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音调响度定律教案篇一:音调、响度和音色教学设计第二篇 声1 音调、响度和音色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向棣伟 (中教高级)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三章。教学流程教学简案教学目的:1. 了解乐音及它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 了解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发声体与听者之间的距离的关系;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音色不同。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激发他们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4. 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音调和响度的概念。教学难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
2、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器材:由电动机带动的可控制转速的发音齿轮,散片发音齿轮,锯条,橡皮筋,木板,图钉,小铁锤,学生自带乐器。教学环境:电脑,投影仪,屏幕,视频展示台,物理实验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教学实录:一、引入新课生:(一学生用沾水的泡沫板在玻璃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另一学生拖动座位下的凳子发出讨厌的声音。 )(说明:刚上课,在几百位外校教师听课的情况下,居然有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破坏学校形象” ,这一反常行为立即引起学生公愤。教学设计达到了提高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 )师:刚才的声音好不好听?(说明:噢。刚才的声音原来是老师故意安排的,学生们一脸释然的表情。 ) 生:不
3、好听。师:我们把像这样嘈杂刺耳,令人烦躁的声音叫噪声。(屏幕显示:噪声:嘈杂刺耳,令人烦躁的声音。 )(说明:因为教材后面将专门讲有关噪声的问题,所以此处不宜多讲,甚或举例,以免喧宾夺主。但课初又提出噪声的概念,其目的,一是为了利用噪声和乐音的强烈反差对比,突出乐音的概念,二是课初某些学生制造噪声的行为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从而达到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 )师:下面同学们将听到几种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辨别这些声音,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大提琴、小提琴、长笛演奏,然后一学生独唱半曲。 )(说明:低沉、舒缓、优美的大提琴曲化蝶让学生陶醉,心境也顿时宁静。接着用小提琴拉同一首曲子,学生明显感到声音高低
4、不同。荡气回肠的长笛曲无论从声音的高低还是音色,都让学生明显感到不同。而学生的一曲高歌不仅让同学们感到美妙,更感到亲切。同学们顿时轻松起来。在热烈、温馨、自豪的氛围中正式拉开了本课的序幕。 )师:刚才的声音好听吗?生:好听。(说明:学生一脸的轻松、愉悦和自豪。 )师:像这样优美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叫乐音。歌唱家的歌声,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刚才的乐音有哪些不同?(屏幕显示:乐音:优美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 )生:有大小不同,高低不同,还有用的乐器不同。师:为什么同是乐音,会有高低不同,大小不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音调、响度和音色” 。(屏幕显示: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
5、、新 授1. 音 调(1 )音调的概念师: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生说话的声音高,音调高;男生说话声音低沉,沙哑,音调低。花腔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刚才大提琴的演奏音调低,小提琴的演奏音调高。(屏幕显示:一、音调 1.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篇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初中物理教案学案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示例(四川成都 24 中学 陈抑强)(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辐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二)教具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
6、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 、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种。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 、橡皮筋。(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二、进行新课1音调(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
7、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讲述:“物体在 1 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教师板书) 。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8、”(教师板书)(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的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 3-9 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认(转自:wWw.bdF 千 叶帆 文摘:初中音调响度定律教案)识。(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图 3-10,读后教师作简要解释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 ,扩展知识,活
9、跃思维。2响度(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说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动的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教师板书)(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教师板书)(3)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图 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
10、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多,又举得恰当。3音色(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 (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 ,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 (教师板书)平常人们常说:“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同一个人的音
11、色,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变化。三、归纳小结本课内容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1什么是音调?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四、布置作业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 ,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老师探讨。(四)说明1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
12、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2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3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
13、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篇三: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目录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二章 机械运动 第三章 声现象第四章 热现象 第五章 光的反射 第六章 光的折射 第七章 质量和密度第八章 力第九章 力和运动 第十章 压力 压强 第十一章液体压强第十二章 大气压强 第十三章 浮力第十四章 简单机械 第十五章 功第十六章 机械能第十七章 分子动理论 内能 第十八章 内能的利用 热机 第十九章 电路 第二十章电流 第二十一章电压第二十二章 第七章 电阻 第二十三章欧姆定律 第二十四章电功和电功率 第二十五章生活用电一 测量的初步
14、知识第一节 长度的测量 误差引入: 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一认识测量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 )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二. 长度的单位 1 国际单位:(主单位):米(
15、 m) 2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纳米( nm)3 单位换算:1 千米=1000 米;1 米 =1000 毫米;1 毫米=1000微米;1 微米=1000 纳米;1 米=10 分米=100 厘米。 三长度的测量1 测量工具:刻度尺(实验室常用) 2 刻度尺正确使用 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四. 误差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
16、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误差1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 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和测量工具本身。3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较精密仪
17、器。 五. 实验测量 (1)直接测量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特殊测量 (1)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并填入实验报告表格中。(2 )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4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二 简单的运动第一节机械运动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 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 判
18、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3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 匀速直线运动(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节 速度和平均速度 一速度1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 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v=s/t4 单位:米/秒(国际)千米/时(常用)1 米秒=3.6 千米/时;1 千米/时=1/3.6 米秒5. 1 米/秒物理意义:1 米秒表示物体在 5 秒内通过的路程是 1 米。 第三节 测平均速度 实验介绍(1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