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振超事迹“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可以不进大学,却不能没有知识。人要活出质量,就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样才不枉宝贵的一生”。 许振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益于时刻把学习作为“ 第一需要” ,坚信“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 1968 年,许振超进港当工人,干皮带机电工。工作之余,别人休息,他却学电工书籍,看设备图纸,从不放弃,日积月累掌握了不少技术窍门,精通了电工技术,尝到了学习甜头。当上了门机司机,他把队里仅有的几本技术书都看遍了。觉得不过瘾,就到处找同学借书看,怕同学麻烦,又省钱买书看。新书贵就买旧书,有一次下了夜班,他骑自行车跑了 40 多里,到李村集书摊上讨价还价,
2、买了几本旧书,回到家没顾得休息全部读完。除了读书,他还注重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坚持做工作心得笔记。在以后的工作变换中,他都坚持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总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桥吊是技术密集的港口大型机械设备,尤其是第五代桥吊,集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科技含量很高,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如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系统、计算机系统、数字控制技术、网络通讯知识等。为了系统学习桥吊知识, 40 多岁时他开始自学高中课程。后来,青岛港上了新桥吊,桥吊电控系统是瑞典 BBC 的,整个程序语言都是英文,许振超就自学起了英语。当时桥吊上的可控硅直流调速系统是国内最先进的,他又买了清华大学的教材
3、可控硅整流技术,从原理上学起。青岛港使用了美国 GE 的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一套英文资料有两尺厚,他一有空就拉着技术人员陪他上桥吊,把程序一一记下来过后琢磨。那段时间,他下班回家后就大门不出,家里的桌子、床全摆满了电子零件、图纸和参考书,逼得爱人经常端着菜板在楼道里切菜。有一年,他听说国外的起重机械上已经开始采用变频变流技术,他就对队里的技术主管说:应该找本书来看看。但是逛遍了青岛大大小小的书店,也没买到。事隔半月,他终于辗转托人从上海买到了这种书,才一了心愿。2002 年,青岛港桥吊上才用上了这种技术。这两年,随着青岛港的桥吊越换越大、越换越好,许振超学习得更加刻苦了。为了适应学习需要,他经
4、常带着“三件宝” 。一台手提电脑,一个笔记本和一个快易通电子词典。特别是那个快易通,已经换了两个。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查的专业技术词汇太多,原来的旧版快易通的词汇量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看着许振超象着了魔一样的学习,妻子劝他说:差不多就行了。他却说:我底子薄,现代技术变化又快,不学怎么能跟得上? 2000 年,正逢队里的轮胎吊发动机需要大修。按惯例,应该花大价钱,请专业厂家来修理。但许振超考虑到这样既耽误时间,又增加很多费用。他就主动向公司请战,要求自己动手维修。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茶不思、饭不想,简直入了迷。一年内,他带头成立的大修小组边研究边实践,先后对公司全部轮胎吊发动机成功地进行了大修,不仅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保证了现场作业正常运转,还为公司节省开支140 多万元。近几年来,经初步估算,经许振超主持修理的各类桥吊设备共有 70 多台次,节约费用达 80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