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874969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建筑史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内容摘要3关键词3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3(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31、抬梁式构架32、穿斗式构架33、井干式结构4(二) 斗拱41、斗拱的作用42、斗拱的组成与分类43、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44、斗拱的发展与演变55、斗拱的力学简单分析5二、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6三、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7结语8参考文献8摘 要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一是表现在结构合理,容易加工制作的木框架结构上;二是表现在由单纯的大屋顶中表现出千变万化建筑形式,三是表现在“四合院”精彩的平面布局所传达出的空间意识中。以最概括的文字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的特点,我们提出:“木结构” 、 “大屋

2、顶” 、 “四合院”九个词。关键词: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框架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中国建筑的起点是以间为代表的房屋,宫殿是房屋的扩大,它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柱子更高、梁坊更长、间数更多而已。早期文化形成期所在区域木材丰富,而石材稀缺。木材加工容易。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和很好的抗震性能。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

3、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 ,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以下我们介绍几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1、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

4、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 ,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2、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

5、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3、井干式结构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从以上几种结构上看,

6、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为了保证阴阳

7、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此外,对我们来说,木质结构中的斗拱的形制也

8、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建造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斗拱在整个结构中的作用和多样性体现了一个朝代的木质建筑风格。(二) 斗拱1、斗拱的作用(1)承重。 (2)抗震。 (3)装饰。 (4)建筑等级的标志。 2、斗拱的组成与分类(1)斗拱的组成斗拱在结构上由四种部件组成: 拱; 翘; 昂; 斗与升; 3、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1) 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处的部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五种 柱头斗拱 柱间斗拱 转角斗拱 溜金斗拱 平座斗拱 内檐斗拱: 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两大类。(2)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 按拱所处的结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 1、正心拱 2、单材拱 按拱的长短尺寸可分为三类

9、:瓜拱、万拱和厢拱。瓜拱最短,厢拱次之,万拱最长。 “单材瓜拱” 、 “单材万拱” 。又可以分为“外拽瓜拱” 、 “外拽万拱”和“里拽瓜拱” 、 “里拽万拱” 。(3) 翘、昂的分类与斗拱出跳 翘与昂的分类 : 1、翘 2、昂 斗拱出跳 : 翘(华拱)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 ,清叫“一踩” ;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 。以正心拱为中,每向内、外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 。(4)斗和升的分类及各分部名称斗和升的分类: 1、大斗 2、三才生 3、槽升子 4、十八斗斗与升各分部名称: 1、斗口 2、斗耳 3、斗腰 4、斗底4、斗拱的发展与演变斗拱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0、为西周到南北朝,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屋檐,各个斗拱间互不连接,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承托平座,辅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韵律感,使建筑忠实直率的表露。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唐代建筑屋身不高,斗拱却大,有二分之一柱身的高度,三四米的尺寸。唐代建筑少有华丽的色彩,色调简洁明快,各处卷杀之类的曲线均与所在构件的受力状况有紧密联系,不见半点待弄风雅纤巧的兴致。辽、金的建筑就实物而言,至少在斗拱的尺寸上沿袭了唐风。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奉国寺大殿等建筑,其斗拱与柱高之比例均达一比二之多。宋朝则不然,这是个以“郁

11、郁乎文哉”而著称的朝代。为了建筑的外形美观,斗拱在尺寸上减小了,数量上却增加了,屋顶越来越陡,结构作用逐渐减弱,装饰作用加强。宋岛的斗拱造型极其丰富,四辅作至八辅作斗拱均以不同的重叠层数组。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总之斗拱的作用已经完全退化,成为梁架与屋顶间的一个垫层,从外观上看,那些细小堆叠的密密丛丛的斗拱,就好像屋顶与量逐渐的过渡性装饰层。斗拱建筑结构已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衔接的成熟阶段。5、斗拱的力学简单分析从力学分析斗拱,其在“仅用立柱承载梁的情形”

12、中梁中最大正应力绝对值比“只有一层的斗拱承载梁的情形”小 9.8%,但是前者的梁两端加载载荷的大小比后者的小 35.7%。而且两种情形中横梁的尺寸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看出,在梁的尺寸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斗拱可以使梁两端可承受载荷的大小明显增加。有两层斗拱承载梁时,由于梁支撑点距离梁端点的距离不同,在梁中最大正应力达到许用应力的时候,对于横梁的尺寸要求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有两层斗拱承载梁的情形”中,对于梁的尺寸要求(以梁宽 b 为指标)要低 10.1%。 另外,在两种情形中,将梁的尺寸设为相同,让加载的载荷大小变化,可以看出,有两层斗拱承载梁的时候,最大载荷应该更大(但要考虑斗拱的承载能力

13、)。使用两层斗拱的结构,相比于只使用一层斗拱的结构,可以多承载 39.6%的载荷。所以,在斗拱的承受范围内,在梁的尺寸一定时适当增加斗拱的层数可以增加梁可承受的最大载荷大小。斗拱可以增强横梁的承重能力,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当所加载荷一定时,增加斗拱结构可以使梁的临界尺寸更小,从而使建筑结构更精巧;当梁的尺寸一定时,斗拱可以增大梁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这本质上是因为斗拱两爪与梁接触使得单位载荷引起的弯矩的最大值变小,从而梁的截面处最大应力值减小,增大了梁的承重能力。当结构的临界情况取决于梁结构(即认为结构的破坏最先发生于梁)时,可以看出,增加斗拱层数可以增大梁的承重能力,即梁可以承受的最大载荷变大,

14、而且在文中给定的参数和加载条件下,最大载荷的增加相当可观,说明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改进承重能力的方式。在多层级不对称斗拱结构中,上层斗拱支撑梁的承载能力比下层要差一些,因为上层加载要在下层承载范围内进行。而这也符合实际建筑的情况,所以为了有效地充分利用材料,可以对下层梁、斗拱以及立柱选择强度较大的材料,而上层可以适当选择强度较小的材料。二、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将中国古代社会和世界上其它古代社会作比较,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大一统” 。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则是它的“大屋顶” ,这几乎是一个历史奇迹

15、“大屋顶下的大一统社会” 。因为,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 。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此“三段式“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大屋顶内容丰富繁复,形式多至数十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屋顶形式等级森严。差些的有硬山、悬山,硬山出檐较短,山墙处不出挑,常以砖墙封山,多用于北方民居或次要小型公建。悬山挑出较多,有遮阳防雨之用,故南方民居多用。这两种坡顶形式简单节制、拙

16、朴温厚,是等级、经济、审美文化三者协调的结果,并非信手拈来,体现了坡屋顶符合中国审美情趣的另一种美-与自然契合相生,不落人工雕凿之痕。歇山属次高等级,从形式上看,它是庑殿与悬山的结合,但展现的却是另一种审美-典形的中介审美,屋脊处的变化使其复杂、工巧,体现了灵秀俊雅之气、富贵有余之度。它源于变化,成于变化,亦失于变化,无法表征深邃的文化内涵,只能屈居庑殿之下,以其工巧在层层叠叠的屋顶群中衬托庑殿浑然一体,与天穹生息相通的气度。庑殿金碧辉煌、雍容华贵自不待说,但其最美之处仍在轮廓。夕阳西下之时,昏灰色天穹一角,落日的余辉映出庑殿的剪影,四阿顶从容不迫地充当构图的主角。中国古建尺度不大,尤与西方相

17、比,更觉体量上无甚可夸耀之处,但重檐庑殿作为中国最高等级的大屋顶形式却能安然立于天地间而不至渺小,并以木器之类不能言语之物诉说中国最正统的文化。中国古人更愿意强调艺术形态的统一性,试图通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放松、自然的和谐来达到无我、无私、无欲、无意义的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国建筑最大的审美感受乃是对象世界与主体心灵之间达到的一种默契,正所谓“天下清景,不择贤愚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借彼事物,抒我心胸“。中国建筑长于人文精神的传达正是中国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结果。人言建筑有三景,远景、中景、近景。论近景,便是些雕梁画栋之类,怕是不如歌特繁密惊人的石雕,直令人叹为观止。论中景,李允禾先生在华

18、夏意匠中也说道,中国古建缺少中景。可见中景是没得谈了。唯有远景堪称一绝。远景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屋顶。无论单个屋顶或是屋顶群都充分展示了中国艺术线构图的成就。以地为底构勒出粗细线条严谨有序、变化有度。静态建筑群因此体现出流动感。大屋顶的精彩之处在其远景,并不意味着它经不起讲究。建筑很实在,没有对柱子横纵向升起的推敲,没有对正脊推山的权衡,就举架不出大屋顶的双曲面,就不会有庑殿五条华丽的曲线。大屋顶在中国古建立面构成中的分量是如此之重,其形式非但经得起考究,并载着汗牛累犊的渊源出处,以致少了屋顶,建筑就古韵难寻了(此说法不包括建筑空间的古韵) 。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的精华,也是中国建筑师最艰难的一道槛

19、。大屋顶只是一种建筑形式。空间是建筑艺术最要紧的部分,但形式依然是建筑艺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格林诺夫在建筑美学中写道:我们就会看到,衰败的一个确切的症候就是把喜爱的形式和范例拿来套在不适合于它们的用途上。该拿大屋顶怎么办,或该拿没有大屋顶的建筑形式怎么办,成为建筑师最富原创性的课题之一,我国传统建筑都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台基、屋身、屋顶共同组成中式建筑的主体,同时各部分之间都尊循一定比例及格化,最集中能反映等级格式的还是屋顶构式从皇权下至平民,基本可分为五个大的层面:重檐庑殿顶、庑殿、重歇山顶、歇山、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

20、求的尺度和规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称呼的建筑,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宫一样的建筑群体;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或是庙宇、寺观;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或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景山顶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顶,它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但总体上形式统一、规整,这就是“大屋顶” 。三、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

21、间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围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为南向,称“正殿” (或正房、上房) 。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叫做“配殿” (或厢房) 。与正殿(或“正房” )相对布置的建筑称“前殿” (或“倒座” ) 。这样布置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称为“院” 。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叫做“耳房” 。一个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称为“四合院” ,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 。中国人对内向型封闭空间的习惯要远大于对外开放式空间的习惯。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封闭性的组合体,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体组合,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形式。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早在殷商的建筑遗

22、址中就可以看到。而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相当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就更为普遍了。我们从隋唐时期绘画、明器中可以看到这种前堂后寝的四合院式宅第。宋代对这种四合院布局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厅堂和卧室之间形成了“丁”字形(或“工” 、 “王”字形)的平面,堂寝两侧有了耳房或偏院。元代四合院目前虽无实物,但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与近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宫就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组成的。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

23、三合院之分。四合院是个统称,也可以称为“合院” 。这种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组织建筑的形式的形成,是人类在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过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这种用高墙封闭的空间(院子)是一种外界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过渡,这种布局原则不但适应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实际需要,也符合人们思想上既要安全又想亲近自然的要求,并满足了我国封建礼制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的功能要求,因此合院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在生活空间上,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华所在,建筑内部的内庭院空间,使整体建筑形成多进式格局。在中国式庭院中,院门关起来,就是自己的,门外始终是别人的。讲究的是私密性、安全性,

24、而不是对外开放的格局,这就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南方北方都是这样的。四合院虽小,但却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大门一般在南向,其形式分为屋宇式。大门有门屋;或为墙垣式,就是直接在墙上开门。其中以屋宇式的大门为贵,依房主地位分 3、5、7 间,间数越多,则房主地位越高。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间” 。两榀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 。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多间组合而成。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间的组合方式而定。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

25、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结 语大道至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概括。 “木结构” 、 “大屋顶” 、 “四合院” ,这九个字可以代表中国建筑的全部特征与面貌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这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最精练、最精彩的概括。参 考 文 献 中国建筑史 毛心一、王璧文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1 版(民国学术经典 中国史系列丛书) 梁思成、林徽因讲建筑 金伟编辑.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0.1 版 中国建筑 汝信主编 徐怡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1 版 中国古代建筑刘毅主编 贾洪波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1 版 民间住宅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1.1 版 中国建筑史邹德侬 戴路 张向炜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1 版 问不倒的导游中国传统建筑 作者:包世轩 刘义丰 李晶 罗飞.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1.1 版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方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1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