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石桥高中高一 12 月份月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4 分,计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准备在 2020 年发射火星探测器,2021 年登陆火星。消息一出,立刻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结合地球和火星地理特征比较表(如表) ,完成 12 题。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地球 149.6 1 1 23 时 56分365.2564 天火星 227.9 0.11 0.15 24 时 37分686.98 天火星属于( )A地月系 B类地行星 C河外星系 D远日行星2中国准备在 2020 年发射火星
2、探测器,2021 年登陆火星。消息一出,立刻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结合地球和火星地理特征比较表(如表) ,完成 12 题。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地球 149.6 1 1 23 时 56分365.2564 天火星 227.9 0.11 0.15 24 时 37分686.98 天与地球相比,关于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表面温度高于地球 B大气层厚于地球C自转的线速度快于地球 D公转的角速度慢于地球3太阳辐射的能量大约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大气中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变化同样会对地球造成影响。据此完成 34
3、题。下列有关太阳对地球和人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是太阳以光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B一年中哈尔滨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比拉萨少C太阳活动对生产有影响,对生活没有影响D太阳活动周期是高峰与低峰的时间间隔4太阳辐射的能量大约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大气中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变化同样会对地球造成影响。据此完成 34 题。太阳黑子( )A是地球上树木年轮形成的原因B是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C是光球层上的低温区域D是色球层上的低温区域5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如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56 题。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为大气平
4、流层 为岩石圈 为软流层 为下地幔A B C D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如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56 题。下列有关图示地球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圈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 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A B C D7如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 78 题。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甲地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1 月、西北风 B7 月、西南风 C1 月、东北风 D7 月、东南风8如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 78 题。乙地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受地形的影响 受
5、沿岸海水流动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A B C D9当地时间 2017 年 9 月 19 日 13 时 14 分,墨西哥中南部莫雷洛斯州发生 7.1 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了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如图示意墨西哥位置。据此完成 910 题。此次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 )A19 日 0 时 14 分 B19 日 2 时 14 分C20 日 2 时 14 分 D19 日 10 时 14 分10当地时间 2017 年 9 月 19 日 13 时 14 分,墨西哥中南部莫雷洛斯州发生 7.1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了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如图示意墨西哥位置。据此完成 910 题。墨西哥地震多发是因为
6、其( )A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B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位于板块的内部 D大陆板块向东运动11如图为美国亚利桑那州荒野沙漠中的神秘“石浪” ,层层累积的岩石形成于距今 1.9 亿年前(中生代) ,顺着纹路触摸,仿佛可以感受到亿万年前沙暴的精心设计和雕刻。据此并结合如图回答 1112 题。构成“石浪”的岩石,按成因分属于( )A侵入岩 B变质岩 C喷出岩 D沉积岩12如图为美国亚利桑那州荒野沙漠中的神秘“石浪” ,层层累积的岩石形成于距今 1.9 亿年前(中生代) ,顺着纹路触摸,仿佛可以感受到亿万年前沙暴的精心设计和雕刻。据此并结合如图回答 1112 题。“雕刻”出“石浪”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A风力
7、侵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13如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 1315 题。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4如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 1315 题。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A下沉,干热 B上升,湿热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15如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 1315 题。常年受带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
8、性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16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 2017 年 11 月 6 日至 17 日在德国波恩举行,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 CO2 预料达 410 亿吨,比过去 3 年保持平稳的排放量多 2%据此完成 l6,17 题。CO2 排放量增加,可能会导致( )A全球各地气温均持续上升B加速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C高低纬各地区农业均增产D全球各地的河流水位上涨17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 2017 年 11 月 6 日至 17 日在德国波恩举行,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 CO2 预料达 410 亿吨,比过去 3 年保持平稳的排放量多 2%据此完成 l6,17 题。下列措施中有利
9、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多使用清洁能源 绿色环保出行 植树造林 防止森林火灾A B C D18 (2 分)中央气象台 2018 年 1 月 11 日 18 时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受寒潮影响,12 日早晨,山东大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地最低气温降至1012,局地低于12;江淮至江南东北部地区68,0线仍位于江南南部。关于寒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寒潮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冬季植树造林是防御寒潮的有效方法寒潮是指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天气寒潮入侵时,上述地区大棚蔬菜、交通运输可能遭遇严重影响A B C D19如表为某年我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生态
10、用水比重统计表。读表回答 1920 题。 用水类型 A B C D用水比重(%)62.41 23.32 12.54 1.73如表中 A 是( )A农业用水 B工业用水 C生活用水 D生态用水20如表为某年我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比重统计表。读表回答 1920 题。 用水类型 A B C D用水比重(%)62.41 23.32 12.54 1.73优化用水结构,缓解 B 类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推广喷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灌溉渠道硬化,防止水浪费建污水处理厂,防治水污染,使废水资源化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A B C D21如图为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
11、地点的昼长状况,读图回答 2122 题。图中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是( )A甲、丁 B甲、乙 C丙、丁 D乙、丁22如图为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读图回答 2122 题。这一天,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 )A6 时 B15 时 C18 时 D21 时23 (2 分)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如图是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 )A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C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秦岭
12、南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2425题。同学们在山麓看到的陆地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5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秦岭南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2425题。同学们观察到秦岭南坡的垂直带谱,与某水平方向的水平带谱相似。该方向是( )A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B所在纬度向较低纬度方向C所在经度向沿海方向D所在经度向内陆方向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计 50 分)26 (7 分)如甲图为在乙图中位置南极上空观察到的晨昏线示意图,乙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甲图所示日期,B 地出现 (极昼或极夜)现象。图中
13、 AB 属于 (晨或昏)线。(2)甲图所示时刻,B 地的太阳高度为 。该日,A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3)乙图中,地球在四位置时,公转速度最快的 。(4)简述地球由位置运行至 位置期间,咸阳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27 (10 分)读图“某年 10 月 15 日 20 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回答下列问题。(1)地受 气压控制,其中心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为 ,天气状况是 。(2)受甲天气系统影响的沿海地区可能出现 。A扬尘污染空气 B狂风摧毁房屋 C低温造成冻害 D暴雨引发洪涝(3)与地相比, 地风速较 (大或小) ,判断依据是 (4)近日,将有 (天气系统)自西北向东
14、南移动,从 地过境。该天气系统过境后,地气温 ,气压 。28 (11 分)读“某区域规划示意图” (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 村镇坐落在 (地形区)上,B 村镇坐落在 (地形区)上。(2)计划修建 A 村镇到 B 村镇的公路,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 方案,简要说明理由。(3)简述在甲、乙两河流下游常形成的地貌,并解释其形成原因。(4)说出图中村镇的分布特点。29 (12 分)如图 1 是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 ,图 2 是“某地地形剖面和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 2 中 B 环节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该环节的名称是 。(2)目前人类可以通过 、 等措施来改
15、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3)F 处的地质构造是 ,图中河谷地貌的成因是 。(4)图 1 中洋流甲按性质属于 ,其对沿岸气候起到 的作用。(5)图中渔场的名称是 渔场。该渔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6)沿图中、 两条航线从欧洲去美洲,用时较短的可能是 航线。30 (10 分)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如图) ,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市区近地面气温高的原因。(2)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C 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市区 D 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状况的是 (选填正确项的字母代号) 。(3)
16、说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上石桥高中高一 12 月份月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4 分,计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准备在 2020 年发射火星探测器,2021 年登陆火星。消息一出,立刻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结合地球和火星地理特征比较表(如表) ,完成 12 题。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地球 149.6 1 1 23 时 56分365.2564 天火星 227.9 0.11 0.15 24 时 37分686.98 天火星属于( )A地月系 B类地行星 C河外星系 D
17、远日行星【分析】月球绕地球公转,组成地月系。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又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可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解答】解:火星包含在太阳系中,太阳系包含在银河系中,银河系包含在总星系中,所以火星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不属于
18、地月系和河外星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天体系统层次,熟记相关知识即可。2中国准备在 2020 年发射火星探测器,2021 年登陆火星。消息一出,立刻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结合地球和火星地理特征比较表(如表) ,完成 12 题。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地球 149.6 1 1 23 时 56分365.2564 天火星 227.9 0.11 0.15 24 时 37分686.98 天与地球相比,关于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表面温度高于地球 B大气层厚于地球C自转的线
19、速度快于地球 D公转的角速度慢于地球【分析】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关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解答】解:火星公转周期远远大于地球,因而其公转的角速度小于地球,线速度大于地球。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3太阳辐射的能量大约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大气中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变化同样会对地球造成影响。据此完成 34 题。下列有关太阳对地球和人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是太阳以光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
20、量B一年中哈尔滨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比拉萨少C太阳活动对生产有影响,对生活没有影响D太阳活动周期是高峰与低峰的时间间隔【分析】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色球层上有时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太阳黑子和耀斑具有明显的变化周期,时间为 11 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
21、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解答】解: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一年中哈尔滨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比拉萨少;太阳活动对生产有影响,对生活也有影响;太阳活动周期是高峰与下一次高峰的时间间隔。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熟记相关知识即可。4太阳辐射的能量大约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大气中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变化同样会对地球造成影响。据此完成 34 题。太阳黑子( )A是地球上树木年轮形成的原因B是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C是光球层上的低温区域D
22、是色球层上的低温区域【分析】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色球层上有时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太阳黑子和耀斑具有明显的变化周期,时间为 11 年。【解答】解: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上的低温区域,所以显得暗。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太阳黑子的相关知识,熟记相关知识即可。5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如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56 题。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为大气平流层 为岩石圈 为软流层 为下地幔A B C D【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
23、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解答】解:图中为大气平流层, 为地壳, 为软流层,为外核, 为内核。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的结构,获取图中信息即可。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如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56 题。下列有关图示地球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圈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 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A B C D【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解答】解:图中为大气平流层, 为地壳
24、, 为软流层,为外核, 为内核。平流层(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 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适于高空飞行;地壳是目前人类开发矿产资源的主要圈层。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的结构,获取图中信息即可。7如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 78 题。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甲地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1 月、西北风 B7 月、西南风 C1 月、东北风 D7 月、东南风【分析】一般而言,夏季风则是从低纬海洋吹向陆地,性质是高温(温暖)湿润的。图中的甲在东亚地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解答】解:由图中的箭
25、头可知,甲地(我国东部)的风向为东南风,故该图表示的时间为 7 月。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季风知识,东亚季风的形成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性质是温暖湿润,风向是偏南风。本题是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容易。8如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 78 题。乙地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受地形的影响 受沿岸海水流动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A B C D【分析】读图可知,图中乙地位于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吹东北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降温快为高压,赤道附近海域降温慢为低压,从而形成气压差,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夏季风吹西南风
26、,其形成原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后到达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形成的。【解答】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乙地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故正确。地形不是该地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不符合同意。是季风影响沿岸海水流动,而不是沿岸海水流动影响季风,不符合同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影响该地季风的主要原因,故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亚季风形成的原因,难度相对大,该区域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原因不同,要注意区别。9当地时间 2017 年 9 月 19 日 13 时 14 分,墨西哥中南部莫雷洛斯州发生 7.1 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了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如图示意墨西哥位置
27、。据此完成 910 题。此次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 )A19 日 0 时 14 分 B19 日 2 时 14 分C20 日 2 时 14 分 D19 日 10 时 14 分【分析】区时的计算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解答】解: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墨西哥位于西五区,两者相差 13 小时,当地时间 2017 年 9 月 19 日 13 时 14 分,墨西哥中南部莫雷洛斯州发生 7.1 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 20 日 2 时 14 分。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区时的计算,掌握其计算方法即可。10当地时间 2017 年 9 月 19 日 13 时 14 分,墨西
28、哥中南部莫雷洛斯州发生 7.1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了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如图示意墨西哥位置。据此完成 910 题。墨西哥地震多发是因为其( )A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B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位于板块的内部 D大陆板块向东运动【分析】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解答】解:墨西哥地壳活跃因为其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消亡边界处,因此该地多火山地震活动。故选:A。【点评】本题以“墨西哥位置”为背景,考查了地震频发的原因,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1如图为美国亚利桑那
29、州荒野沙漠中的神秘“石浪” ,层层累积的岩石形成于距今 1.9 亿年前(中生代) ,顺着纹路触摸,仿佛可以感受到亿万年前沙暴的精心设计和雕刻。据此并结合如图回答 1112 题。构成“石浪”的岩石,按成因分属于( )A侵入岩 B变质岩 C喷出岩 D沉积岩【分析】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解答】解:题干中提到为层层累积的岩石,所以按成因应属于沉积岩。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岩石的成因,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12如图为美国亚利桑那州荒野沙漠中的神秘“石浪” ,层层累积的岩石形成于距今 1.9 亿
30、年前(中生代) ,顺着纹路触摸,仿佛可以感受到亿万年前沙暴的精心设计和雕刻。据此并结合如图回答 1112 题。“雕刻”出“石浪”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分析】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解答】解:题干中提到存在于沙漠中,所以应为风力的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3如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
31、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 1315 题。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和气候。【解答】解:由图可知,此时南半球
32、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 30S 以南,说明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应该处于冬季。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4如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 1315 题。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A下沉,干热 B上升,湿热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
33、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和气候。【解答】解:带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气候湿热;该地四周气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赤道低纬。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5如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 1315 题。
34、常年受带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和气候。【解答】解:读图可知,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 盛行西风控制的
35、大陆西岸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6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 2017 年 11 月 6 日至 17 日在德国波恩举行,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 CO2 预料达 410 亿吨,比过去 3 年保持平稳的排放量多 2%据此完成 l6,17 题。CO2 排放量增加,可能会导致( )A全球各地气温均持续上升B加速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C高低纬各地区农业均增产D全球各地的河流水位上涨【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
36、断上升的现象。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就地区而言,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2、海平面上升,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3、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解答】解: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影响
37、,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7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 2017 年 11 月 6 日至 17 日在德国波恩举行,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 CO2 预料达 410 亿吨,比过去 3 年保持平稳的排放量多 2%据此完成 l6,17 题。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多使用清洁能源 绿色环保出行 植树造林 防止森林火灾A B C D【分析】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植树造林 3适应气候变化;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努力加强国际合作。【解答】解: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一方面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8、能力,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以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环保出行;防止森林火灾减少植被。故选:D。【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调用储备知识即可解决问题,难度小。18 (2 分)中央气象台 2018 年 1 月 11 日 18 时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受寒潮影响,12 日早晨,山东大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地最低气温降至1012,局地低于12;江淮至江南东北部地区68,0线仍位于江南南部。关于寒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寒潮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冬季植树造林是防御寒潮的有效方法寒潮是指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天气寒潮入侵时,上述地区
39、大棚蔬菜、交通运输可能遭遇严重影响A B C D【分析】寒潮是指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解答】解: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寒潮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春季, 错误;植树造林无法防御寒潮带来的强降温威胁, 错误, 正确,选 C。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中央气象台 2018 年 1 月 11 日 18 时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解题时应注意
40、结合实际情况。19如表为某年我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比重统计表。读表回答 1920 题。 用水类型 A B C D用水比重(%)62.41 23.32 12.54 1.73如表中 A 是( )A农业用水 B工业用水 C生活用水 D生态用水【分析】发展中国家大多是这样,农业是用水大户,特别是灌溉用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占经济的比重高,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浪费大多严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灌溉技术的提高,农业用水占的比重会逐步下降,工业和生活用水占总用水的比重会逐步提高。像欧洲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工业用水都超过了农业用水量。【解答】解:由题中图表资料可知,表中 A 用水比重最大,可推测为
41、是农业用水。故选:A。【点评】本题以我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比重统计表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20如表为某年我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比重统计表。读表回答 1920 题。 用水类型 A B C D用水比重(%)62.41 23.32 12.54 1.73优化用水结构,缓解 B 类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推广喷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灌溉渠道硬化,防止水浪费建污水处理厂,防治水污染,使废水资源化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A B C D【分析
42、】一般而言,工业节水可分为技术性和管理性两类。其中技术性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和完善循环用水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用水重复率越高,取用水量和耗水量也愈少,工业污水产生量也相应降低,从而可大大减少水环境的污染,减缓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压力。二是改革生产工艺和用水工艺,其中主要技术包括:采用省水新工艺; 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技术;推广新的节水器。【解答】解:由题中图表资料可知,B 类用水仅次于 A 类,可推测是工业用水,是农业节水措施,首先排除。故选:B 。【点评】本题以我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比重统计表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
43、掌握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21如图为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读图回答 2122 题。图中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是( )A甲、丁 B甲、乙 C丙、丁 D乙、丁【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所以同一日期,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同纬度南半球的夜长。【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丁的昼长分别是 18 小时、15 小时、12 小时和 6 小时,则四地的夜长分别是 6 小时、9 小时、12 小时和 18 小时,根据四地昼夜长短的数值可知,甲的昼长等于丁的夜长,或者说甲的夜长等于丁的昼长。说明两地南北半球不同,但纬度相同。故选
44、: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明确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同纬度南半球的夜长。22如图为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读图回答 2122 题。这一天,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 )A6 时 B15 时 C18 时 D21 时【分析】已知昼长,则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 12昼长/2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丁地的昼长为 6 小时,则其日落时间12+6/215时。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属于基础题,要熟练掌握公式并运用。23 (2 分)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如图是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洋面封冻
45、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 )A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C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析】洋面封冻产生的环境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洋面封冻是发生在水圈的变化,但是洋面封冻不仅会影响到气候,而且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生物。气候与生物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水圈。因此,从洋面封冻效应可以看出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机制。【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A、土壤是培育农作物的重要基质,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供给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主要源泉。土壤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
46、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土壤。母质、气候、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就叫成土因素。故 A 错误。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故 B 错误。C、水、气候、生物等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故 C 正确。D、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 D 错误。依据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解解答即可。2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秦岭南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2425题。同学们在山麓看到的陆地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
47、析】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的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解答】解:结合材料可知在秦岭南坡进行实地考察,秦岭南侧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麓基带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熟记相关知识即可。25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秦岭南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2425题。同学们观察到秦岭南坡的垂直带谱,与某水平方向的水平带谱相似。该方向是( )A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B所在纬度向较低纬度方向C所在经度向沿海方向D所在经度向内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