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服饰特点的影响。2通过实例,了解地形、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特征对地方特色饮食的影响。3通过实例,了解自然环境特征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4了解我国地方特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所给信息,学会观察,发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结合有关资料,会分析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3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能够结合有关资料说
2、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学媒体】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我们滕州市其水乡、古城特色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思考:查阅资料收集我市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困惑。学生进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即“问题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读图片)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对我市形成江北水乡特色的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衔接过渡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文
3、化又各具特色,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一:展示图片 中 国 少 数 民 族 服 饰中 国 少 数 民 族 服 饰 藏 族藏 族宽 大 毛 质 、 棉质 或 皮 质 长 袍宽 肥长 袖帮 典 藏 靴( 松 巴鞋 )高 领提问:以上图片展示的是藏族和傣族的服饰,你能说出他们的服饰各有有什么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联系呢?1.结合课文介绍,学生分析讨论两民族的服饰特点,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完成下列表格。通过图片认识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增加感性认识。服饰自然环境与服饰民族气候材质 样式用途傣族热带、亚热带,气候湿热女子多以丝绸为材质女子:窄袖短衣和筒
4、裙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肥大的长裤适应湿热的气候特点,凉快藏族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多用毛质品肥大、长袖、宽腰、右襟等白天气温高,敞襟长袖便于退去系于腰间;夜晚气温低,宽腰肥大的衣服可以当被盖问题导学(一)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服饰与自然环境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传统服饰,当地自然环境对其特点又有怎用的影响?结合学生自己的了解回答。过渡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何联系呢?活动二:看图分析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南 “米 ” 北 “面 ”饮 食教师提问:你能说出以上食物是哪些区域的主食吗?学生自主回答。学生结合图片认识不同地域
5、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分析地形、气候、物产对它们的影响。完成下表。运用图片,让学生认识各地主食。食与食与自然环境饮食自然环境与饮食地区自然环境(气候、地形、物产) 主食 材料、做法北方地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旱地,盛产小麦面食 饺子、馒头、烙饼、拉面等。南方地区 湿润地区,水田,盛产稻谷 米饭 以大米为原料,做出汤圆、米粉、年糕等西北地区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场广布,牛羊成群牛羊肉、奶制品以肉奶为原料,做出烤羊肉串、奶酒等过渡俗话说安居乐业,下面我们来看看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住与自然环活动三:展示图片 1.学生认识不同地区民居的差异。2.小组合作分析南北方民居特点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组图片体
6、现气候对传统民境教师提问:以上两幅图片分别代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传统民居,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吗?北方:墙厚、窗小、密闭程度高防寒保温;屋顶坡度小降水少。南方:墙薄、窗大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降水多。学生看图抢答:1:山区居民住的地方山高地广,人烟稀少。山区居民说话声音洪亮,开门见山,商量事情直爽,对人诚实。 2: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草原莽莽,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 学生回答:它们都体现就地取材的特点,造价低。居的影响。这组图片体现地形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体现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特点,反映出当地人们的智慧。行与自然环境活动四:展示图片1.谈谈你对南船北马这一传统运输方式的理解。2.你还能举出一
7、些传统的交通方式吗?1.学生说出我国传统运输方式的缘由。2.举例如:沙漠之舟骆驼、高原之舟牦牛进一步了解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各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各有特色,自然环境影响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也要适应自然环境,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的世界遗产提供资料: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 45 项(包括自然遗产 10 项,文化遗产 31 项和双重遗产4 项) 。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中 国 的 世 界 遗 产 分 布请同学们查找我国的世界遗产。1.阅读我国主要的世界遗产分布图,了解我国主要的世界遗产分布
8、2.找出山东省拥有的世界遗产:泰山、曲阜三孔(孔府、孔林、孔庙)了解参与保护世界遗产的国际合作的意义。衔接过渡这些世界遗产或自然景观优美,或沉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旅游爱好者们的天堂。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活动五:文化对旅游业影响。同学们认为旅游有什么好处呢?教师:旅游业作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也带动了工业、农业、交通等各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国主要旅游景区都力求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要坚持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总结:我们枣庄要发展旅游业,应在服务上下功夫,使客人留得住,看不够,玩不过瘾。另外我们还应
9、多做宣传,愿我们枣庄的明天更加美好1.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回答,:调节生活节奏、饱览山水美景、猎奇、探险、增长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小结【当堂达标】1.下面不能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句话是(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早穿皮袄晚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要想富先修路2.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 )A.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 B.西双版纳和昆明滇池C.秦陵兵马俑和山东黄山 D.南京明孝陵和从化温泉3.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穿的“不对称”的藏袍,是为了适应( )A.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防
10、止缺氧 B.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要求 D.青藏高原上饮食习惯A.南船北马 B.南甜北咸 C.南米北面 D.南湿北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生活方面 农业生产方面 水利建设方面 城市建设方面 海陆空交通方面 A B C D5.我国有些地区居民住房是竹木结构的“高脚楼”由此判断该地的气候特征( )A.炎热干燥 B. 寒冷干燥 C.炎热多雨 D. 日照强烈6. 华北平原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稻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B水稻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比小麦高,小麦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比水稻低C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比华北平原肥沃
11、D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技术水平高,利于水稻生产7下列旅游景点位于张家界市的是( )A.凤凰 B.武陵源 C.衡山 D.桃花源8在旅行社推出的“丝路驼铃”的旅游路线中,下列景点不可能旅游的是A.秦始皇陵兵马俑 B.敦煌莫高窟 C.天山天池 D.丽江古城9下列关于民俗与地形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竹楼是青藏高原上常见的一种民居住宅B秦腔是产生于四川盆地的一种地方民歌C“ 袖珍小马有能耐,火车没有汽车快”是内蒙古高原的交通写照D云贵高原地区的耕作区和居民区多分布于当地叫做“坝子 ”的地方10以下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当中的中国传统聚落是( )A、塞纳河岸 B、威尼斯城 C、丽江古城 D、五大连池 11下列关于旅游路线设计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根据自己的收入,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与食宿条件B、尽可能多的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路线,避免线路重复C、要选对合适的时间D、旅游活动内容尽量同类化,观赏内容尽可能的多,要不惧疲劳二.将下列各种民居形式与分布地区和特点连线。分布地区 民居形式 特点内蒙古牧区 窑洞 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墙体厚重,多青砖灰瓦华北地区 四合院 易于拆装,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黄土高原 竹楼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坚实的崖面上挖掘而成云南西双版纳 蒙古包 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饲养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