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课程标准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案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2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
2、”的内涵;同时了解统治者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3了解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4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5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把握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6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
3、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中国农耕文明,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结构分析本课是在西方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着重描述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危机。“最后的盛世”通过介绍当时人口的众多、手工业的繁荣、商业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体现的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统治者侧重于防御,清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
4、的册封都表现了清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此外,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清代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专制帝国”从专制国家机构、文字狱、科举考试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
5、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总体上看,该部分内容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对明清历史的诠释,将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观,以宏观的视角分析、认知历史。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加强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的时期。教材内容的选取涵盖了明清两朝面临的最主要、对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几个问题。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明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理解“最后的盛世”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及繁华背后的危机,并从中体会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和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课时安排:4 课时第一课时新课
6、导入利用音像资料导入教师可以播放北京风光片断,让学生说说这是哪个城市,然后结合七年级学过的内容,说说对北京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知道北京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历史上明清两朝的都城。今天的北京有很多建筑都是那时保留下来的,那么我们对历史上的明清两朝究竟了解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时光的隧道,回到 600 多年前,看看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一、最后的盛世1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 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1)农业的发展首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明清时期的人口发展基本状况,理解人口增长与当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教师可结
7、合新航路的开辟的内容,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使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接着,让学生阅读案例和活动设计,并回忆上一册教材中的知识,讨论“为什么明清时期江南的棉纺织业比较发达?”(元代黄道婆把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松江,促进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这里的棉纺织业更为发达。)活动南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已 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当时的苏湖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有“苏湖熟、天下足” 的说 法。明清 时期,江南的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得种植粮食的人数量减少,从事棉纺织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明代开始,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为江南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向手工 业生
8、产部门创造了条件。此时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很快,除了满足本地粮食需求外,还销往江浙、徽州等地。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 湖广熟、天下足 ”的谚语。(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回答问题:从图 558 中你能发现什么?(一是以丝绸业为代表的手工业比较发达;二是商业比较繁荣,有专门的店铺。)然后让学生观察图 559、560,讨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此外,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明清时期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频繁等方面的历史资料,说明这些都是明清商业发展
9、比较显著的特点。活动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工商业 逐渐兴起,手工工 场逐渐取代手工作坊,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从文艺复兴 到宗教改革,从近代科学的诞生到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 纷纷开始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这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农业仍是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农民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师可指导学生比较教材活动设计中出现的数据,分析同时代西方国家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你是如何看待明清盛世的?” 3明清社会生活教师最好提前准备一
10、些能够反映明清社会生活的历史图画或图片,如茶馆、酒楼、戏园等,让学生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什么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风俗产生了何种影响?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可与明清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也可结合陆楫的话来谈;还可结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时社会风尚发生的一些变化。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回忆七年级所学过的几种消费观念,运用史实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二课时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明清统治者不同民族政策教师可先展示明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资料短片,让学生对明清
11、两朝统治者采取不同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明代大修长城的边防政策与清代怀柔政策的差异。(明朝是在元朝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元亡后,元顺帝与部分蒙古贵族退回草原,但他们时刻图谋恢复旧业,不断向南发动军事进攻,侵扰明朝的边境,掠夺人口和牲畜,给明政府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其他的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南下对明进行扰略。为了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明统治者相继起用戚继光等边将,主持边务,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长城。)(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是清康熙皇帝去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古北口长城时写下的诗句。)接着
12、,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避暑山庄的性质,不能仅仅将其作为皇帝的避暑胜地而忽视其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清朝皇帝修建避暑山庄的目的。教师还可进一步提出问题:“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尽可能地贴近教材内容,对达赖和班禅 的封号及驻藏大臣的设置进行讲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五年(1727)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地方政府,调节西藏贵族之间的内部纠纷;乾隆时期颁行钦定西藏章程,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
13、辖,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西藏地方发展。)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充分理解明清两朝的民族政策。活动清政府设立金瓶掣 签的目的一是保 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防止一些地方分裂分子利用这个机会制造分裂局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将活佛转世系统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和国家典章法制范围之内。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 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2西南地区民族政策及平定叛乱教师应利用参考资料补充说明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让学生知道这些地区民族政策变化的过程
14、和原因。 明朝初期,统治者沿用元朝中央政府任命当地民族首领为官(土司、土官)的办法,进行管理。这种制度在建国之处有可行的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不仅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更不利于多民族的统一。因此改用中央派官员(流官)直接管理,这就是“改土归流” 。在进行平定叛乱(准噶尔部落和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的教学中,教师应点明这是清代统治者恩威并用的民族政策中施“威”的方面,这种政策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祖国统一。3盟旗制活动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
15、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4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16851687 年,清军两次围攻雅克萨城,取得胜利;1689 年,中俄双方签定了 尼布楚条约。第三课时三、专制帝国1明清专制统治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集权统治的时期,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看图 568,结合文字,加深对明代专制皇权的理解。教师可通过明朝统治者建立厂卫(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的史实让学生思考这样做的目的。然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明代专制皇权的具体表现,那清代又是怎样的呢?”先让学生思考,引出专制
16、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其中应该抓住设置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要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从军机处设立的缘由与清代官员洁身自保的原因把握教材。接着,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明清专制与同时代西方国家的君主专制:“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都是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2科举考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设立在当时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教师可以隋唐科举
17、制度为切入口,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对科举考试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从明代开始,就规定了考试的范围和文体的格式,反映了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形式呆板的八股文。)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 570,了解统治者和读书人的应对办法。最后,结合活动设计,让学生从统治者举办科举考试和读书人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两方面,简单地
18、谈一谈自己对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认识。3社会生活领域和思想专制可指导学生看图 571、5 72,对明清统治者在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专制产生直观印象。然后让学生思考: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这里,只需让学生知道专制皇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即可。接下来,教师可用问题启发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很顺从统治者的意志?”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当时一些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羲,他大胆地批判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教师可结合活动设计让学生比较同时代的中外思想家的异同。活动同时代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主要有伏尔泰、 卢梭、狄德 罗、孟德斯鸠,他们
19、与黄宗羲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都反对专制皇权,批判君 权神授的思想。四、来自海上的挑战1郑和下西洋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的历史史实,但是在此之前,有一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航海活动,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574,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及活动被停止的原因。然后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路线、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客观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时间:1405 1433 年;路线:中国刘家港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作用: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失败的原因: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每次航海都劳民伤财
20、。)还应引导学生在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主动联想到同时期西方各国的种种表现。(西方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发展贸易活动。)2传教士来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小故事、图片或投影片资料,展示传教士绘制的地图或者带到中国的仪器,感受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和对中国的影响。接着,可以让学生继续观看图 576,感受传教士高超的艺术水平,体会其中蕴涵的西方文化。在讲述这些内容时,教师要侧重于讲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最后,点出传教士来华其实是欧洲殖民者东来的先兆。(利马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即当时的世界地图;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郎士宁:中国宫廷画家,并参与圆明园西洋风格建筑的设计。)3抗击侵略者
21、和维护祖国统一学生们都经历过澳门回归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故事,追溯澳门被侵占的过程,就图 578 提问:“图中的妈祖庙有什么含义?(妈祖信仰包含着一种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助人为乐的信念,由此形成的妈祖精神将全世界华人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有助于祖国的统一。)接下来,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 579,从中把握台湾被占领及被收复的过程,体会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与祖国有着割不断的血肉关系,同时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体会明清政府当时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所采取的对策。4马戛尔尼来华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殖民
22、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以及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与结果。(态度与采取的措施:采取闭关自守的态度,乾隆时把四个通商口岸减为广州一处。)教师可就活动设计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乾隆皇帝和马戛尔尼的对话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特别注意强调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在态度上的差异。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来华的目的?”(主要从当时中国统治者的角度考虑:乾隆皇帝仍然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物产丰富,各项生产、生活都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或与它们开展贸易。)为什么从 19 世纪开始,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背景下思考问题,
23、强调国家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已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经济发展迅速,而此时的中国还是沿用古老的封建制度,闭关自守,经济发展缓慢。)最后,把落脚点应该放在“为什么从 19 世纪以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以往没有过的挑战,并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中逐渐落后了?”上,让学生正确认识明清时的中国。活动乾隆皇帝仍然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物 产 丰富,各 项生产、生活都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其他国家 进口或与它们开展贸易;马戛 尔尼访华时对中国的现状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中国的海防线十分脆弱,各种生产技术、军队实力都比较落后,不堪一击,所以如果中国不给英国贸易以优惠条件,英国 对中国的战争也就指日
24、可待。自我测评1相同点:手工业发达;商人地位逐渐改变或者可以说是商人资本十分雄厚;都出现了近代进步的思想家;不同点:明清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西方国家则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中国的思想控制十分严密,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西方国家则在手工工场产生和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阶级,从而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启蒙运动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闭关自守,西方不断向海外探索,开拓海外殖民地。2清代统治者认为民族关系的处理重在以德服人,因此采取了比前代更加有效的怀柔政策。避暑山庄的修建,成为清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
25、事务的政务中心;达赖、班禅系统的确定和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中央与西藏的联系;改土归流的进一步实施,保证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此外,清统治者对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势力予以狠狠地打击。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并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3从国家体制看,中国仍是皇权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皇权得到高度强化,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从思想观念上看,掌握国家命运的上层统治者仍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对外政策上看,坚持闭关锁国;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虽一度处于盛世的繁华,但旧有的体制与观念,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等。因此,当西方国家先后进入革命的时代,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寻求向外拓展时,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使古老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学优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