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2019 学 年 高 一 下 学 期 必 修 4第 二 单 元 训 练 卷语 文 ( 一 )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2、: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 注 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
3、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
4、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
5、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有删改)【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了尊体之说。B. 北宋词坛有人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C.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这种做法。D.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2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A. 第一段由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起笔,转而引入文章的中心话题,即北宋词坛的尊体说。B. 第二、三段主要论述苏轼尊体,先述说苏轼对词风的改革,再着重分析他创作上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C. 第四段重点论述李清照尊体,比较了李、苏观点和做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D. 文章先指出尊体说的展开大致有两个层面,接着依次从两个层面分析,最后指明两个层面的关系及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了改革,这
7、在当时堪称非常另类的表现。B.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C. 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即音乐性。D. 苏、李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生命中的土地黄安详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贬居黄州的次年(10
8、81 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除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9、”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
10、和精神的寄托。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似
11、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
12、,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这句话意思是说东坡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但其实东坡的本来面目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与我们想象的“诗人”的浪漫形象差距很大。B 本文引用陆游的入蜀记是为了交代“东坡”的来历,引用东坡一诗则是为了说明这块土地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引用“此心安处是吾乡”则是为了说明苏轼安于现状的心理。C “此心安处是吾乡”所表现的境界,我们在苏轼的诗词中还可以
13、见到。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又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D 本文作者一面将笔触深入到过去,再现了苏轼躬耕东坡的史实,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东坡”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实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轼真切的理解与怜悯。5本文中的“土地”有哪两层含义?试简要分析。(6 分)6请从全文总结出“东坡”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影响?(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目前,养老保险还是以省级统筹为主。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 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
14、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材料二:材料三: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15、。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提供文体设施等。所以,面向老年人,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尽量保证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
16、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扶持引导政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材料四: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
17、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7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以省级统筹为主。但是由于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所以,施行全国统筹,在目前的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B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是统筹资金的大难题;但是经过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之后,这个难题会迎刃而解。C 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从 2005 年至 2015 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 至 2050 年呈现快速
18、增长态势。D 材料二的图表还提醒我们,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我国“入世”之后,企业的一部分功能也要向养老行业转移。B 政府要提升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等服务。C 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D 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社区老年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9
19、你的叔叔想跻身养老产业,但由于对行业缺乏了解,有些迷茫。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理解,给叔叔提两点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
20、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
21、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选自宋史燕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B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C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
22、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D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1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B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6 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C 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D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
23、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B 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C 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D 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
24、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2)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满江红 赤壁怀古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 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
25、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貔(p)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 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B 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C 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D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
26、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E. 词的上片寻访遗踪,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15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4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1)杜甫登高中“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
27、缓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_之效。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
28、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B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C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D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B 概括之全面,
29、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C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B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C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D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20.下面是小张一家利用国庆节小假期旅游出发之前的初步准备计划框架,请把
30、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字。(6 分)21.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5 分)大学招生办:兹有我校高三(7)班李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突出,担任校刊空间主编,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中学2018 年 10 月 15 日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声名远播的成就并非来自于他们所学的专业,而常常是
31、他们专业之外的作为。鲁迅和郭沫若,本来是去日本学医的,最后却都成了一代文学巨匠。余秋雨本来是搞戏剧教育和艺术理论的,但让他闻名于世的并不是学术专著,而是文史散文。黄渤自小喜欢唱歌,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蓝色风沙”乐队,可倾心付出近十年的音乐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无意间他被宁浩相中,疯狂的石头让他在银屏上“疯狂”起来,终于登上了第 46 届金马奖影帝的宝座。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8-2019 学 年 高 一 下 学 期 第 二 单 元 训 练 卷语 文 ( 一 ) 答 案1 【答案】C【解析】题干问
32、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说法错误,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故选 C。2 【答案】C【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 项,“指出李清照继承了苏轼的思想”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 C。3 【答案】D【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33、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 项,文章没有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的内容,“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中不为接受的另有所指。故选D。4 【答案】A【解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
34、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 项,引用“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为了说明苏轼豁达放旷的心胸。C 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的清冷意境和矛盾心理与前者旷达乐观的特征不相符。D 项,“怜悯”的说法不妥,在文中没有依据。5 【参考答案】“土地”既指生活中的土地,也指思想归宿、精神家园。苏轼在黄州东坡借以生存的那块土地,实际也是苏轼安顿自己思想与精神的地方。【解析】本题要求理解“土地”的含义,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35、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词语的含义常具有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表层义多是语境义,深层义也许是比喻义象征义,也许与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有关系。一定要结合语境多角度理解。本文中“土地”一词,有虚实两个方面的含义,表面上是指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在黄州东坡请得的那一块荒地;内在的意思是苏轼安顿自己的思想的精神家园,因为在东坡劳作期间,他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另外,结尾又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因此“土地”还可以理解成,每个人借以安顿自己心灵和精神家园的外在寄托。6 【参考答案】生活
36、方面,“东坡”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不合时宜”的肚皮;精神方面,“东坡”使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思想方面,“东坡”让诗人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困苦的生活也使苏轼更为成熟,成为一位思想家;文学方面,“东坡”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解析】本题要求总结“东坡”对苏轼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分析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时抓住文中写东坡与苏轼关系的内容。从文章内容看,“东坡”是黄州的一片荒凉的土地,苏轼买这块土地首先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生活的困境;在东坡上的艰辛劳作,丰富了苏轼的思想,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
37、生活乐趣,走出了士大夫被贬后绝望的心境,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从而在文学上别开天地。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 项,“经过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之后,这个难题会迎刃而解”错误,选项属于主观臆断错误。材料一说的是“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文中说的是“需要”,文段只强调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并未确定使用哪些手段会使难题迎刃而解。故选 B
38、项。8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 项,“专门负责社区老年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错误,材料四说的是“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并非“专门负责社区老年成员”。故选 D 项。9【参考答案】(1)可兴办适合老年人医疗卫生产业,因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2)可兴办老年人文艺事业,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3)可与社区合作,为老年人提
39、供家政、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服务,还可提供文体设施等。如此可尽量保证老年人小事不出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你的叔叔想跻身养老产业,但由于对行业缺乏了解,有些迷茫。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理解,给叔叔提两点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这就要求考生到材料中圈出现在的养老产业存在的不足或亟待改进的地方以及老年人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圈出养老产业办得比较成功的经验,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提建议,答案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建议”和“理由”。如材料三“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
40、利用率的特点。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由老年人这些特点可以建议叔叔兴办适合老年人医疗卫生产业;如“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提供文体设施等。所以,面向老年人,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尽量保证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由此可以建议叔叔可与社区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服务,还可提供文体设施等。
41、如材料四“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可以建议叔叔可兴办老年人文艺事业。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作答。10 【答案】D【解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考查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答案】B【解析】B 项,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一般男女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42、。12 【答案】C【解析】C 项,“没有独自接受恩赐”错,原文说“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说明他请求与主帅共同受罚,但没有被允许。13 【参考答案】(1)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2)燕达出身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实可靠,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都从容地与他交谈。【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外,一般为直译,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注意点:(1)“谕”“矢石”“第”三处;(2)“以”“燕见”。【参考译文】燕达字逢辰,是开封人。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
43、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样子,年龄大的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长大后,体态魁梧,擅长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为内殿崇班,任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夏人三万骑兵逼近城,战斗一整天没有胜负,燕达的部下仅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境,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归。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用物资,被敌人堵截,边打边往南去,失散很多人。神宗因为燕达孤军和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不少,多次升迁为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木征投降。升任为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实授任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抚征讨安南,(燕达)担任行营马
44、步军副都总管。入朝辞别的时候,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燕达叩头致谢说:“我得以靠声威消灭敌人,即使死了也不怕!”初次度岭,听说前锋遇到敌人苦战,想要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急,岂能忍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论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奋,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在富良江边停留,蛮人把战船停靠在南岸,想交战却不能,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蛮人
45、大败,于是请求投降。班师回朝,授为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独自受到奖赏,请求共同受责罚,没有被接受。元丰年间,升任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为马军都虞候,破格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良整齐,授他的一个儿子为阁门祗候。多次受到下诏奖赏,晋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毅敏。燕达出身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实可靠,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都从容地与他交谈。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以何为先?”他回答说:“是爱。”皇上说:“以威统爱行吗?”燕达说:“不是不用威,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14 【答案】DE【解析】题干
46、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 项,“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有误,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分高下,“卷长波、一鼓困曹瞒”,意思是“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意思是“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二者都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E 项
47、,“词的上片寻访遗踪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有误,从词中来看,词的上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下片寻访遗踪,感叹兴亡。15【参考答案】两首词抒发的情感不同。这首词借凭吊古战场、缅怀英雄人物,抒发的是对眼前国势衰败的伤感;苏轼虽然也有对古战场和英雄人物的凭吊,感慨的是人生短暂和功业无成。【解析】题干问的是“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情感”。首先看二人所处的时代,从注释来看,戴复古身处多灾多难的南宋,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如“形胜地,兴亡处”,词人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追怀赤壁之战的遗迹,看到这些遗迹,
48、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再来看苏轼,苏轼处在北宋早期,词中更多的是抒发个人遭遇的感慨,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16. 【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3)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解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繁、尊、酹等词,都要格外留意。1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