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课“友邦惊诧”论,鲁迅,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批倒的。 2、通过分析第5段的句间关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 意,能说出作者是怎样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批 倒的。,第三课时学习目标,3、通过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内容上的联系, 能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出第7段是以谁的口气说的,并能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4、结合6、7两段的内容,能说出6、7两段对批驳敌 论点的作用。,1、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第2、3段:“友邦”对日军的侵略暴行不惊诧;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镇压人民不惊诧;而对
2、爱国学生正义的反侵略的抗议惊诧了。 (“友邦”与日本帝国主义是同伙;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对比),1、概括24段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第4段:每一个“友邦”都存在上述罪状,却在中国故作“惊诧”。 (惊诧的真实目的:唆使国府镇压人民抗日反帝热情;以便帮助其同类日本帝国主义能不受任何纷扰的侵吞中国,从而维护自身瓜分中国的可耻利益。) -揭露了友邦的虚伪与反动。,1、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批倒的。,作者把矛头指向“友邦人士”:揭露“友邦人士”是人民的敌人,“莫名惊诧”有着瓜分中国的险恶用心,使得“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暴露出非正义的、反动的本质,那该论调显然是反动论
3、调,自然倒台。,2、分析第5段的句间关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1)“可是一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了,指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是怎么说出来的。 (表明这8个字是党国为了迎合友邦而说的,是奴才向主子献媚说的。),2、分析第5段的句间关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2)三个排比句:失去国土,愈像“国”;身受宰割,寂然无声,愈像“国”;身受宰割,只有极少数人做一下请愿的表面文章,愈像“国”。 (任人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才像一个国家,荒谬无比) (3)最后一句:这样的任人宰割,寂然无声的卖国的话,可以得到主子的夸奖,而且永远成为一个国家。 (地地道道的卖国求荣),3、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
4、内容上的联系,并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1)第一句提问,第二句回答了两个“怎样”。即,“友邦”一提希望,党国就要我们遵从,否则,便加镇压、杀戮。 (党国看“友邦”的脸色行事,典型的奴才嘴脸。揭露了两者是名副其实的主奴关系,且狼狈为奸、互相勾结)以“友邦”的口气向党国提出训斥和质问。,3、分析第6段第一句与第二句在内容上的联系,并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2)联系上下文揣摩出第7段是以谁的口气说的,并概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党国”不过是“友邦”豢养比喻收买并利用的一条镇压中国人民的忠实走狗。),(1)6、7两段的内容主要是揭露“友邦”与“党国”之间的主奴关系,以及两者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
5、民的罪行。,4、结合6、7两段的内容,说出6、7两段对批驳敌论点有何作用。,(2)作者此时把矛头指向“友邦”和“党国”,敌论点的前半句是“友邦”的论调;后半句是“党国”的论调,而6、7两段所揭示的两者主奴关系以及狼狈为奸的罪行充分表现了整句话的反动性与虚伪性,给敌论点以致命的一击。,4、结合6、7两段的内容,说出6、7两段对批驳敌论点有何作用。,反馈,分析文章附录后作者的议论对全文内容、写作意图以及对敌论点的驳斥有着怎样的作用? (总结全文:国民党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友邦”企图不受干扰的瓜分中国) (明确写作意图:揭露、讽刺、抨击两者的反动本质、激发国人的愤慨之情、激起读者的爱国之情) (抓住要害直击敌论点:用直白的语言揭露隐藏在敌论点背后的真正企图,正中其要害,使其无可辩驳),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