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 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 二、明确方法 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将在朗读、背诵诗词的基础上感悟体会诗词的意境,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朗读课文 1. 结合注释,为部分生字词
2、注音。 2. 自读诗词,力求读准字音。 3. 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意,读准节奏。 4. 指名朗读,听读学生矫正朗读。 5. 齐读全文,达到准确朗读的目的。 1四、背诵课文 背诵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各自背诵,然后检查背诵情况,对背诵既快且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五、初谈感受 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各自谈谈自己读这几首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不求非常准确深刻,但求真实生动。 六、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 2. 划分学习小组,各组分配一首诗词,课余查阅书籍或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指导他们分别从作者、作品欣赏、名句欣赏等几个方面入手,准备第二课派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指名背诵本课中的几首
3、诗词,检查背诵作业完成的情况。 二、学习交流 学生将课前准备的材料在课上派代表逐一交流(本课主要完成前三首)。教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发言,适当记录,热情鼓励,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矫正。 参考: 1.使至塞上 (1) 作者: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721)进士。先后担任太乐丞、济州司仓参军、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司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2并称“王孟”,乃盛唐山川田园诗派杰出代表。早岁边塞诗沉雄慷慨,意气飞动。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4、。 (2) 全诗: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开头两句交代了作者的去向。二三两句既概括地交待了行程,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五六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孤寂之感。结尾两句以写到达边塞作结。 (3) 名句:诗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必须接以“孤烟直”三字,才有了立体感。孤烟直的“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塞上景物的惊异。“长
5、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造成了一种和谐的美。 2.泊秦淮 (1) 作者:杜牧, 字牧之, 号樊川, 京兆万年人, 太和三年进士及第, 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他作诗技巧甚高, 文字鲜明华丽, 却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杜牧的诗
6、豪迈气慨,在晚唐中自成一格,为了别于杜甫, 世称“小杜”。 (2) 全诗:这是一首带有讽诫意味的诗, 诗人在夜晚泊舟秦淮河畔, 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 、热闹非凡, 感慨之余, 写下了 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秦淮河上一片烟雾, 和吵嘈的对岸形成 3强烈的对比, 也显示出河水的无情, 因为多少年来, 它始终潺潺流着, 而世间却屡换朝代, 如今它又看到河岸上的醉生梦死, 怎不令人叹息 ? 在国步惟艰的时刻, 大家应该团结图强, 然而这些歌女反而唱着靡靡之音, 难道想蹈陈后主的覆辙吗? 全诗除了抒发诗人内心的感触以外, 有如暮鼓晨钟, 发人深思。 (3) 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于婉曲轻利的 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 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 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 字,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 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
8、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3.无题 (1) 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激烈的斗争中,李商隐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有李义山诗集。 (2) 全诗:这首诗,以女性的口
9、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4寓有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三、四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五六句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男子一人在外,夜读时会为寒气所侵,其中包含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结尾两句写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
10、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3) 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表明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相随。“春蚕”句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 “蜡炬”句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两句的联想都比前人的作品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
11、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感悟诵读 在深入理解这三首诗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中的独特韵味。 四、布置作业 (一) 有感情的朗诵前三首诗。 (二) 继续准备后两首词的相关资料。 5第三课时 一、介绍体裁 (以教师补充介绍为主)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辛弃疾有词集就叫稼轩长短句。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
12、,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有什么区别呢,古人总结说,如果是苏轼豪放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如果是柳永婉约的词,就需要“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词都有词牌,词牌规定着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二、继续交流 1.浣溪纱 (1)作者:晏殊(9911055):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宰相、著名的词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一生富贵优游,卒谥元献。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词集名珠玉集。 (2)全词: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 咏叹,将
13、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 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 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 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6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抒发前意。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
14、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 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 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恬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3)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 而含蓄,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历来被认为是诗、词艺术特点的分界线。这两句词的意思一是惋惜新花落去,二是庆幸旧燕归来,非常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眷恋,语气情调柔媚和婉,具有十足的词味。 2.水调歌头 (1)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
15、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2)全词: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 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徘
16、徊困 惑心态。“我欲”几句,说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寄寓着作者 的双重矛盾心理。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照无眠”者,当兼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势淋漓,7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怅恨,骨子里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三句,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实自古而然。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这首词从问月开始,到自慰结束;从缺憾开始,到圆满结束
17、;从疑惑开始,到清醒结束, 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得到了让人大彻大悟的结果。这就是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3)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 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悲伤。层层推进,释却离怨,又蕴涵了人生哲理,因此这句词也成为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惟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三、感悟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本课学的两首词。对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后各自交 流心得。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诗词五首,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余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寻一些古典诗词熟读成诵。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