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 经 系 统(),- The nervous system,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陆蔚天,神经系统的功能:,1、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一、神经系统的区分,CNS,PNS,脑 - 位于颅腔内脊髓 - 位于椎管内,脑 N - 与脑相连脊 N - 与脊髓相连内脏N 心肌、腺体、平滑肌,躯体N内脏N,传入 / 感觉N传出 / 运动N,传入 / 感觉N传出 / 运动N,周围NS,交 感 N副交感N,躯体N 分布至体表、骨、关节、骨骼肌内脏N 分布至内脏、心血管、平滑肌、腺体,传入N 感觉N,其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传出N 运动N,其冲动自中枢传
2、向周围效应器,二、神经系统的组成,(一)神经元,(二)神经胶质,NS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感受刺激、传导冲动数目:1011,间质细胞、支持细胞 数量是N元的1050倍支持、营养、保护、修复,(一)神经元,1、神经元的构造,胞 体:代谢中心,突 起:传导信息,树 突,胞 体,轴 突,感 觉 N 元:外周 中枢 运 动 N 元:中枢 外周联 络 N 元:联系感觉和运动N元,2、神经元的分类,根据功能和传导方向:,双 极 N 元:周围、中枢突 假单极N元多 极 N 元: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根据N元突起的数目:,3、神经纤维,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裹 分为有髓、无髓神经纤维,三、神经系统的活
3、动方式,(一)反 射,NS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是NS活动的基本方式,(二)反射弧,感受器 传入N 中枢 传出N 效应器,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 质,2、皮 质,3、神经核,4、神经节,!,在CNS,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的部位称灰质,色泽灰暗,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 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在PNS,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5、白 质,6、髓 质,7、纤维束,8、神 经,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色泽白亮,位于大、小脑的白质被灰质包绕位于深部,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 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成为纤维束,神经纤维在
4、周围部聚集在一起称神经,第一节 脊 髓 Spinal cord,往上与脑相连往外借脊神经分布至躯干和四肢 为脑和外周联系的中继站 其多数活动受脑的调控,但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一、位 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 全长4245cm 新生儿平L3水平,颈膨大,腰骶膨大,二、外 形,(一)扁圆柱形、末端变细为脊髓圆锥,(二)两膨大,1、颈 膨 大:C5T1脊髓节段 2、腰骶膨大:L2S3脊髓节段,脊髓圆锥,终 丝,前正中裂,前外侧沟,后正中沟,后外侧沟,(三)六条沟裂,三、脊髓节段,(一)定 义,每对脊神经根附着的一段脊髓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8个颈节(C)、12个胸节(T)
5、、5个腰节(L)5个骶节(S)、1个尾节(Co),后 根,前 根,(二)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腰、骶、尾部的脊神经要在脊髓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的脊神经根称马尾临床在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之间进针,四、脊髓的内部结构,外侧索,(一)灰 质 (二)白 质 (三)中央管、终室 (四)网状结构,前 角,后 角,侧 角,前 索,后 索,中央管,(一)灰 质, 边缘层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网状结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 神经元的胞体往往聚集成群或成层,称为板层 在纵切面上纵贯成柱;在横切面上呈突起为角,接受躯体浅感觉,后角基底部,接
6、受躯体深感觉, 骶副交感核:S2S4, 中间外侧核: T1L2, 胸 核:C8L2, 中间内侧核,接受内脏感觉,与内脏运动有关, 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 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固有肌),与躯体运动有关,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内脏运动,躯体运动,(二)脊髓白质,1、长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2、长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1)薄束、楔束,T4以上脊N节,T5以下脊N节,楔束核,薄束核,功 能:传递躯干、四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位 置:后 索,起 止:,肌、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2)脊髓丘脑束,、层,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 能:传导痛温觉、粗略触压觉,位 置:外侧索及前索,起 止:,(3
7、)脊髓小脑束,位 置:外侧索,背核、层,小 脑,起 止:,功 能:传递躯干、下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2、长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1)皮质脊髓束,位 置:外侧索、前索,同侧大脑中央前回,对侧前角细胞,同侧层 同侧前角细胞,起 止:,功 能:支配躯干肌和四肢肌,(2)红核脊髓束 (3)前庭脊髓束,支配屈、伸肌调节身体平衡,五、脊髓的反射和损伤表现,(一)脊髓的功能,(二)脊髓损伤的表现,上下行传导路的中继站反射中枢,第二节 脑 Brain,端 脑间 脑小 脑中 脑脑 桥延 髓,脑 干,位于颅腔内 重约1400g,一、脑 干,(一)位置、分部,中 脑,脑 桥,延 髓,位于颅后窝连接脊髓
8、和间脑之间背面与小脑相邻,视 束,滑车N,延髓脑桥沟,第1颈N,1、延 髓,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脑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二)外 形,锥 体,橄 榄,锥体交叉,延髓脑桥沟 锥体、锥体交叉 橄 榄,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小脑下脚,小脑下脚,2、脑 桥,小脑上脚,脑神经: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小脑三角,上髓帆,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基底A)小脑中脚 脑桥小脑三角,小脑上脚小脑中脚,3、中 脑,上 丘(上丘臂)下 丘(下丘臂)中脑水管,脑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大脑脚 脚间窝(后穿质),大 脑 脚,上 丘,下 丘,4、 菱形
9、窝,(1)边 界,上外界:小脑上脚 下外界:薄、楔束结节,小脑下脚,(2)表面结构,正中沟、界沟、髓纹、内侧隆起 面N丘、前庭区、听结节、蓝斑 舌下N三角、迷走N三角、最后区,位于延髓上部及脑桥背面和小脑围成第四脑室,5、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2)交 通,上连中脑水管 下续脊髓中央管 两侧借一对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后下方借一个正中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1)构 成,底 - 菱形窝尖 - 向后上朝向小脑前上部 - 小脑上脚及上髓帆后下部 - 下髓帆及第四脑室脉络丛,(三)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内部结构与脊髓的比较:,1、结构的变化,脊髓中央管延续至脑干内,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
10、,和小脑围成第四脑室,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脊髓内后角至前角: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内脏运动、躯体运动脑干内由外至内: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内脏运动、躯体运动,3、脊髓内神经核团与脊神经相连,脑干内神经核团与脑神经相连,还出现与纤维束有关的中继核团。,4、脑干内灰质与白质间的网状结构面积扩大,包含生命中枢中许多 重要的神经核团,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2、脊髓内的灰质连续纵贯全长,脑干内的灰质彼此相互独立成各种核团。,神经核 (胞 体),纤维束 (突 起),脑神经核 - 与脑N相连,非脑N核,上行纤维束 / 感觉传导束,下行纤维束 / 运动传导束,1、脑神经核,特
11、殊躯体感觉核:接受内耳平衡觉和听觉纤维,躯 体 运 动 核:支配由肌节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由鳃弓衍化的表情肌、咀嚼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一般内脏运动核:支配头、颈、胸、腹部的平滑肌、心肌及腺体,一般内脏感觉核:接受内脏器官、心血管系统的感觉传入,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味蕾的味觉传入,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粘膜的感觉传入,(1)一般躯体运动柱,动眼N核,滑车N核,展 N 核,舌下N核,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和上睑提肌,上斜肌,外直肌,舌内、外肌,(2)特殊内脏运动柱,三叉N运动核,面 N 核,疑 核,副 N 核,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3
12、)一般内脏运动柱,迷走N背核,动眼N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腮 腺,颈、胸、腹部大部分器官 的平滑肌、心肌及腺体,(4)内脏感觉柱,孤束核,味 觉内脏感觉,(5)一般躯体感觉柱,三叉N脊束核,三叉N中脑核,三叉N脑桥核,咀嚼肌的本体感觉,头面部触、压觉,头面部痛、温觉,(6)特殊躯体感觉柱,前庭N核,蜗 N 核,接受前庭N传入的平衡觉纤维,接受蜗N传入的听觉纤维,2、非脑神经核,薄束核,楔束核,传递躯干、四肢深感觉,传递躯干、四肢深感觉,下橄榄核: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控,延 髓,2、非脑神经核,脑 桥,脑桥核 发出纤维组成小脑中脚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13、间纤维联系的中继站,上橄榄核 接受蜗核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加入外侧丘系,2、非脑神经核,上 丘,下 丘,视觉传导的中继站,听觉传导的中继站,中 脑,顶盖前区 - 参与瞳孔对光反射红 核 - 被盖腹侧交叉与红核脊髓束,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黑 质 - 多巴胺能神经元,调节纹状体活动,3、纤维束,(1)上行纤维束 / 感觉传导束,1)内侧丘系,薄束核 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功 能:传递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脑 干,交叉部位:延 髓,2)脊髓丘脑束 / 脊丘系,脊髓、层,丘脑腹后外侧核,功 能: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脑 干,交叉部位:脊 髓,3)三叉丘脑束 / 三叉丘系,三叉N
14、脊束核三叉N脑桥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功 能:传递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脑 干,交叉部位:脑 干,4)外侧丘系,双侧上橄榄核和蜗N核,下 丘 核,功 能:传递双侧听觉冲动,交叉部位:脑 干,脊髓小脑前、后束,5)脊髓小脑前、后束,功能:传导非意识本体感觉,小 脑,(2)下行纤维束 / 运动传导束,1)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2)起自脑干的下行传导束,1)锥体束,端脑的躯体运动中枢,同侧脑干运动核,控制大部分双侧头面部骨骼肌和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及对侧的舌肌, 皮质核束,对侧脑干运动核 对侧面N核下部和舌下N核, 皮质脊髓束,端脑的躯体运动中枢,延 髓,脊髓前角细胞,脊髓前角细胞,皮质脊髓前
15、束,皮质脊髓侧束,功能: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及双侧躯干肌,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2)起自脑干的下行传导束,4、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的脑N核、非脑N核,上、下行传导束之间存在的各类N元与N纤维交错排列形成的结构,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 与脊髓联系,调节躯体运动脑干内部联系,调节内脏活动:心血管、呼吸、血压调节和呕吐中枢 参与睡眠,抑制痛觉传递,小 结,一、总 论:神经系统组成、基本术语,二、脊 髓,位置、外形:椎管内;两膨大、六沟裂 内部结构:灰白质、纤维束,三、脑 干,外 形:三部、菱形窝、第四脑室 内部结构:神经核、纤维束、网状结构,四、小 脑,位置外形 分叶、分区:古、旧、新小脑,五、间 脑,分 部:五部 内部结构:神经核,三、NS的常用术语,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浅感觉,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四肢浅、深感觉,内侧膝状体 听觉中继站,外侧膝状体 视觉中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