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它文字优美,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正音释词,细读品味,疏通文意,复习巩固,积累与背诵,整体感知,写作背景,教学流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
2、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时代背景,掌握下列字词,(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徧( ) (6) 小信未孚( ) (7) 公与之乘( ) (8) 战于长勺( )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而望 (11)彼竭( )我盈
3、( ) (12)望其旗靡( ),gu,jin,b,f,bin,f,chng,sho,zh,sh,ji,yng,m,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军队 准备 入见 同乡,居高位的统治者 考虑 参与 目光短浅,深谋远虑 凭什么作战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独自享用 把 普遍,听从 猪牛羊等祭祀
4、品 以少报多 把 实情,为人所信服 赐福 案件 即使 明察,根据实情 尽了本职 类 可以凭借,一读课文,了解文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5、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乘坐战车 在 击鼓进兵,三次击鼓 大败,驱车追赶 车印 车前横木,追赶齐国部队,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
6、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已经战胜 其中 发语词,不译,击鼓 第二次,充满 在那里,倒下 追赶,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击鼓时勇气减弱,到三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问
7、题: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鲁庄公 曹刿,衣食所安必分人 牺牲玉帛必以信 小大之狱必以情, 民弗从 神弗福 忠之属,(取信于民),“鄙” “远谋”,品读课文,细细品味,问题:鲁庄公如何指挥作战?曹刿又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急躁冒进从容镇定 “鄙” “远谋”,鲁庄公 曹刿 战况,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齐人三鼓后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未可 未可,可矣 可矣,曹刿(远谋),问题: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依据: 时机: 结局:,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彼竭我盈 (善于把握时机),辙乱旗靡 (观察敌情),故克之 ,故逐之,战前
8、,战中,战后,庄公,曹刿,庄公,曹刿,庄公,曹刿,求信于臣,鄙,求信于神,鄙,求信于民,同,浅陋,远谋,将鼓,未可,将驰,未可,胸有成竹适时出击从容不迫,问,彼竭我盈惧有伏焉,善于判断敌情把握时机,急躁冒进,课文思路 人物形象,试从鲁庄公的治国态度、军事才能以及纳谏胸怀等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缺点:缺乏政治智慧和军事常识,处事轻率鲁莽,优点:.处事公正认真有仁爱之心
9、;.胸襟广阔,任贤纳谏,1. 写战前的准备(详) 2. 叙交战的过程(略)3. 分析取胜的原因(详),战略:取信于民 战术:把握战机详察敌情,详略得当,曹刿论战,中心:表现曹刿的“远谋”,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
10、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
11、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
12、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
13、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背诵第1段 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问:“何以 ?”公曰:“衣食 ,弗敢 ,必以 。”对曰:“小惠 ,民 弗 。”公曰:“ 牺牲 ,弗敢 ,必 。”对曰:“ 小信 ,神弗 。”公曰:“小大 ,虽 ,必 。”对曰:“忠之 。可以 。战则 。”,背诵练习,背诵第2段: 公 。战于 。 公将 。刿曰: “ 。” 齐人 。 刿曰:“ 。” 齐师 。 公将 。刿曰:“ 。” 下 , 登 ,曰:“
14、。” 遂逐 。,背诵练习,背诵第3段: 既克, 。对曰:“ , 。 一鼓作气, 。 。彼我 , 故 之。 夫 , ,惧 。吾视 , 望 ,故 之。”,背诵练习,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一、古今异义 (1) 牺牲玉帛(2) 小大之狱(3) 必以情(4) 忠之属也,积累 运用,(5)又何间焉(6)可以一战(7)肉食者鄙(8)再而衰,古义:参与 今义:间隔 古义:可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二、
15、找出今天仍使用的成语并解释和运用: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再衰三竭,三、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示例: “齐师伐我” 师出无名,师出有名,一鼓作气 深谋远虑 所向披靡,齐人三鼓 未能远谋 望其旗靡,1、解释划横线的词: 弗敢专也( ) 又何间焉( ) 小信未孚( ) 忠之属也( ) 彼竭我盈( ) 神弗福也( ) 齐人三鼓( ) 遂逐齐师( ),课堂练习:,2.说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公与之乘,小大之狱,登轼而望之,公将鼓之,故克之,(1),(2),其乡人曰下视其辙公问其故望其旗靡,故克之( ) 之 肉食者谋之( )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我的掌握最牢固,1、填空: 曹
16、刿论战选自 。此书传说是 时期 所编,是根据鲁史写的 史书。,2、注音: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 曹刿( )望其旗靡( ) 夫大国( ),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体,jin,b,gu,m,f,复习,我的梳理最系统,一词多义: 以:必以分人( )必以情( )可以一战( ) 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 见:曹刿请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 加:弗敢加也()而山不加增()万钟于我何加焉() 故:公问其故( )故克之( )故使人问之( ) 温故而知 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间:又何间焉()立有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属:忠之属也()司命之所属()属予作
17、文以记之(),复习,比较下列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狱:小大之狱( )越狱逃跑( ) 牺牲:牺牲玉帛( )壮烈牺牲( ) 夫:夫大国,难测也( )丈夫( ) 情:必以情( )以情动人( ) 鄙:肉食者鄙( )卑鄙下流( ) 忠:忠之属也( )忠于党( ) 鼓:公将鼓之( )击鼓进军( ) 福:神弗福也( )幸福美满( ) 可以:可以一战( )我可以做到( ) 信:必以信( )信件( ),试试谁的回答既快又准,案件,关押犯人的地方,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实情,感情,鄙陋,目光短浅,品质低劣,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击鼓 动词,名词 鼓,赐福保佑动词,福气名词,可以凭借,能够,信实,书
18、信,发语词,女子的配偶,复习,根据所学词义说出一个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如:“齐师伐我”中的“师”的意思是“军队”,含有此义的成语有:师出无名、仁义之师、兴师动众、兴师问罪等。开动脑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未能远谋 难测也 视其辙乱 故逐之,我的积累最丰富,一鼓作气 偃旗息鼓,所向披靡 辙乱旗靡 望风披靡,竭尽全力 尽心竭力 精疲力竭 声嘶力竭 弹尽竭虑 竭泽而渔,攻无不克 克敌制胜,心怀叵测 居心叵测 高深莫测 深不可测,南辕北辙 辙乱旗靡 改辕易辙 涸辙之鲋 重蹈覆辙,逐鹿中原 群雄逐鹿 舍本逐末,深谋远虑 不谋而合 谋事在人 舍近谋远,复习,我的回答最准确,一、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4、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句子是: 。 5、方中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之时。 二、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鲁军取胜的原 因有哪些?,请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