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古诗文默写,金牌中考总复习,第一部分 基 础,金牌中考总复习,第一章 古诗文默写,考情分析,.,解题秘诀,1,备考策略,2,3,必备知识,4,考情分析,考纲要求 1默写范围为广东省中考大纲规定的48首古代诗歌和24篇文言文。 2每年均兼顾考查诗、词、曲、文各类体裁,但以诗的内容为重点,考查的名句范围注意时代、体裁和年级的平衡分布。以2017年试题为例:诗有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词有宋代苏轼的江城子、文有先秦的论语、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不仅兼有三类体裁内容,而且兼顾了时代的分布。,考情分析,3. 题型兼顾前后句默写、整体默写和情境默写。近五年默写的5个小题,3个
2、是前后句默写,1个是情境默写,1个是整首默写或半首作品的整体默写。 4评分标准:10分,每错、漏、多1个字,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考情分析,真题示例 1(2017广东)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 ,于我如浮云。(论语) (1分) (2)孟浩然过故人庄中“ ,”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引杯对酌,畅谈农事的喜悦之情。(2分) (3)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2分),不义而富且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考情分析,(4)持节云中, ?(苏轼江城子)(1分) (5)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4分), 。, 。 半卷红旗临易水
3、,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何日遣冯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考情分析,2(2016广东)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1分) (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1分) (3)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切问而近思,万里赴戎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考情分析,(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的诗句,说明了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2分) (5)请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4分)孤山寺北
4、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考情分析,3(2015广东)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蒹葭萋萋, 。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诗经蒹葭)(1分)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1分)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 是: , 。 (2分),白露未晞,星汉灿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考情分析,(4) , ,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分) (5)把王维的终南别业默写完整。(4分)中岁颇好道,
5、晚家南山陲。,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备考策略,备考策略 1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篇目一一过关。从近几年的考试命题趋势可以发现,命题者在命题中兼顾了体裁和时代还有年级,力求增加覆盖面。 2. 诗歌部分不要“挑肥拣瘦”只背名句,必须整首过关。题型上特别设置了整体默写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文言文部分可以侧重经典名句。 3. 近几年考过的篇目还是要重视,不要盲目地以为近三年考过的不会再考。 4. 消灭错别字非常重要。评分标准是“每错、漏、多1个字,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这就意味着一句诗里出现两个错
6、别字就只能得零分了,所以默写时必须一个一个字过关。,备考策略,5. 化整为零,持之以恒。建议采用“三轮巩固复习法”。一是可以准确记牢全诗或名句,二是一种古文化的积淀,为写作材料做储备。 第一轮“地毯式”复习(要求课课默出,一课不漏),2017年9月2018年1月。 第二轮“强化名句”复习(重点过关名篇名句),2018年 2月4月。 第三轮“易错字”复习。(收集易错的题和易错的字,制成若干小卷进行训练),2018年5月6月。,解题秘诀,解题秘决 1归类法:把考纲里面48首古代诗歌和24篇文言篇目分类。诗歌分为绝句类、律诗类、词曲类;文言篇目分为写景类、议论类、叙事类。 2形近辨字法:把诗词曲等句子中包含有形近字的,专门找出来,进行辨析。如“以观沧海”的“沧”和“蒹葭苍苍”的“苍”。 3同音归纳法:按照一组同音字或近音字把相关的诗句罗列出来,加强记忆。如“燕、雁、宴”,相关诗句有“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护在燕然”“似曾相识燕归来”“燕然未勒归无计”“归雁洛阳边”“归雁入胡天”“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等。,必备知识,古代诗词曲48首背诵篇目,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文言文背诵篇目,必备知识,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