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7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法、学法: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 课时课型:新授课来源:gkstk.Com教具: 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多媒体、图片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2、学生:(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文革”的人,了解文革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导入新课来源:学优高考网复习有关内容:1 、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
2、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 ,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简称“走资派” 。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 1971 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
3、命集团到1976 年 10 月也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1977 年 7 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 ,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这次会议最重要和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纠正“文化大革命” 以来“左” 的错误,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来源:学优高考网这次讨论的影响重
4、大,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来源:gkstk.Com1、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 年)2、 组织学生细读 46 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 11 页第 2 题思考:党
5、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 1956 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
6、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 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 、 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 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布置课后作业:建议学生收看 CCTV“今日说法 ”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义务教育法 、 教师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