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心理的发展,主讲:迟毓凯,第一节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 大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375%;7成人 皮层结构: 脑电波: 二. 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一. 游戏的理论 早期的传统理论 精力过剩论:席勒斯宾塞 娱乐放松说:拉扎鲁斯 种族复演说:霍尔 生活预备说:格罗斯,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当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艾里克森 弗:发泄论;艾:掌握论 认知动力说:皮亚杰 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习理论:桑代克 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影响。,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二. 游戏的种类 按游戏的目的性分: 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 按社会性发展分: 无所
2、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独自一人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按认知发展阶段分: 练习游戏;象征游戏;有规则游戏,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一. 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迅速增加 词汇增加最快时期 词汇范围日益扩大 词汇类别;词汇内容;词汇性质 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趋势: 词性:具体一般 词义:具体一般,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二. 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语句的发展 句型从简单到复杂 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二. 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语句的理解 常见理解策略: “事件可能性策略” “词序策略”
3、非语言策略,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三.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口吃,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一. 记忆的发展 量方面的变化 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1岁 2岁 3岁 4岁 7岁 再认 几天 几周 几个月 一年 三年 再现 几天 几周 几个月 1-2年 记忆容量逐渐扩大 记忆广度 记忆范围,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质方面的变化 记忆态度的形成 内涵:记忆的目的和意图 3岁:有意记忆出现 记忆内容扩大 内涵:记忆材料的形式和性质 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 语词记忆:,第四节 幼儿认知
4、的发展,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记得快忘得快 幼儿期健忘 记忆不精确 完整性差 容易混淆 无意识记效果好 形象记忆占优势 较多运用机械记忆,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二. 思维的发展 (一)幼儿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皮亚杰“三山实验” 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表现: 不可逆性 绝对性拟人化或泛灵论 过渡性,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皮亚杰“守恒实验” 典型守恒实验 数守恒 长度守恒 液体质量守
5、恒 面积守恒 体积守恒 重量守恒,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液体守恒实验图示:,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三)幼儿概念的掌握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内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获得: 通过实例 通过语言理解 幼儿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以掌握具体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四)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推理的表现: 抽象概括性差 逻辑性差 自觉性差 幼儿的归纳推理 内涵: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通过考察个别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导出该类事物或现象普遍具有该属性。 幼儿:“
6、转导推理”,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四)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幼儿的演绎推理 内涵: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小学生演绎推理的表现水平: 自由联想型 重复前提型 实际理由型 命题演绎型 幼儿的类比推理 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身体;行动;心理活动 自我评价的发展 依赖成人;带有主观情绪性;受认知水平影响 自我情绪的发展 自尊 自我控制的发展,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二. 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行为: 种类:敌意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 发展: 1岁:出现 2岁:冲突 幼儿期:4岁为界 表现
7、方式:身体动作 攻击性质:工具性攻击 特点:以事为中心,男多于女,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攻击行为: 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生态学理论 新行为主义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发展历程: 1岁:微笑发生、积极抚慰 2岁:同情、分享、助人 2岁后:进一步发展 6-12:增长显著 相关理论: 社会生物学观点 精神分析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激素水平、遗传基础、气质类型 环境因素 父母同伴、社会文化、大众传媒 认知因素 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理解,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三.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相关概念 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偏爱 性别化的发展 性别认同的发展 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第五节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 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的作用 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有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同伴关系的发展社会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