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案例第 15 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课程目标: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 卢沟桥事变 ”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摒弃前嫌,再度携手,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调查、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上台讲解,使学生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其
2、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外;认识日本的侵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设计:重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难点:卢沟桥事变为什么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课前导学: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翻寻报刊等方式搜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罪证资料。结合课文,学会思考探究,备于课堂交流。教学资源:课本;Powerpoint 课件(相关音乐、图
3、片、文字、录像等) ;网上、报刊杂志上登载的侵华日军最新罪证;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问题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特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课。 教学过程片号 幻灯片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反馈与对策1 卢沟桥事变油画进入学习状态。课前播放气势雄浑的大刀进行曲 。 创设氛围,唤起学生学习欲望。2 日本教科书图片教科书漫画图猜测,这本书的名字导语: 在删除了所有侵略史实的同时,教科书还极力美化了日本的形象。突出强调日本促进了亚洲的经济发展“日本在诸多战场的胜利,给了东南亚和印度人民通往独立的梦想和勇气” 。 “解放饱受压迫的邻国和人民” , “为他们提供了独立的契机” 。
4、历史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十五课3 本课课题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4古迹一游“卢沟晓月”图片观看图片;思考问题。简介“卢沟桥” 。过渡提问:卢沟桥确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它成为历史名桥,是不是仅仅因为它的美?仅仅因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引入“卢沟桥事变” 。美丽的景色引领学生走进历史,但又产生疑问。5 关于“七七事变” ,将其起因说成是“中国军队不断向日军开炮”属于“忍无可忍”的防卫举动,导语:历史的事实真是这样吗?你能用事实来推翻这一谬论吗?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6 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华北形势示意图动动脑: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观察、思考
5、、交流、回答。1、抽同学口答2、导入: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历史1、提醒学生可以同桌讨论2、学生回答不一定全面,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或暗示3、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和图,肯定学生的正确看法。7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图 观看图片。 放映图片,简介。 学生全神贯注观察。8 “守卫在卢沟桥的中国军人”图9 角色扮演:你能和你的同伴合作设计一段卢沟桥上中、日两军的对话和动作并即兴表演吗?分小组合作讨论;即兴表演;自由回答问题。提问:你们从刚才台上同学的表演中看出日军和中国守军各自的态度如何?学生给同伴的精彩表演以掌声鼓励。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历史。10看谁找得快: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多少中国人
6、民,尤其是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史实。阅读课文,同桌交流,找出:“第二十九军司令部的命令” 、“卢沟桥守军几乎全部战死桥头”、 “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等史料。归纳、补充、鼓励。学生积极性很高,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中国军队沿长城奔赴前线”图“日军通过卢沟桥”图观看图片。放映图片,过渡:保卫卢沟桥的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但日军早就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来势凶猛,经过反复争夺之后,卢沟桥失守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看图。教科书图片属于“忍无可忍”的防卫举动,导语:日军的行动真是防卫举动吗?是谁忍无可忍”?!“八路军、新四军臂章”图“淞沪会战”名词了解这一会战的名称。提
7、醒学生对淞沪会战有一基本印象。淞泸会战后,日本又开始向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进犯从战事发展过渡引入“南京大屠杀” 。思维碰撞:“南京大屠杀”真的如一些日本人所说是中国“炮制”的,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访言讨论交流,发表见解,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鼓励学生拿出证据反驳日本人的污蔑。学生爱国情感被充分调动,群情激昂。“南京大屠杀”录像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片段。播放录像。 学生更深切的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野蛮侵略行径。铁证如山对日审叛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各种资料,分控诉日军的罪行。1、幸存者证言2、加害者证言3、见证人证言4、文物史料证言文字、报纸、录音、诗歌等材料的展示使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
8、的发挥。在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中,他们的学习更深刻。“日军在南京举行入城式”图片“日军搜捕青壮年,押往南京郊外集体屠杀”图片“日军残杀俘虏”图片“遭日军惨杀的男女尸体遍布南京的沟壑田野”图片“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图片“老人孩子未能幸免”图片“被刺杀后的中国人头颅”图片“南京遭屠城后的惨象”图片“进行杀人竞赛的杀人狂”图片“松井石根受审”图“谷寿夫受审”图“东史郎忏悔”图片观看图片、思索。 和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源,简介图片。学生对日军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认识更加真实与透彻。“南京各界和国际正义人士抗议日本否定侵略、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图片“南京各界人士在纪念馆举办烛光祭奠活动”图片中国领导
9、人与日本领导人会晤看图、思考、讨论、回答。提问:现在的日本政府有没有深刻地反省这段历史,有没有真诚地向受害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道歉?表现在哪里?那我们应该对此抱什么样的态度?(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烘托气氛) 。提醒学生牢记国耻,奋发图强。但要区分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的态度,体现“民族精神”和“和平”两大主题。“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二张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此事议论纷纷,发言阐述自己观点。适当点拨学生的观点,给予鼓励。导语:如果今天忘记历史的教训,明天将面临历史的灾难的这一话题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八百壮士歌:“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
10、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齐读悲壮的战歌八百壮士歌 ,受到鼓舞。在歌曲保卫黄河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为下一课作铺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 掀起课堂最后一个高潮。课外学史:了解日本侵略军还有哪些暴行? 记录有关网站,作写信准备。让学生课后给远方的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用自己的努力还历史的真相。课后可把学生的作品进行整理,修订成册。 教学后记:1、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5 课。2、级别: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
11、员会学术活动示范课;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三次观摩研讨会展示课。3、具体分析:“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课,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传统历史教学的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体现课堂的活力与创造力,注重师生的共知、共享和共进,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密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为同学们构建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热点论坛” 、 “口才展示” 、“动动脑” 、 “角色扮演” 、 “看谁找得快” 、 “探究分析”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另外,教师还注意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赵薇身披日本军旗的照片引起同学的深思
12、。日本歪曲侵华史实、否定南京大屠杀和对我国钓鱼岛的企图又激起大家的愤怒。但教师不忘提醒学生区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态度,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体现“民族精神”和“世界和平”两个主题。努力将历史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等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明白历史就在身边。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进行“课外觅史” ,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以南京中学生的身份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这些开放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社区等第二课堂,使历史课堂得到延伸和拓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要注意把握课
13、堂的节奏、控制学生的情绪等。 :学生自编角色扮演台词日军:(傲慢地)我日本皇军进行军事演习的时候发现一名士兵失踪了,肯定被你们抓走了,让我们进城去找一找。中国军队:(毫不畏惧)这是我军驻地,岂能让你们想进就进!日:大胆,对皇军竟然如此无理,看来你们想挑起战端,别忘了,皇军一向是以武力保卫前进的。你们可不要后悔!中:(义正言辞)岂有此理!我们中国人的地盘,难道要由你们说了算?此事非同小可,我要报告上级决定。日:(暴跳如雷,开枪)让我们打死中国人!中:(高呼)战友们,打!狠狠地打!把日本人赶走!市“送教下乡”历史课堂点评来自南京市宁海中学的张娟老师为我们上了八年级第 15 课“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
14、奴” 。以激昂的救国军歌的音乐首先把师生带入到悲壮的抗战中,课堂又在一曲荡气回肠的八百壮士歌中结束,首尾呼应,整节课仿佛就是一段乐章,催人泪下,引人沉思。这节除了教学的各环节、方法、手段等表现出色外,还具有鲜明的特点,概括地说做到了“三个结合” 。1、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了初中学生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张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热点论坛” 、 “口才展示” 、 “动动脑” 、 “角色扮演” 、 “看谁找得快” 、 “探究分析”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更多展示风采的机会,兴致很高地投入学习。2、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距离,两者有机结合。赵薇日本军旗装的照片引
15、起同学的深思。日本歪曲侵华史实、否定南京大屠杀和对我国钓鱼岛企图又激起大家的愤怒之情。3、将历史课堂与课外活动适当结合。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控诉和证词等第一手材料,使学生明白历史就在身边,到要求学生课后调查有关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其他罪行和涌现出的抗日英雄的事迹,及以南京中学生的身份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这些开放性、研究性的作业,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程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这十分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由于我对初中历史课本内容不甚熟悉,初中历史“新课标”没认真研读,且妄言之:本节课标题是“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 ”,按说应该较多渲染在抗战中中华儿女临
16、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相对来说“血染卢沟桥”一目讲述略显得有点单簿,而课堂将重心较多地侧重在日本的侵华史实。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孙建新2003-11-06听张娟老师“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几点感受省教科所成老师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作一次远航,我想对于我们南京市来说,这次远航刚刚才起锚。张娟老师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把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恰当的落实,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年轻的老教师仰视的。说实话,我很仰视。具体地说这节课有如下优点:第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定位很
17、准。难忘九一八,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南京大屠杀,又较好地把握住了尺度,注意到了历史的现实性当今中日二国的友好相处。让学生悲愤而有礼节,这是一般教师难以把握好的,而张娟老师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不错。这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最高的目标:让学生学习历史,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第二:这节课的教学方式的设计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如:热点论坛、古迹一游、口才展示、角色扮演、寻找史实、探究分析、思维碰撞、铁证如山和烛光祭奠等,众多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表现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第三:这节课的教学情境非常精彩,或问题式的情境“探究分析”和“思维碰撞”、或活动式的情境
18、“角色扮演”和“铁证如山”、或历史再现式的情境“古迹一游”和“烛光祭奠”,都是师生创造性的展示。正是因为这些情境的创设,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这是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也是年轻的老教师容易忽视的。教师必须有全新的理念支撑,并正确把握了历史课程标准,才能设计出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教学情境。第四:这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的课件优化组合了众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地方教学资源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不仅容量大;而且很多第一手资料证实了历史的真实性,很多的图片“卢沟晓月”给人美的感受、 “南京大屠杀”给人心灵的震憾;更值得强调的是,这种课
19、程资源的优化组合,体现了新课程的又一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教师是有心人,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第五:这节课进行的是一种赏识教育。老师亲切的教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官,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官,特别是每一教学环节的及时评价,给予学生的是鼓励,学生得到的是继续学习的动力,这也是目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家一直在追求的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一种策略。总之,这节课很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参与的历次战争都是由对方的挑衅和攻击引起的,属于“忍无可忍”的防卫举动关于“七七事变” ,教科书将其起因说成是“中国军队不断向日军开炮” ;在删除了所有侵
20、略史实的同时,教科书还极力美化了日本的形象。突出强调日本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吹嘘日本的一名外交官如何在二战时夜以继日地手签护照,解救了6000名犹太人,俨然是一个日版“辛德勒名单”故事。教科书把日军的铁蹄侵略美化成“日本在诸多战场的胜利,给了东南亚和印度人民通往独立的梦想和勇气” 。“解放饱受压迫的邻国和人民” , “为他们提供了独立的契机” 。没有人愿意纠缠在历史当中,因为历史仅仅代表着过去,人们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和平发展。尽管如此,如果历史没有转化为今天的教训,却蜕变为明天新的灾难的开始,就必然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但对那些爱好和平、曾经饱受日本欺凌的亚洲人民来说,这个消息似乎显得有些沉痛
21、,甚至是危险。人们担心,一个忘记历史的国家很可能再次重复历史,亚洲至世界再次重复灾难。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内部”行为会在国际社会骂声一片,因为任何挑战和平的行为必然会招来世界人民的反对。关于卢沟桥事变,送审本指出:“1937 年 7 月 7 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也就是说,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http:/ 年 10 月生南京战时 第 16 师团步兵第
22、9 联队第 2 大队1997 年 10 月采访我是(昭和)10 年(1935 年)的兵,昭和 11 年(1936 年)1 月 20 日以现役入伍。在国内时,16 日盂兰盆会晚上,位于黄檗山尽头的宇治火药库爆炸,所以被紧急召集起来,作为辎重兵开着车连夜去了。黎明时一看,那儿的树上挂着手和脚,墙上沾满了碎肉片。去南京时我是上等兵。在南京附近“不管老人小孩全部杀掉”离开南京,在西南方向的裕溪口驻扎了一个星期左右,是整个联队都出的。在那儿也不能大意地睡觉,从小孩到老婆婆,都受过抗日排日的教育,暗藏着手榴弹,连进宿舍的小孩也不能大意。再三有手榴弹扔进行睡觉的地方。联队长发出命令:“不管老人小孩全部杀掉。
23、”只要看到周围有人就开炮杀死。抓来两三个老百姓,盘问“这附近有没有部队”等等,问了地形以后,将他们杀了。把他们带到小河便,让他们坐下。军官不能胡乱用刀看透,就拿着军刀试砍。我们士兵是用刺刀刺死,被告知尽量不要使用步枪子弹。经过两个月左右,成立了治安维持会,居民的抵抗也平定下来了。那时人都是情绪高昂,处于发疯的状态。谁也不想参加战争,但是叫我们去也不得不去。那是侵略战争,什么都侵略。我在战斗刚结束时还很亢奋,但过了一两天就恢复原状了。那种恩事绝对干不得。所以,尽量不想回忆起那刺死人的事。那是命令,没有办法。从服现役开始,在中国待了 4 年。那期间有过 200 多次战斗。16 师团凯旋归来后,在家
24、待了 6 个月,又被召集去参加大东亚战争。一起回来的人在加里曼丹触到了水雷。全部死亡。我留在日本担任召集的补充兵的教员,所以生存下来了。现在碰到有些场合还会浮现当时杀人的情景http:/ 2005 年 04 月 06 日 14:50 尚德义我 1937 年往在上海路革新巷 1 号,那年 12 月 6 号上午11 时左右,被日本兵抓住。我们两人一组被绑起来,带往长江边上的下关,那里已抓了 1000 以上的男人,我们的面前,四、五十码远的地方,对着我们架起了 10 几挺机枪。 4 点左右,一个日本军官来了,下令日本兵对我们进行机枪扫射。我在压得晕了过去。不久,NAME:crskyCode: Gqq1-91ja-9sq7-s3s5学+优*中$考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