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耳穴压豆治疗对眩晕患者的护理.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4853651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穴压豆治疗对眩晕患者的护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耳穴压豆治疗对眩晕患者的护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耳穴压豆治疗对眩晕患者的护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耳穴压豆治疗对眩晕患者的护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耳穴压豆治疗对眩晕患者的护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法联合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治疗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 2014 年 7 月到 9 月的眩晕住院患者中 50 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耳穴压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5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药予不同证型不同中药制剂,西药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持续耳穴压豆法,同时配合饮食、心理等护理措施,治疗 2 个疗程(4 周)后比较两组疗效。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介绍耳穴压豆对治疗眩晕护理的配合知识,注意事项,讲解眩晕患者的饮食、生活等护理特点,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督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护理能力,出院前

2、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并做好随访工作。结果:治疗组 15 人痊愈,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 6 人痊愈,总有效率 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百拇医药1.1.2 眩晕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眩晕的诊疗依据” 。证候诊断分为: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眠多梦,或面目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3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脉弱。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

3、红,苔薄,脉弦细。1.2 治疗方法1.2.1 给药方法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同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予不同证型不同中药制剂,每天 l 剂,水煎,分早晚 2 次服用;西药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治疗组在服药同时给予持续耳穴压豆法。取穴:肺、肾上腺、内分泌、神门。1.2.2 操作方法对患者选择 12 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用 75%酒精棉球擦洗全部耳廓皮肤,再用干棉球擦干,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磁珠的小胶布(0.60.6cm)对准相应的穴位贴紧,以食指和拇指指腹相对按压,每次以贴压 35 穴为宜,嘱患者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按压 510mi

4、n,隔 13 天换 1 次,2 周为 1 疗程,两组穴位交替贴压,治疗 2 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第二章护理2.1 耳穴压豆护理 【1】病室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评估患者耳部皮肤情况,如有感染、破溃、冻伤等禁用。询问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评估患者对疼痛是否耐受。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告知耳穴压豆治疗的目的,使其了解耳穴治疗能够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等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或者缓解眩晕的症状。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取舒适体位,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等状况,询问患者感受。治疗结束后,整理用物,进行登记并记录。告4知患者注意事项: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

5、以免脱落。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6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7如有治疗患者肢体活动障碍者,待耳廓发热后,嘱其活动患侧肢体,配合按摩等。2.2、辩证施护2.2.1 分型护理(1)风阳上扰型:患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眩晕,应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注意克制情志变化,并努力创造幽雅和谐的养病环境,使其心情舒畅。病室应凉润通风,光线柔和,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刺

6、激。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用山楂、淡菜、紫菜、芹菜、海蜇、荸荠,香菇等,禁食辛辣、油腻、粘滑及过咸之品。遵医嘱耳穴压豆,可选神门、肝、脾肾等穴位。同时可给予针刺风池、太冲、合谷或肝俞、肾俞、三阴交等穴位,可以缓解眩晕。眩晕严重时,不能起床活动,需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当眩晕缓解后,还需休息一段时间,起坐动作不宜太快,少作旋转、弯腰动作,行走时可用拐杖扶持。怕光线刺激的患者可戴太阳镜,以减少眩晕发作。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2)痰浊中阻型:痰湿较盛的患者应居住在宽敞明亮、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房间。观察患者眩晕及呕吐情况。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消化食

7、物。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5防发生窒息,可按揉内关、足三里等穴。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遵医嘱耳穴压豆,可选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也可以给予针刺中脘、丰隆、内关、风池,如眩晕严重,不省人事者,加针人中穴。可多食苡米、红小豆、西瓜、玉米、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物,禁忌甜粘、生冷、肥腻饮食。(3)气血亏虚型:注意保持病安静,温暖的环境,在做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不要碰撞或摇动床位,以免加重病情。重病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康复期可安排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气功等体育锻炼。饮食宜少食多餐,以细软、滋补为主,鼓励患者食用种粗粮、蜂蜜、山楂、

8、香蕉、西瓜等。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可选心、交感、枕等穴位。针灸常用穴位有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梅花针与捏脊疗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有助于患者增进食欲。(4)肝肾阴虚型:根据证型安排病床。阳虚者宜住温暖处,阳光充足,避免风寒;阴虚者应注意室内凉润,通风良好,光线不可过强,保持安静。使患者睡眠充足,失眠时可针刺神门、内关、或口服镇静安神类药物。中药早晚温服。若眩晕发作有定时,可于发作前 1 小时服药,或能缓解症状。若伴呕吐时,可将药液浓缩,少量多次频服,必要时用鼻饲给药。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胡桃肉、红枣、山药、甲鱼、羊肝、猪肾等血肉有情之品。阴虚患者忌食羊肉、

9、辛辣。遵医嘱耳穴压豆,可选神门、皮质下、心等穴位。针刺肾俞、肝俞、三阴交、脾俞、百会,疗效均可。2.3 药物治疗62.3.1 内服中药 (1)中药与西医的服药时间应间隔 12 小时左右,气血亏虚证中药宜温服,风阳上扰证宜凉服。(2)眩晕伴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服,并采用少量頻服。(3)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的药物,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2.3.2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扩血管药应遵医嘱调整滴速,并监测血压、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变化,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如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等应立即平卧。2.4 健康指导2.4.1 生活起居(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不宜过强,

10、避免噪音刺激。同时护理人员在做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不要碰撞或摇动床位,以免加重病情。(2)眩晕轻者可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眩晕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晃动,切勿摇动床架,当眩晕缓解后,起坐动作不宜太快,少作旋转、深低头等动作,行走时可用拐杖扶持,防止跌倒。(3)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不宜从事高空作业。(4)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如实做好记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5)指导患者戒烟限酒。72.4.2 饮食指导(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2)风阳上扰型: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用滋阴潜阳食物。如山楂、淡菜、芹菜、香

11、菇等,禁食辛辣、过咸之品。(3)痰浊中阻型:可多食细软温热素食,禁忌甜粘、生冷、肥腻饮食。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质饮食。可配食疗,如荷叶粥等。(4)气血亏虚型:饮食宜少食多餐,以细软、滋补为主,如食用种粗粮、蜂蜜、山楂等。可配合菊花茶代茶饮。(5)肝肾阴虚型: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血肉有情之品。如红枣、山药、甲鱼、羊肝、猪肾等。阴虚患者忌食羊肉、辛辣。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加适当蜂蜜调服。2.4.3 情志护理(1)因本病每遇疲劳、郁怒等诱因而反复发作,故应使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节制房事,养成起居规律的良好习惯。

12、同时应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其心情舒畅。(2)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对于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讲明情绪激动对疾病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对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减少探视人群,给患者提供安静的休养空间,鼓励患者听舒缓音乐,分散心烦焦虑感。(3)对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2.4.4 五音疗法8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音乐,如风阳上扰者可给予高调式音乐,能很好的制约愤怒,稳定情绪,如江河水、汉宫秋月等;如肝肾阴虚者,可给予羽调的音乐,其柔和的特点有助滋阴潜阳作用,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等。2.4.5 中药药枕 将中草药

13、等装入布袋,制成枕芯枕于头部,通过其散发的中草药味道,醒脑开窍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2.5 疗效结果对 50 例眩晕患者治疗 35 天时,症状有所缓解,一周后症状明星缓解或消失。两周后基本痊愈。最终具统计结果:治疗组 15 人痊愈,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 6人痊愈,总有效率 68%。说明耳穴压豆对改善和治疗眩晕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同时无不良反应。第三章讨论眩晕是患者的自觉症状。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轻者可以闭自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西医中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内

14、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大部分患者因为反复发作的等症状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并导致病人出现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急躁等,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细心护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对这部分患者的护理给予了特别关注,也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引入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施护 【2】 :耳穴是全身各系统组织的一个缩影,它可以通过调节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调整人9体血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肾上腺可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神门可镇静安神、调节阴阳,帮助睡眠。其次,运用“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患者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做好

15、饮食、起居等生活事项。同时做好医院内病区环境的清洁,避免引起患者疾病的发作。引导患者心身合一。由于病程长、病因复杂、病情易反复等原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变化,如焦虑、烦躁等。同时心理情绪的变化又会加重患者的症状,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时疏导患者的不稳定情绪,引导其心身合一,成为对此部分患者护理的一个重点。在工作中运用音乐放松、腹式呼吸、冥想、心理疏导谈话等方式使患者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都收到了较好地效果。个体对待,分型护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同样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也要做到区别处理。对待不同证型的患者,可适当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如脾胃不调者加脾,急躁易怒、情绪不稳定者加肝、心,睡眠不佳者

16、加枕、额、肝,湿热蕴结者加耳尖、大肠、交感。并安排不同的护理重点及方法,因人、因时、地施护。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又有一定规律,故耳穴法易学易记,无需特殊设备,费用甚为低廉,也适于广大人民自我保健。同时耳穴法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由于耳廓菲薄所以也无滞针,折针等现象。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既往针刺治疗史的话,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耳穴法虽然具有很多特色,治疗痛症亦甚为广泛,但不能有万病一针之偏见,可配合应用针刺、按摩等中医疗法,具有相辅相成之功效。出院前嘱患者定期复查,做好随访。10参考文献1 乔春.耳穴埋籽治疗眩晕 75 例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2 年,第 23 期:87-88 页2 孙娜.耳穴压豆治疗眩晕 45 例.山东中医杂志.2000 年,第 19 卷(6),354-35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临床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