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百分闯关】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15012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分闯关】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百分闯关】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百分闯关】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百分闯关】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百分闯关】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开端。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但对于化学及其特点和应用并不太熟悉,只是感性的、表面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教材编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

2、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重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难点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 、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一、导入新课师: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

3、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正确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下面我们来观察几个小实验。二、推进新课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 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实验 11(2)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实验 1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

4、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 1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师:实验 11(3)、11(4) 有什么共同特征?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

5、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 11(3)、11(4) 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结论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蜡烛(纸张、木材)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

6、性质。(让学生自学课本第 8 页关于物理性质的内容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 ,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3实践活动演示实验 1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结论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

7、,氧气能支持燃烧。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怎么区分它们,并将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 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

8、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 1

9、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推进新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

10、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12 页的“探究”内容。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1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2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 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11、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2)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小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玻璃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3熄灭蜡烛后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结论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

12、圆柱、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实验结论 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教学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3关注

13、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探究1.对教材第 13 页图 111 操作的改进。(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教材图 111 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结论: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3填写实验报告教材第 13 页“探究(或实验)报告” ,仅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燃烧

14、 点 燃 前 观 察 到 的 现 象结 论 )燃 着 时 观 察 到 的 现 象结 论 )熄 灭 后 观 察 到 的 现 象结 论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学生实验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预判,以便及时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

15、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会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重点 正确完成实验操作过程。难点 正确得出实验结论。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 、盛满氧

16、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一、导入新课师: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生 1: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生 2:吸入的是空气师: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二、推进新课1在进行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1)二氧化碳可以使过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 ,说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越多。(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

17、“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 。具体步骤如下:(1)“呼出的气体”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 ,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呼出的气体”就收集好了。(2)另取两个空的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 “吸入的空气 ”就收集好了。(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3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

18、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

19、有较多的水蒸气。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实验,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总结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 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少 多氧气( 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多 少水蒸气 少 多5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 人 体吸 入 的空 气 和呼 出 的气 体 的探 究 1.实 验 方 案2.实 验 步 骤3.结 论 (1)呼 出 的 气 体 中 二 氧 化 碳 的 含 量 大 于 空 气 中 的(2)呼 出 的 气 体 中 氧 气 的 含 量 比 空 气 少(3)呼 出 的 气 体 中 水 蒸 气 的 含 量

20、比 空 气 多 )本节课的实验难度并不是太大,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 1 课时 药品的取用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21、。锌粒、食盐、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药品,教科书附录 I 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纸槽学生自制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厨房中的液体与固体物质、模仿感悟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倒黄油、取食盐、取味精等动作。让学生回忆家中厨房食品柜内生活品的摆放。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想学好化学,就必然先要了解化学实验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相关图片。二、推进新课师: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规则

22、”图片。指导学生阅读附录 I 中的药品取用规则 ,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分类介绍药品的取用规则。1固体药品的取用师: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展示镊子 )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以备下次使用。(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分析常用工具:镊子。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分析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

23、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教师演示实验 16 和实验 17 后,让学生分组操作。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1)分析 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讨论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倒还是缓慢地倒?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做出具体解答: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由慢

24、到快地倒。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注意事项:(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时,一般取 12 毫升。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结论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

25、(4)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演示:滴管的使用注意事项: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滴管用过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润湿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 1 课时 药品的取用药 品 的 取 用 实 验 室 安 全 规 则药 品 的 取 用 固 体 药 品 的 取 用液 体 药 品 的 取 用 量 筒 的 使 用滴 管 的 使 用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进行认真、严谨的示范,学生要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初次接触操作

26、较为复杂的量筒、滴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如滴管的拿法有些同学就会出错。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多强调,再就是如果学生还是犯了这些错误,也要心平气和地纠正,不可大声斥责,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对学习化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故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形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知识与技能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2能正确地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3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总结规律,形成一

27、定的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药品的加热、洗涤仪器的操作要点。难点 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酒精灯、教科书附录 I 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烧水做饭和洗刷碗碟是很平常的事情,相信同学们都做这些事情。但是生活中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应用到化学实验中来吗?在实验室中给物质加热和洗涤仪器时,所用的器具和生活中是不相同的,因此有些不同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牢记并遵守,否则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实验的成功,就让我们快些来学习这些知识吧!二、推

28、进新课物质的加热(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教师出示教学挂图或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分析出图中提供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要求。1引导学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归纳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入酒精,以免失火。(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酒精灯从“点灯到熄灯”的全过程。思考如果酒精洒出失火怎么灭火?并分析灭火的原理。(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与空气隔绝 )3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实验 19 ,然后分组点燃酒精灯 ,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尝试判断各层温度高低的方法。4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到的酒精灯

29、火焰的分层情况?以及各层温度不同的验证方法和理由。(对于火柴伸入的方式不同, 造成的异常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二)给物质加热1由瓦特观察水壶内蒸汽将壶盖冲起、掀开提出假设:(1)若水壶内的水只有壶容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会有什么现象?若达到五分之四又会怎么样?(2)若将水壶的壶嘴堵上一个软木塞,并盖紧壶盖,可能有什么现象出现?让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分析。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21 页“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弄清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要求。学生分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3小组汇报(1)实验的结论;(2) 四个讨论题的结果;(3)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

30、注意事项。结论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试管夹夹住试管( 大约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加热前要擦干试管的外壁;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实验 16 进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规范操作。洗涤仪器1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洗玻璃杯、碗、盘等的方法,并说说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2学生自学仪器洗涤有关内容。思考(1)试管洗涤的一般程序;(2)使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应注意的问题;(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4)洗净的玻璃仪器如何存放。3让学生尝试用试管刷刷洗试管,并学会观察试管是否已经洗干净。4同学交流仪器洗涤的体验。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一、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2给物质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仪器的洗涤1方法2标准:玻璃容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热源,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危险;同样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也较多,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比较危险的后果。因此教师除了正确演示并严格要求外,最好事先培训 57 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助手,让他们先掌握了正确操作,在其他学生练习时,帮老师来巡视指导,以确保实验安全、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