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 中文输入(二)多伦二中 :杨秀娥2014.9.25,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课程整合,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编写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课。 1、全角和半角字符状态 2、中英文输入状态切换 3、利用快捷键选择输入方式 4、使用软键盘,(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七年级上册是以“零”起点为主要教学对象安排的教学内容,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操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和Windows系统的界面及窗口,学会开机和关机,掌握键盘和鼠标的用法;第二单元介绍了因
2、特网和局域网的的初步知识。2、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八课,也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节课,同时又是对第七节中文输入(一)的拓展与延伸。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正确的键盘操作方法,在“写字板”中使用智能ABC能正确地输入数字、中文及中文标点、大小写英文及英文标点和保存文件。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中英文混合输入的基本方法和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如果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可大提高他们的输入速度,将为下一单元的网络学习做好铺垫。,(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4、电脑操作已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了它,能为以后应用计算机完成信息处理任务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不仅能促进
3、学生多方面发展,还能让学生终身受用。,(三)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分析: 优点:抽象思维发展迅速、爱发表见解 缺点:爱动、注意力易分散、易沮丧 2、认知状况: 学生之前对启动程序打开窗口、正确的键盘操作、在“写字板”窗口中输入文字和保存文件有了一定的基础。,(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角和平共处半角字符状态输入; (2)学会中英文输入状态切换; (3)能利用快捷键选择输入方式; (4)使用软键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全角和半角格式变化; (2)使用不同方法实现中英文输入法之间的切换; (3)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小比赛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竞争意
4、识,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四)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大胆演示,培养学生自我表现能力; (2)通过刻苦练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全角和半角字符状态输入;中英文输入状态切换。 2、难点 :使用软键盘,二、教法与学法,(一)教法 1、演示教学法 2、任务驱动法 3、自主学习法 (二)学法本节课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内容欠生动,设计该课时采用了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环境 学生机房 局域网 Windows XP系统 (四)课时 1课时,三、教学过程
5、,一、选择中文输入法,二、输入单个汉字,三、输入词,四、输入中文标点,(一)复习旧知 第七节 中文输入(一),(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引入任务,讲授新课,一、全角和半角字符状态,全角:输入的汉字和中文标点符号 半角:英文输入状态下的英文和标点符号,二、中英文输入状态切换,1、鼠标操作 2、键盘操作,小技巧:Ctrl+空格组合键 实现中英文输入的循环切换,任务一:让学生在“写字板”窗口中混合输入“电子邮件”(E-mail),并利用“Ctrl+空格”组合键实现中英文输入状态的切换,三、利用快捷键选择输入方式,Ctrl+Shift组合键,任务二:利用该组合键实现中英文状态的轮流切换,学生练习
6、:输入P58的第一段,四、使用软键盘,任务三:让学生学会输入特殊符号和字母,学生练习:让学生继续练习P58的第二段,(四)课堂讲评,对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小组以口头奖励,可以让某学生自我推荐或小组推荐演示。 (五)板书设计 第8课 中文输入法(二) 一、全角和半角字符状态输入。二中英文输入状态切换。 三、利用快捷键选择输入方式。四、使用软键盘。 (六)布置作业,四、教学评价,五、课程整合特点,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工具学科,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时,具有其它学科不具备的优势:该学科在机房完成,好多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在机房就可完成,教师可以在教师机随讲随演示,或提前做好课件展示,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六、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