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可不知的书画常识四版权所有:尚典文化不可不知的书画常识之书法很多书画爱好者,收藏了不少的书画作品,但是对于很多书画字画方面的常识和小细节,却仍然不够清楚,第一字画网对书画艺术方面的很多细节常识仔细做了梳理,整理归纳后将分为多篇陆续登出,一来可以为书画的资深收藏爱好者理清思路,二来可以为一些收藏书画的新人提供有用的书面资料。有时候很多很细小但是很重要的书画知识在我们脑海里比较含糊,甚至容易被我们忽略。这一次讲的第四篇就是针对书法方面的常识:书 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结体、点画、章法,如疏密得宜,前后呼应,行气贯通等。书法注
2、重笔法、笔势、 笔意。 金 文亦称钟鼎文。是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多镌刻金属器皿上,故此得名。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有变化。甲骨文也称做为契文、 卜辞、龟甲文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书写在龟甲、兽骨之上,故此得名甲骨文。文字象形简古, 内容多为卜辞或与占卜有关的 纪实文字。 小 篆也叫秦篆;通用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 由大篆衍变而来,今存琅玡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铁线篆是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而得名。篆 书字体名。(1)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甲骨文等。 (2
3、)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秦统一后的小篆及汉代的缪 篆。 籀文 也叫籀书、大篆,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时通用于秦国。 隶 书 亦称“佐书”、“史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 汉魏。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 和书法史上的转折。 缪 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形体平方勾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 圆匀婉转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意,故名。 章 草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是它保留了隶书等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正 书 亦称楷书、真书。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
4、, 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形体方正,笔划平直,可以楷模,故名。 行 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相传为汉末刘德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辩,又比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 题 跋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作品上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写于作品前面的文字叫“题”,在之后的文字叫“跋”。书、画的“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馆阁体 书体名。明、清时期科举考卷的字体,要求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样。到清代中期,要求更严,使书法艺术到了僵化程度。在明代此种书法叫“台阁体”,清代则叫“馆阁体”。因当时馆阁及翰林院中的官僚擅写这种字体,故名。 后来把写得拘谨刻板的字贬称“馆阁体”。馆阁体只是一种体式。又叫中书体,主要体现端正中规中矩,忌讳狂怪,古代翰林院,中书省颁布政令书写文书,档案用的一种体式,就象现在得规范字,普通话,标准音,国际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