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日本弓道读邓杜普罗斯培洛弓道有感 马廉祯近年来,日本弓道正在阔步走向世界,在欧洲和北美各国,由日本人主持的弓道馆正在与日俱增。弓道也已经进入西方的学校,据说,美国一些中学已经将弓道列为课程,使学生们借此来了解东方文化,接受东方式的心理训练。高等院校中也出现了设备完善的弓道俱乐部。而弓道的器具设备一般做工考究,费用高昂,这项运动大有继高尔夫球之后成为新兴的贵族运动的势头。弓道的悄然兴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以往我对弓道知之甚少,有幸的是最近读到一本介绍日本弓道的书,叫弓道日本射术的本质与实践(Kyudo:the essence and practice of Jap
2、anesearchery),本书的执笔者是美国人邓杜普罗斯培洛和杰克雅杜普罗斯培洛,而指导完成此书的乃是他们的弓道老师、国际知名弓道大师小沼英治(HideharuOnuma)。小沼英治是当代日本弓道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1910 年出生于日本一个著名的射箭家族,1990 年去世,得年 80 岁。他是日本 HekiRyu Sekka-ha School of archery and Kyudobanshi 的第十五代 继 承人与传播者,是日本弓道九段,在名手如林的日本弓道界,被公认为是一位元老级的人物。他一生都致力于日本弓道的保护、弘扬和推广,对日本弓道向海外的传播,特别是在欧洲大陆的传播,做出了
3、杰出贡献,因此,在欧洲弓道界享有很高声望。本书的另外两位作者邓杜普罗斯培洛和杰克雅杜普罗斯培洛都是小沼英治的学生。二人都不是日本人,但都取得了弓道的高段位,其中杰克雅杜普罗斯培洛,是第一位被授予弓道 5 段的非日本女性。弓道是日本古武道系统中最古老的运动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日本民族体育中最具传统特色的项目之一。弓道有典雅而严整的一整套习射程式和比赛规则,形式古朴,服饰、器具都很讲究,一举一动都要求很严。练习弓道非常注重礼仪,注重师道尊严,有着非常浓郁的文化感,但又不失引人入胜的休闲竞技性质。弓道的动作并不复杂,在简单之中,通过高标准高规格的要求,蕴涵着难度,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可以说,弓道是与日
4、本的茶、书道、局合道等日本传统文化形式一样,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民族性和传统精神。弓道对日本弓道的历史源流,在结合相应文献与物证的基础上,做了简单的陈述。文字简单明了,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也很高。书的大多数章节用于对弓道技术的描述,是向读者介绍弓道的基本方法和相关规则等,显然这是本书的重心所在。但在全书的字里行间,作者又着意将读者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引领到弓道的精神领域,让读者清晰的理解到练习弓道所要追求的并不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或是一门古代射艺,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包括处世原则。在这方面,这本书是成功的,它对读者确有很大的吸引力,有某种精神上的感召力。根据本书内容,我们对日本弓道稍作介绍。日本弓道源于射箭
5、术。无论从考古发现,还是在神话传说中,都可确定日本在很早就拥有弓箭的制作与使用技术。公元前50 年左右,日本曾颁布一项法令,规定一年中的某几天,人们要专门从事弓箭制作,以补充军队弓箭的消耗。从这一点上,可以确定早在 2000 年前,弓箭已是日本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如同中国一样,射箭作为日本古代的民族形式体育,具有丰富的哲学内蕴。它不但要求射手要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还要求射手在“道” 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力量美与准确美的向往和享受,最终融化成为对真理的追求和崇拜。弓道讲求高强度的基本功练习,最主要的训练方法是对某一个基本动作千百次的重复练习,直
6、至中规中矩,精确无误。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练习方法,不但可以达到提升射手技术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使练习者通过“术” 的 练习以达到“心”的磨炼,逐步领悟到弓道的“道” 。重视礼仪是日本弓道最大的特点之一。这源于之日本武道对和谐与道德的追求,也与日本民族崇尚礼仪的文化传统有直接关系。弓道的基本原理是,练习者为了的高技术水平,必须首先认真的掌握弓道的各种礼仪,并贯彻于练习活动之中,乃至于日常生活之中。只有通过行为上的高度约束与心身的统一,人才可以心平气静,进入一种“道” 的状态。在这方面,弓道无疑得益于中国古代的射礼,而日本的弓道家们也承认这一点,他们甚至认为,日本弓道在某种程度上乃是中国古代射礼的延续
7、与本土化。现在,练习弓道前的礼仪过程已经不像古过去那样细琐复杂,有趋于简单的倾向。然而,简单并不等于敷衍了事,更不代表着表演“作秀” 和浮躁化。短短几分 钟 的仪式,仍然要求全神贯注,庄重肃穆,一丝不苟。执弓之前,要求射手面向目标,身体直立,聚精会神,以达到神清气定的状态。要求在放射之前必须努力排除心中的杂念,并要认真的思考和明确射箭的目的与意义。在完成上述的精神调整的阶段后,习射者仪态自然平静,动作沉稳而节奏清晰,然后才可以射箭了。弓道射箭的全过程一般由八个动作组成。一,站立,日语叫“足踏” (Ashibumi);二,校正姿势,日语 叫“土造”(Dozukuri);三,备弓,日语叫“弓构 ”
8、(Yugamae);四,举弓,日语叫“内起”(Uchiokoshi);五,拉弓,日 语称“引割”(Hikiwaka);六,开弓,日语也是“开” (Kai);七,放箭,日语叫“离” (Hanare);八,箭与心的延续,日本称“残身” ,或是“残心”(Zanshin)。即放箭后射手仍保持姿势,此时他的精神似与箭支一起飞出,直达箭靶,并且超越它向着更远的目标地飞去。这是整个放射过程中最具意念的部分。弓道一书中的演示照片,都是由小沼英治先生本人完成的。老先生当时已经 70 开外,身着日本弓道的传统服饰,拉弓放箭的一招一势,无不透露出深厚的功力和修养,一派大家气度。弓道讲究气势,讲究内力的积蓄和含而不露
9、,而优秀的射家往往会有一种内力外溢的精神状态,这是初学者和一般弓手所难以造做得到的。关于日本弓道的产生,各家说法不同。 弓道的作者认为,弓道是日本的古代射术在受到日本的神道教与古代中国的禅学影响下产生的。在形式上,它既继承了日本弓术的特点,又吸收了中国射礼的内容。在抛弃中国射礼繁复的礼仪的同时,又将禅宗中的许多理念融入其中。所以,日本的弓道练习者所讲的很多东西,如“一射,一生也” 、“射如流水”等,可以说禅味十足,耐人寻味。日本人认为,虽然日本人早在镰仓时代(1185-1333)时代开始,武士们就开始接受中国的禅学,以此做为修身的一个内容。但是,禅学对弓道的影响大部分始于 17、18 世纪的江
10、户时代,也就是日本的武士道发展到成熟的时候。正是那个时候,日本人将“弓 术(Kyujutsu)”正式更名为“弓道(Kyudo)”,完成了从“ 术 ”到“道”的理念上的升 华,从而为 日本弓道开启了一扇“求真” 之门 ,从此, 习射不只是为了掌握和提高射 术,更重要是为了提升自已的人格品位。同时,弓道并没有放弃“务实”的本质,仍然强调刻苦练习,以无止境的技术训练作为通往弓道制高点的必由之径。弓道的格言是:“无论是一千支箭还是一万支箭,每一支都应该是一次全新的发射!”如同许多的日本传统文化形式一样,我们在弓道身上也可以找到很多中国的影子,找到受中国影响的痕迹。日本私人练习弓道时所使用的稻草靶(Ma
11、kiwara),由草席卷制而成,这是源于我国,主要是受了明代中国射学家高颖的射学正宗的影响,日本弓道练习者多对射学正宗中的妄射稿砧之惑的典故耳熟能详。 射学正宗是日本江户时代东传日本的,当时日本的著名学者荻生沮徕将包括射学正宗在内的多种中国射书引入日本,并汇刻成一部叫做射学类聚国字解的射学丛书,从而对日本弓道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在弓道的图像资料中还发现,许多弓道场的射靶中间,总是写有一个“鹄” 字,这无疑来自中国,孔子 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这里的“ 正鹄”就是射箭用的靶子。弓道从日本本土向外传播的历史,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根据弓道的介绍,二战以后,欧根贺里吉尔的日本射
12、箭艺术中的禅学(Zenin the Art of JapaneseArchery)一书,是第一次将弓道介绍到西方的书,而真正发展起来则是最近二十几年。弓道无疑是一种很美的运动。它美,不仅因为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同时,还显现出来一种求“真” 的专 一与执着,一种坚 持不懈而沉稳绵延的力量感,这对每一个现代人都具有吸引力。这是弓道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弓道之所以保留至今,又能走出国门,逐步被西方人所接受,并融入西方社会,这与日本人珍爱自已的传统文化,政府和民间人士又不懈地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已任的做法是分不开来的。一百多年来,日本经历了比我们更加宏阔更加深刻的现代化转型,也经历过西化思潮
13、对传统的强烈冲击。但在保存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体育文化方面,他们做得比较好,比较成功。以弓道而言,日本在接受了国际射箭运动的竞技模式和规则之后,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已的弓道。相反,弓道仍在发展,而且发展的更好了。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工作开展的比较好,相关著作甚多,而且大多数著作都比较认真规范,不以附会玄虚自欺欺人。近些年来,有关弓道的工具书如弓道辞典、 弓道书总揽等,也相继问世,很加提高了自身的学科品位,吸引了国内外的研究者纷纷介入其中。如此,弓道不仅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也堂而皇之地的走进高等学府的讲堂。日本弓道的成功引发我们许多联想。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自已的射箭,即被古人尊之为“射学” 的中国式射箭。自 1959 年以后,中国式射箭便逐渐消失了,它含着无尽的悽惋,悄然离开了与之相伴千万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变成了古骨,变成了被废弃的“故技” 。今天,尽管某些少数民族还保存着本民族的射箭传统,国家也为之提供了演示的场合,但那毕竟不是中国“射学” 的主体,它的文化含 蕴量不能与“ 射学 ”相比。在日本弓道勃然兴起的之 时,我们不能不按照孔老夫子所说的:“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为我们遗失了的射学和一系列民族体育项目而喟然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