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1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ppt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4782838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01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01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01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01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教学重点 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球海陆演化的机理。 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球地表的作用。 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危害,探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关键词 地表形态 (landform of the earth surface) 气候带 (climatic zone) 气候型 (climatic type) 时空变化 (change of time and spatial) 自然灾害问题 (natural hazard question),3,内容结构

2、,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时空变化,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 海陆系统的影响,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风灾与水旱灾害,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沙漠化,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和洋底地形,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4,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球表面陆地按照 面积大小的不同,分为 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 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 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 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

3、为岛屿。,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 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 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 利亚大陆。,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 763104 km)作为最小的大陆, 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 km) 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5,海陆对比:地球表面积5.1亿km2 其中陆地1.49亿km2,海洋3.61亿km2即陆地占29.2%, 海洋占70.8% 总比例:3:7,故又称为“水球”,基本知识和数据,6,陆地:分三个部分,即包含三种概念:(1)大陆:(六块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南极大陆,最大的是欧亚大陆,最小为澳大利亚大陆。(2)岛

4、屿:占陆地的7%,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屿217.6万km2 。(3)洲:以一块大陆为主,包括附近的岛屿,最大的为亚洲4400万km2,最小为大洋州890万km2 。,基本知识和数据,7,地球陆面的基本单元,基本知识和数据,8,海洋:面积巨大的水体。 (1) 两部分水面 海:陆地的边缘;面积较小;占11%,较浅2000-3000m;温度变化大,含盐度较小,32/1000以下。洋:远离大陆;面积较大,占海洋总面积的89%,深度大,4000-5000 m;温度稳定;有较完整的洋流系统;含盐度较大,35/1000。(2)海底部分:三部分:a.大陆架,深200-300m,占面积7.5%;b.大陆坡:坡度

5、大,占海底总面积的12.5%;c.洋底:占80%。(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基本知识和数据,9,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 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 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 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 南美洲。,洲,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

6、围。,10,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义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范围则指除上述三大岛群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11,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峡。根据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 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 W线为界;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 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 的147 E线为界;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 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 E线为界;4.北冰洋大致以北

7、极为中心,为亚 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 的海洋。,海 洋,12,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 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 5665 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这种现象表明地球陆地 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 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13,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 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即

8、 亚澳之间的亚澳陆间海、欧非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之间的加勒比海。,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14,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 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 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 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15,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 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 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 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 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请总结:世界海陆分

9、布的特点?,16,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7,(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 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 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 240 m。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 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 西北缘大

10、致呈东西向展布。,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地形类型多种多样,18,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地形结构因洲而异,19,地貌类型:(1)山地38%(中国:山33%,高26%),平原36%(12%),高原、丘陵占26%(盆地:19%,丘陵:10%)。陆地最高点:8844.43m(2005-10-9公布),最低点:死海海面为-392m,陆地平均高度875

11、m。基岩最低处:贝加尔湖湖底,-1600m(南极洲为-2468m)。山地一般分布于大陆边缘(美洲最典型)(2)平原:一般分布于大陆中部(3)高原:分布无明显特点,大部分位于较古老的地盾之上。,基本知识和数据,20,区域特征: 亚洲:山地为主,平均海拔950m,基岩海拔最高,新构 造运动影响大。 欧洲:平原为主,平均海拔300m,海拔居七大洲最低,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大。 非洲:古老的高原为主,平均海拔750m,是一块古老的地盾。 北美洲:具有亚欧的共性,山地,平原并重,平均海拔720m,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冰川共同影响。 南美洲:平原和高原并列,平均海拔590m,形成原因: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现

12、在新构造运动强烈。 澳大利亚: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340m,冈瓦纳古陆的影响。 南极洲:以高原为主(冰面高厚),平均海拔2350m。,基本知识和数据,21,(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 800 m。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 034 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4 170 m,所以海洋的最大高差为15 204 m。,22,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 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 m, 宽度10

13、1 000 km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其下限不等,一般为 2 0003 000 m。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大洋底大洋的 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 的82.7%。大部分深度 为 2 5006 000 m。洋底地形与陆地 一样类型众多,包括 洋脊、海岭、海台、 洋盆,海沟等。,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23,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 000 km。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它宽约1 5002 000 km,相对高度约1 0003 000 m,约占大西洋面积

14、的1/3,它的位置居中,与东西两岸的距离几乎相等,“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洋脊贯通四大洋,24,三、地表形态的演化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而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 (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1.板块的划分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 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 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 大陆板块之

15、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 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25,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 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 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 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

16、,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 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 烈斯断层。,26,据勒皮雄等人的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 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27,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 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 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 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见世界构造图),28,2.板块的运动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1)早期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2)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

17、是主要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驱动。(3)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4)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胀来解释板块运动。(5)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巨大的陨石撞击事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29,(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岩石圈表面是由若干变动着的洋盆和漂移着的大陆组成的。1.大洋的发展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

18、段。2.大陆的分合(见下图: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大陆自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30,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中的字母分别标识: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f.中生代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31,32,海陆分布的成因: (1)槽台说:进步意义:海陆是在变动的,垂直变动。地槽稳定后变为地台,地台活化后变为地洼。 (2)大陆飘移学说:1912年魏格纳提出,水平运动。 (3)板块构造学说:1968年提出,强调水平运动,运动单位是板块而不是大陆,运动最

19、大的是印度与澳大利亚板块。 (4)地质力学:解决运动力源问题,挤压力最大的地方是纬度351557地方。,33,(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地球表层的运动有两点基本的假定:板块的内部是 刚性的,是没有相对运动的。运动集中发生在板块的边界,而板块的边界 是狭窄的。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减灾的角度,未来构造活动的研究应突出两 个内容:(1)关注大陆。与大陆相比,海洋是年轻的,而大陆则古老。大陆是记 录地球全部历史的档案馆。此外,主要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大陆,且破坏性 大,这也是地理学更注重的是陆地系统而不是海洋系统的原因之一。(2)关注大陆当前的活动。,请思考:海陆分布的成因?,

20、34,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一、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 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 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 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既有相似性,又有差 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 型。我国学者将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 在各纬度带中又分为若干气候型。(见下图: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35,36,(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5 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

21、压等。(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37,(三)陆地高纬度气候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 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 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 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四)高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 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 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

22、势增 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 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 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 候带结构。,1. 陆地热带气候陆地热带主要分布在05 N的地区,东西分异不明显,地带性分异显著。在赤道附近为赤道多雨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副高的作用一般在大陆内部和西部多为热带干旱气候,在二者之间多为热带干湿季气候或季风气候。,38,分布: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 10 的范围内,包 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 的绝大部分地域。气候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

23、28 ,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 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 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 mm。植被土壤:适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赤道多雨气候,39,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

24、湿润多雨。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热带干湿季气候,40,分布: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 30 之间。典型的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气候特点: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 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 mm。植被土壤:

25、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热带荒漠气候),41,分布:出现于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气候特点: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 ,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植被土壤: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42,分布: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

26、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气候特点: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 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海洋性气候,43,2. 陆地亚热带气候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44,分布: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 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在

27、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气候特点: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植被土壤: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亚热带湿润气候,45,分布: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35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气候特点: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 ,最冷月气温在015 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 000 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冬季亚洲大

28、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植被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亚热带季风气候,46,分布: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 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 000 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 ,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

29、燥少雨。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亚热带夏干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47,分布:分布于南北纬2535间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和西岸。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南美的格兰查科、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的潘帕和巴塔哥尼亚、澳大利亚南部。气候特点:亚热带干旱气候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它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植被土壤: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48,3.陆地

30、温带气候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 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 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49,分布:包括在3555 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 W以东大约在4060 N的地区等。气候特点: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

31、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植被土壤: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50,分布: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气候特点: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 温在0 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2 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 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 000 mm,迎风山地可达 2 000 mm以上。 植被土壤: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

32、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发育有色棕 壤和灰棕壤。,温带海洋性气候,51,分布:分布在3555 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 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 mm,6-8月 降水量超过全年的70%;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 。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温带季风气候,52,分布: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50 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气

33、候特点: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植被土壤: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53,分布:一般分布于5070 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 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气候特点: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

34、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绝对最低气温-73 ,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 ,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54,分布: 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 N之间。气候特点: 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10 ,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5、。,极地长寒气候 (苔原气候),55,分布: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 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 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极地冰原气候,56,57,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1.定义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

36、布的特征。2.成因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58,(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1.定义前述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 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2.两种表现:,(1)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同属于亚热带纬度的亚欧大陆部分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气候型(亚热带夏干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帕米尔和青藏高原等的高地气候以及亚热

37、带季风气候)。 (2)表现为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如亚欧大陆内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59,(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1)形成原因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2)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达到永久积雪带。 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60,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 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一、气候的时空变化目

38、前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有下列时间范围的变化:1.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千万年到几亿年,如震旦纪、二叠纪、第四纪的气候变化等。2.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十万年,如第四纪大冰期中仍有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3.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如欧洲第四纪最后一次寒冷期武木冰期中又可分为几个次一级的冰期和间冰期。4.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如冰后期出现的几次气候变化。5.世纪内的气候时间尺度不到100年,如有人提出60年的气候周期。,61,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一)冰期与冰川的作用地质年代气候变化的最大

39、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自然环境的许多方面都要受到强烈影响,如冰川的存在导致地壳负重下沉,冰川的消融导致地壳卸负上升,冰川还造成大量植物和动物种群的迁移和有选择性的灭绝,并形成许多新的物种。巨大的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常形成峡湾、U形谷、羊背石、角峰、刃脊等冰蚀地貌;在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终碛丘、鼓丘、蛇形丘等冰碛碛-冰水地貌。冰川还可以造成河流改变流向,河湖串联等现象。此外,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也与冰川作用有关。,62,(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升高可能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将使地球上的冰川和

40、冻土融化,海平面会因此而上升,以至淹没大片陆地。全球变暖的影响也可引发热浪、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目前全球的干旱和洪水事实上都已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温室效应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的必然和必然要求,即行星大气中 CO2 和水汽等对行星所起的类似玻 璃暖房的作用。,63,第四节 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 自然灾害问题,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索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由此引发了频繁发生的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见表) 此外,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剧增,城镇等聚落和人

41、类经济活动场所的扩展又使自然灾害袭击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见表)。这就表明,现代社会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在加大。,64,表1.4.1 20世纪一些重大自然灾害,资料来源:陈顺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第四纪研究,2001,21(4):315,65,表1.4.2 20世纪后50年,每10年重大自然灾害统计,资料来源:陈颙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构造研究.第四纪研究,2001,21(4):315,关于全球性灾害发生的背景及其成因,有的学者认为:一是因全球气候变暖深刻影响致灾因子的长期变化趋势;二是由于人类社会灾害损失增

42、大,抗灾能力相对下降的结果。作为防灾、减灾的对策,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的灾害响应理论认为:区域灾害是人类居住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人类活动(管理和规划)才能得到改善。,66,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的结果,故没有 致灾因子就没有灾害。国际上对致灾因子的分类,一般是 首先划分成自然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然后根据致灾 因子产生的环境进一步划分为:,岩石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大气圈、水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台风、暴雨、风暴潮、海啸、洪水、干旱等;生物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病害、虫害等;来自地外的致灾因子太阳耀斑爆发、太阳磁场变化、太阳黑子

43、增多、陨石撞击地球等。,67,火山灾害包括火山喷发所产生 的巨量火山灰,炽热的火山碎屑熔 流,致命的含硫磺气体以及爆炸、 岩崩、滑坡、次生泥石流等带来的 灾难性后果。尤为严重的是火山喷 发出的炽热碎屑流,其覆盖面积可 达几百平方千米,引燃地面附着物 或造成森林大火。火山喷发的突然 性和极快的扩散性,可以在瞬间摧 毁村镇、房屋、道路、桥梁以及大 面积农田,破坏通讯设施、水电枢 纽,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见下表),二、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 (一)火山喷发,68,表1.4.3 1980年5月1993年8月全球火山灾害,资料来源:根据韩振海等.火山灾害及其监测预防.自然灾害学报,19

44、93,2(4):8687经整理,69,上述火山喷发活动,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绝大多数火山喷发活动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即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从而清楚地表明全球火山活动在地质构造上的内在联系。也有个别火山地处板块内部(如夏威夷群岛的火山),且活动性很大,对此应引起人们的警觉。 这些火山都是沉睡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相继活跃起来,从而提醒世人对休眠火山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几乎同步发生,即地震相对频繁时,火山喷发也相对多起来。中国火山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 内蒙古、山西、新疆、云南、海南和台 湾等省区,共有1 000多座。其中有历史 记载的近期喷发的火

45、山有10余座,如长 白山(1597年、1688年和1702年喷发)、 五大连池的老黑山(17191721年)和火 烧山(17201721年)、云南腾冲火山 (1603年)、台湾大屯火山(1951年)、 青海可可西里山(1973年)等。,70,(二)地震带的活动,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活跃并容易破碎的部位,集中分布在板块俯冲或碰撞的边缘地带以及板块内部的一些地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带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全球地震90%以上的能量在此释放。,71,72,三、风灾与水旱灾害 (一)风灾,风灾种类较多,其中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大气涡旋称为热带气旋,是热 带低

46、压、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的总称。其直径一般为几百千米,最大可达 上千千米。热带气旋区域内的风速以近中心为最大。国际上常以近中心最大 风速作为分类的标准,最大风速小于34海里每小时(风力7级及以下)的,称 为热带低压;最大风速达3463海里每小时(风力811级)的,称作热带风 暴;最大风速达64海里每小时(风力12级)及以上的,在东亚称台风,在西 印度群岛和大西洋一带则称作飓风。热带气旋主要形成于大西洋、印度洋和 太平洋的西部热带海面上。(见下表),龙卷风也是风灾之一,它是一种范围小而时间短促的猛烈旋风,直径 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中心气压很低。其风速通常可达每秒几十米到一 百米以上,常出现在发

47、展强烈的积雨云下。云形呈漏斗状下垂。如抵达地 面,破坏力极大,人、畜、器物常被卷至空中带往他处;经过水面时,常 吸水上升如柱。龙卷风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数十千米,所经路程,短的只 有几十米,长的可超过100千米。持续时间可自几分钟到几小时。,73,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风暴灾害,根据下述资料整理而成: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7,6(4):15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8,7(3):2-3,74,黑风暴又称沙尘暴,是一种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 天空能见度大大降低的恶劣天气现象。我国的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

48、,从时间上 看,以4-5月份为多发季节,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事实证明,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注重整体防护效 益,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措施之一。,(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新疆冷槽向南加 深,迫使冷空气迅速南下,加之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多为戈壁, 受热较快,使锋面前后暖冷空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增加,造成锋面 大风强度增大。(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 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 暴。(3)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75,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布,76,近年频发的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它不但危害我国的环境

49、质量,而且波及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但科学 家的研究表明,沙尘暴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所携带的大量沙尘可以起到抑制我国北方和韩日两国的酸 雨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说,来自亚洲 内陆地区的沙尘含有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大气中造成酸雨的酸 性物质。专家运用数值模式,量化了沙尘输送对于东亚酸雨分 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及其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可使中国 北方和日韩两国的降水酸性减小。,77,(二)水旱灾害,从世界范围来看,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此处水灾、彼处旱灾。从下表中可知,发生水灾的时间在北半球集中在6-9月。在地域分布上,又以亚洲为多发区。其主要原因与季风气候有关,即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变率大所致。,78,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水旱灾害,根据以下资料整理而成: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7,6(4):1416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8,7(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统计图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