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影教师寄语: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可有时候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人,其实读懂父母并不容易,有时候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经历很多之后我们才真正读懂他们,今天我们借助朱自清的这篇背影一起去读读父爱。教材分析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 1925 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写这篇的时候他 28 岁,事情发生的时候作者 20 岁,20 岁时和 28 岁对同一件事得到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你们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法指引本文文字朴实,最重要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字后面所传达
2、的思想感情,可以采用批注阅读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批注逐步深入的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学习目标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学习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 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3.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课前预习一、读题思文看到这个题目,你先猜猜,作者会写什么内容?2、走近作者:(查阅资料,完成填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市人,( )家、诗人、学者、民主战
3、士。有诗文集( )、( )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是( )( )等。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 1925 年。挑战自我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 语言运用1根据词义填写原词,并加注拼音。(1)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原词是_,拼音_。(2)纷纷落下的样子。原词是_,拼音_。(3)细小而繁多的事。原词是_,拼音_。(4)乱七八糟的样子。原词是_,拼音_。2填写下列词中缺少的字,并解释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1)变卖典_:_。(2)不能自_:_。(3)触目伤_:_。(4)情_于中:_。3.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造句,使之表义不同于原句。(1)现在想想,我那里真是太聪明了!表义( )。造句 。
4、(2)他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表义( )。造句 4.根据原文填空,并说说所填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看见他戴着_,穿着黑布_,深青布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四、走进文本,各抒己见1、从背影中你读出了什么?2、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3、这篇文章的哪次背影最感人呢?五、 合作探究学生自由诵读,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
5、怎样的心理?(2)“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明“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3)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的区别在哪里,试作分析。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露出来了。 六、学后反思知识链接:写作背景一.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 1898 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 年 19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
6、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 1925 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近几年来”,再次转入对家庭境况的回忆,接着自然地进入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字里行间充满淡淡的哀愁。家境的衰落并非是父亲的无能,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是当时社会衰败、民不聊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境遇每况愈下的一个缩影。从父亲的老境中可以看见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千百万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然后写父亲老年性格的变化。如果深究一
7、下父亲的性格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呢?这是家境和社会状况日益恶化在父亲身上的反映,这里所要说明的并非是父爱的减退,而是表现生活对父亲的压力和磨难。这里所写的对父亲的理解,比“我”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行文至此,作者用“但”字一转,写父亲的心情由郁闷怒怨到“终于忘却”,“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并非是父亲的心境已经变好,“只是”一词就深刻地表明,父亲对前途、对社会已经绝望,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再写接读父亲的来信。父亲来信中的这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触发点。“我身体平安”是怕儿子不放心的安慰的话,“大去之期不远”才是真实的情况。按照常理,“膀子疼痛”与
8、“大去”之间相去甚远,但父亲由膀子疼痛就想到了死,这是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我”由父亲的这句话,想起了父亲坎坷的一生,想起了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不由得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背影。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附:重点题答案【试题答案】一.1.(1)蹒跚 (2)簌簌 (3)琐屑 (4)狼藉 2.(1)质 抵押 (2)已 停止(控制) (3)怀 心 (4)郁 聚积3.(1)句中的“聪明”是褒词贬用,意思是幼稚无知,太不懂事。造句略(2)“踌躇”句中是犹豫的意思。还可作得意的样子讲。造句略4.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表现力: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语表现出父亲举动艰难。写他平地走路,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像;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爬法写得更细致。“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又点出爬的困难。动作描写,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细腻而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