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节选自朋党论) 【注释】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交疏:交情疏远。保:关心爱护。,【解析】修养。A项,等到/来得及; B项,原因/旧的知识;D项,国家/国都。,C,2请用三条“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之事国 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3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 小人贪图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小人相互钩心斗角; 小人见利忘义;小人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参考译文】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
3、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二)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
4、,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释】养晦堂:刘蓉居室名。浸淫:渐渐扩展。踬:跌绊。习之中人:习惯在人的身上一旦养成。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宁:安宁。,【解析】看,视。A项,年少/一会儿; B项,扩展/放纵;D项,所以/原来的、旧的。,C,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 仰而思 思有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什么深刻的道理(用原文回答)? 请谈谈你的理解。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这是告诉人们: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初始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
5、【参考译文】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
6、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开始时需谨慎。,(三)夔一足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解析】询问。B项,听说/使知道; C项,相信/讲信用;D项,指派/使唤。,A,2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夔 人也 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3“夔一足”和“穿井得一人”虽然都使人产生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你能分别说出产生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夔一足”是因为“足”字的多义而引起的误解, 而“穿井得一人”则是因为不结合语境,不推究事理而导致的理解有误。,/,/,/,/,【参考译文】(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因此有学识的人说:夔有一足够。不是一只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