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1(济南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9260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1(济南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1(济南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1(济南版七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1(济南版七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1(济南版七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分析本节课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中是综合性知识,它的内涵与外延都非常广泛,课程资源也非常丰富,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结合也极为密切,有些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了解多,兴趣浓厚。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和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具有了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学生能在相互讨论和研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关注生物生存环境的环保意识。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主要通过

2、观察思考、分析资料、验证实验、应用实践、处理信息等形式展开。教学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2.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3.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现象的成因及危害。4.描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5.挖掘本节课的情感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2.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对生物圈中的碳氧

3、平衡起决定性作用。3.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4. 理解归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课时安排:2 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大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录像等。普罗斯特勒实验装置一套:密闭的玻璃罩、蜡烛、绿色植物、小白鼠等。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沙尘暴的录像及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资料请学生观看。2.引导学生描述沙尘暴的危害,并适时地提出问题: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

4、生思维、诱发学生兴趣。3.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到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与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二、观察与思考1.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运用前面所学习的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分析动画,从中获取信息。2.为了便于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教师在课本问题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使问题变的简单易懂,轻松突破难点。大屏幕出示问题:(1)上述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2)动物以什么为食?它体内的能量从哪里来?(3)请同学思考

5、猜测一下,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从哪里来?(4)概括总结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3.为了照顾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优等生吃的饱,中等生吃的好,后进生吃的了,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这四个问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4.对于第三题,学生大多认为蘑菇、木耳和绿色植物一样能进行光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解惑:它们也是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来生存的,而环境中的有机物最终也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这样学生即认识了蘑菇、木耳的能量来源,又为以后学习微

6、生物的营养方式奠定基础。5.归纳小结: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绿色植物,它是生物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使学生全面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三、情景设疑,轻松过渡1.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日常生活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各类图片。2.引导学生质疑: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会不会因此而减少呢?3.学生结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知识,轻松过渡到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四、观察实验,思考问题:1.课前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该实验,让他们体会到实验的艰

7、辛、成功的喜悦。上课时由他们演示该实验过程并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们为榜样,自愿加入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燃烧的蜡烛有了植物仍能继续燃烧,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等。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让学生认识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3.师生共同归纳: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

8、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使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达成共识: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4.引导学生回忆大气中 95%的氧气来自于海水中的藻类植物,使学生明确:我们不仅要保护身边的树木小草,更要保护海洋植物,以此培养学生爱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五、联系实际、迁移升华1.温室效应(1)大屏幕出示温室效应的有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明确什么叫温室效应?以及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a 温室效应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b 为减缓温室效应,我们如何做?(2)分组讨论: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讨论最充分,对问题的理

9、解更深刻透彻。小组同学积极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他人闪光点的启发。这样,在讨论中开阔了思路,在交流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3)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2.臭氧层破坏(1)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夏季我们经常在外出时涂上防晒霜,戴上太阳镜和太阳帽,打上遮阳伞,这是为什么?学生会齐声回答: 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但是如何防止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呢?学生鸦雀无声,无人回答。然后大屏幕出示资料,请同学阅读资料。在资料中学生认识到臭氧层的作用、臭氧空洞出现的

10、原因以及防止臭氧空洞出现的措施。(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图书馆、资料室、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六、集思广益、献计献策:1.教师引导:绿色是宇宙赋予我们星球的奇迹,它的作用的确是太大了,因为有了绿色,我们的生物圈才如此生机勃勃。然而我们国家植被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拯救绿色。2.小活动:你说、我说、大家说为拯救绿色,同学们献计献策:(1)多植树造林。(2)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

11、受到污染以及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3)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4)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5)不践踏草坪等。从而激起学生关注祖国,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七、归纳总结、发出倡议1.师生共同总结:绿色植物是改造地球面貌的主力军,是绝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既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又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2.提出倡议:请伸出你我的双手,为保护生物圈中的这一片绿色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学设计说明一、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小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彼此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增强,资源得以共享;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2、、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得到加强。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捕获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心得,达成共识,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三、通过分层教学,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以多样的、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使后进生学有所得,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使优等生能吃的饱,扩大了知识面。从而使每位学生的成绩得到肯定,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求知欲。四、实验操作是生物课最经典、最刺激、最具开发性的动手方式。生物兴趣小

13、组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实验操作,上课时由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五、让学生在课后到图书馆、资料室、网上来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反思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14、二、通过实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和课堂气氛都相当好。三、通过小活动:“你说、我说、大家说”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为保护绿色献计献策,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二课时教学程序一、复习提问,巩固知识: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二、创设情景,激起疑问:1.先呈现一组青山绿水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接着出现背景说明:中国有句谚语: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雨

15、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2.提出问题:这句谚语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有什么作用呢?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3.学生积极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绿色植物对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寻找切入点,导入新课: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三、观察思考:1.生物圈中水循环过程:(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描述生物圈中的水不断地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3)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积极发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

16、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雨过程中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小、地表径流速度的录像,并呈现文字资料:据最新估计,森林能把 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储水 3000 立方米,无林地比覆盖率为 30的林地土壤流失多 60。提出问题: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小、地表径流速度是否相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看录像,仔细阅读材料,积极思考,知道绿色植物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水平衡中的作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2)表格呈现我国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铅山县森林覆盖率与年降

17、雨量以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表 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19832002 年森林覆盖率与年均降雨量以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森林覆盖率 年均降雨量 蒸发量 空气相对湿度19831992年84.7% 2485mm 860mm 83%19932002年97.5% 2739mm 690mm 87%表 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当地铅山县 1999 年森林覆盖率与年降雨量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森林覆盖率 年均降雨量 蒸发量 空气相对湿度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96.2% 2559mm 737mm 84%铅山县 71.3% 2033mm 1502mm 79%通过表格使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具体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18、便于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使学生学会读表格,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森林覆盖率增加可以提高降雨量、减少水的蒸发量,还可以提高大气的相对湿度。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具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由上述知识作铺垫,学生讨论较为容易,便于理解归纳。(3)分组讨论: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使自己溶入学生之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及时的

19、鼓励,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欲望和决心。每个小组同学都积极讨论,选派代表踊跃发言。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归纳概括,总结知识: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对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1.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2.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地面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3.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因此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地和大规模植树造林,对维持水分平衡,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绿色植物就是天然的“蓄

20、水池”,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五、应用实践,迁移升华:1.诗句欣赏:呈现配有图片的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有没有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对李白诗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途径。并针对李白诗中的缺憾进行引导,从而给学生树立追求真理,不畏权威的意识,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巩固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习兴趣。2.图片欣赏:教师出示济南泉景的今昔图片资料,请学生欣赏。学生在明显的事实反差中进一步领悟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和水的可贵。从而发出绿化泉城,节约用水的倡议,使济南

21、恢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昔日美景。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变迁史,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激发学生热爱泉城,爱护家园的情感。3.科学预言:调查表明,长期的滥砍乱伐,已经使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040下降为 10左右。由于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98 年 2 月上旬长江上游来水比 1997 年同期减少 15%。因此有人预测,如果上游森林资源的破坏趋势得不到根本逆转,到 21 世纪中叶,长江有可能断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关于长江断流的预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黄河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进一步激起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我

22、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绿色植被。通过对以上图片和资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充分理解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是天然的“蓄水池”,大量毁坏绿色植物就是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激发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六、大胆设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假如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同时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这种声音由强到弱,又高到低,逐渐销声匿迹。利用声音刺激先激起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再感受失去这种声音后的失落和悲戚,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就会受到一定的影

23、响,陆地的降雨量会减少,气候就会反复无常,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会失去能量基础,生物圈中的氧气会越来越少,生物圈就会失去碳氧平衡,最终会导致所有生命的消失。将整节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爱护植被、保护家园的意识和决心。七、课堂小结教师运用启发、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感受进行小结: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将本节课获得的知识和感受说出来。让学生在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八、研究性作业请同学课下查找资料,了解黄河的历史及现状,并根据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找出黄河水量减少、断流、泥沙多

24、成为地上悬河的原因,谈一谈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改变黄河的现状,保护母亲河。写出调查报告,在课下与同学交流。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体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恰当的利用信息的,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说明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开始,运用朗朗上口的谚语:“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句谚语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欲望,使课题的引入新颖而不落俗套。二、教学设计过程中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5、,注重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设计各种题目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识图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性作业,使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四、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

26、,教师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使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五、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设计中,既注重使学生获取有关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同时又关注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敢于向权威说“不”。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例如,运用诗句欣赏,图片欣赏和资料分析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教学反思本教案在设计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合作教学的形式,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利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关注自然环境、关注生物生存状态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引用谚语和学生所熟知的名人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教案设计过程中还引入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 学优|中考 ,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