一特点 ( )A.集权性B.分权性C.松散性D.落后性2.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 在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扩展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考向 2 宗法制3.礼记大传记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
21、D.世袭制的重要性4.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 百里诸侯以三十里, 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 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 )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考向 3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5.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 誓于师”; 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的现象。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 ( )A.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专制
22、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D.贵族议事制度不断完善6.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 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 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 )A.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考向 4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7.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A.
23、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8.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A.设立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C.分封子弟为王D.推行郡县制度第 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要求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 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
24、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问题:唐朝中期, 朝廷在地方设置 , 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 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措施 影响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监督 经济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的局面, 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 造成后来国家 的局面 (4)元朝行省制度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
25、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 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4)宋: 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5)元: 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
26、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 ,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 不重才能。 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至明清:科举制。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 【图析概念】 “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示意图【教材补
27、遗】 外戚干政现象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政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 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延续, 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命题点一 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 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
28、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 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史实。主要反映了“推恩令”的主要内容。(2)史料二主要说明
29、了北宋初吸取前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地方军政、财权收归中央, 但导致北宋末年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主要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结果。 (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元朝行省制的主要特征和优点。主要阐述了行省制的特征;主要说明了行省制的优点。 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2.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史论归纳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0、。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行省制)。(2)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命题点二 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一 汉武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 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构,
31、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其长官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 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 尚书受而行之; 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 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从西汉至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主要说明了汉武帝设内朝以限制相权。说明唐代三省的职能和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分散和削弱相权。(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宋代二府三司分权的史实。说明宋代决策权归属中书门下与主管军事的枢
32、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 反映出北宋通过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史料运用综合以上史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史论归纳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化。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
33、中,解决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命题点三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史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
34、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反映了科举制克服了之前的选官制度徇私舞弊的弊端,具有进步之处。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积极意义。说明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史论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
35、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 ,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 ,废除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 ,明太祖政务繁多。(2)过程明太祖设置 ,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
36、阁,参与决策,“ 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 大学士拥有 。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特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 3.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 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职责: 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 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图画证史】 明代“票拟”与“批红”注
37、:“票拟”是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教材补遗】 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章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 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命题点一 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
38、治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 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明朝内阁制的特点。说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了明朝实行内阁制的最终结果是加强了皇权。(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清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点。和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而军机处又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 传达皇帝命令。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2.据史料二,概括军
39、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 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内容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命题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史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 隋唐元为“第二帝国”, 明清
40、则为 “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士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 ”“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 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史料解读本段史料主要阐述了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特征的发展演变情况。说明秦汉时虽然已经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但贵族政治的色彩依然存在; 说明由于科举制的实行,隋唐元时期真正实现了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主要说明
41、了明清政治体制的衰落, 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特征。 史料运用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第三帝国”即明清时期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 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方面走向僵化的表现(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并达到顶峰;政治机构的专制主义色彩空前浓厚,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2)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强化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 “文字狱”,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失去创新发展能力,阻碍了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4)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
42、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与世隔绝 ,错失工业文明发展机遇。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25 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以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表格材料,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考查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2017全国卷史学素养 以文献史料为载体,考查解读、辨别史料的能力262017全国卷25 朝廷官修史书的特点以古代朝廷官修史书的阐释为载体,考查官修史书的特点, 考查对史学理论的理解能力2017全国卷27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以明代宦官读书认字为载体,理解导致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的原因, 考查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017全国卷27 史学理论 以记载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文献为载体,考查对
43、史料真伪的辨别 ,考查辨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全国卷26 统治者重视官修史书功用以宋太祖的言论为载体,考查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 ,考查综合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全国卷27 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演变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作用 ,考查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2016全国卷25 科举制的影响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为载体,考查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考查综合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全国卷25 汉承秦制以史书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政治文明演变的趋势及特点 ,考查解读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2015全国卷25 汉代外戚干政现象 以汉代外戚干政现象的阐述为载体,考查君
44、主专制的影响, 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2015全国卷25 汉代地方吏治以汉宣帝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地方政治统治的特点 ,考查解读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4中国古代治国特点以古代统治者及官员、民众的祭拜为切入点,考查君主专制统治的治国理念 ,考查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7明代内阁制以明代内阁的设置为载体,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考查分析看待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40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以清代移民东北为载体,考查明清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2013新课标全国卷4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以中英政治建筑为背景材料,考查中英两国政治的特点 ,考查获
45、取信息、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考题 1 2017全国卷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考题 2 2017全国卷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
46、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考题 3 2016全国卷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偶有误失, 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考题 4 2015全国卷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
47、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题 5 2016全国卷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 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考题 6 2014新课标全国卷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考题 7 2015全国卷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
48、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考题 8 2016全国卷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考题 9 2016全国卷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考向 1 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