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及吕不韦的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翻译全文, 3.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寓意。 4.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2、大胆质疑、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以读促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读 懂 文 意,等到,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读出自己能翻译的词句,标出不能翻译的词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的,顺接连词,溉,洗涤。 汲水,从
3、下往上打水。,代词,他,告诉,这里指“节省”,住,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听到,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 “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谈论,使听见,向、对,读出自己能翻译的词句,标出不能翻译的词句,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传播,得到,这里指“发现”,这件事,这件事,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使(他)听到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向,这件事,回答
4、,的,劳动力,在,读出自己能翻译的词句,标出不能翻译的词句,派遣,这里指“节省”,这里指“发现”,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读好三句话,(丁氏)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丁氏)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读出层次,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5、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传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解释穿井得一人,记叙,议 论,悟出道理,调查研究 明晰真相,悟出道理,表述清楚,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闻之于宋君,听说 使知道 听到的消息,传闻 听说,在 向 被,练一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1.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2.文中事情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2C(4分) B(1分) D(1分) 13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 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课下练笔:改写穿井得一人,课下阅读:一字千金 洛阳纸贵三豕涉河 豕亥鱼鲁 课下练笔:重新设计穿井得一人的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