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2 节 晶体的常识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晶体的知识,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学会识别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示意图;2、知道晶胞的概念,了解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学会通过分析晶胞得出晶体的组成;3、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特征,能以典型的物质为例描述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结构粒子、粒子间作用力的区别。【要点梳理】要点一、晶体与非晶体1、概念:晶体:质点(分子、离子、原子 )在空间有规则地排列成的、具有整齐外型、以多面体出现的固体物质。晶体具有的规则的几何外形源于组成晶体的微粒按一定规律周期性的重复排列。非晶体:非晶态物质内部结
2、构没有周期性特点,而是杂乱无章地排列,如:玻璃、松香、明胶等。非晶体不具有晶体物质的共性,某些非晶态物质具有优良的性质要点诠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分:晶体是由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地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周期性是晶体结构最基本的特征。许多固体的粉末用肉眼是看不见晶体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于显微镜观察,这也证明固体粉末仍是晶体,只不过晶粒太小了。晶体的熔点较固定,而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X 射线透过晶体时发生衍射现象。特别注意:一种物质是否晶体,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而非由外观判断。2、分类:3、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自范性
3、 微观结构 晶体 有(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 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体 没有(不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 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说明: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要注意, “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若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晶体自范性的条件之一:生长速率适当;晶体自范性的本质:是晶体中粒子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4、晶体形成的途径:熔融态物质凝固,例: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溶质从溶液中析
4、出。5、晶体的特性: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固定的熔沸点;各向异性(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 );说明: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为各向异性。例如:蓝晶石(Al 2O3SiO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石墨在与层垂直的方向上的导电率是层平行的方向上的导电率 1/104。自发的形成多面体外形;有特定的对称性;使 X 射线产生衍射。要点二、晶胞1、定义:晶体中重复出现的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晶体可看作是数量巨大的晶胞“无隙并置”而成,所谓“ 无隙 ”是指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所谓“ 并置”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说明:划分晶胞要遵循 2 个原则:一是尽可能反应晶体内部结构的对称性,二是
5、尽可能小。2、三种典型的立方晶体结构:说明:晶胞的顶角原子是 8 个晶胞共用的,晶胞棱上的原子是 4 个晶胞共用的,晶胞面上的原子是 2 个晶胞共用的。3、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位于晶胞顶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 1/8;位于晶胞棱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 1/4;位于晶胞面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 1/2;位于晶胞中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 1。要点三、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 算:在一个晶胞结构中出现的多个原子,这些原子并不是只为这个晶胞所独立占有,而是为多个晶胞所共有,那么,在一个晶胞结构中出现的每个原子,这个晶体能分摊到多少比例,这就是分摊法。分摊法的根本目的是算出一
6、个晶胞单独占有的各类原子的个数。分摊法的根本原则是:晶胞任意位置上的一个原子如果是被 x 个晶胞所共有,那么,每个晶胞对这个原子分得的份额就是 1/x。在立体晶胞中,原子可以位于它的顶点,也可以位于它的棱上,还可以在它的面上( 不含棱) ,当然,它的体内也可以有原子。每个顶点被 8 个晶胞共有,所以晶胞对自己顶点上的每个原子只占 1/8 份额;每条棱被 4 个晶胞共有,所以晶胞对自己棱上的每个原子只占 1/4 份额;每个面被 2 个晶胞共有,所以晶胞对自己面上(不含棱) 的每个原子只占 1/2 份额;晶胞体内的原子不与其他晶胞分享,完全属于该晶胞。每个晶胞涉及 A 原子数目 m 个,每个 A
7、原子为 n 个晶胞共有,则每个晶胞占有 A 原子:m1/n。计算方法位置 顶点 棱边 面心 体心 贡献 1/8 1/4 1/2 1 要点四、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1)看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分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对于原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原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共价键。(2)看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或硬度等 )一般情况下,不同类晶体熔点高低顺序是: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得多。(3)依据物质的分类判断金属氧化物(如 K2O、Na 2O2 等)、强碱( 如 NaOH、KOH 等) 和绝大多数的盐类是离子晶
8、体。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石墨、晶体硅、晶体硼外) 、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除 SiO2 外)、酸、绝大多数有机物(除有机盐外)是分子晶体。常见的原子晶体单质有金刚石、石墨、晶体硅、晶体硼等;常见的原子晶体化合物有碳化硅、二氧化硅等。金属单质(除汞外) 与合金都是金属晶体。要点五、晶体熔、沸点比较规律:(1)不同晶体类型的物质:原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一晶体类型的物质,需比较晶体内部粒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原子晶体:要比较共价键的强弱,一般地说,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分子晶体: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
9、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如熔沸点:O 2N2、HIHBrHCl。组成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 如熔沸点:CON 2。由上述可知,同类晶体熔沸点比较思路为:原子晶体共价键键能键长原子半径、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相对分子质量。要点六、分子晶体1、定义:含分子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也就是说,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的晶体叫做分子晶体。例:干冰晶体中只含有 CO2 分子,碘晶体中只含有 I2 分子。2、构成微粒:分子。3、微粒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但是有些氢化
10、物的熔点和沸点的递变不完全符合此规律。例如: H2O 的沸点就出现反常。因为 H2O 分子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当然也存在范德华力 )。氢键形成的过程:氢键形成的条件: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N、 O、F)与 H 原子;氢键的定义: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与 H 原子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氢键可看作是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如 H2O、HF 、NH 3 的沸点出现反常现象。4、较典型的分子晶体:所有非金属氢化物,如水、硫化氢、氨、氯化氢、甲烷等;部分非金属单质,如卤素 X2、氧(O 2)、硫(S 8)、氮(N 2)、白磷(P 4)、碳
11、60(C60)等;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如 CO2、P 4O6、P 4O10、SO 2 等;几乎所有的酸;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晶体。5、分子晶体的物理特性:熔沸点较低、易升华、硬度小。一般都是绝缘体,固态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6、分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对于大多数分子晶体结构,如果分子间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以一个分子为中心,其周围通常可以有几个紧邻的分子。如 O2、C 60,把这一特征叫做分子紧密堆积。实例:干冰的晶体结构晶胞模型。干冰晶体中 CO2 分子之间只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不存在氢键,因此干冰中CO2 分子紧密堆积。每个 CO2 分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 CO2 分子数目有 12个。一个 CO2 分子处
12、于三个相互垂直的面的中心,在每个面上,处于四个对角线上各有一个 CO2 分子,所以每个 CO2 分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 CO2 分子数目是 12 个。分子间除范德华力外还有其他作用力(如氢键) ,如果分子间存在着氢键,分子就不会采取紧密堆积的方式。实例:冰的晶体结构。在冰的晶体中,每个水分子周围只有 4 个紧邻的水分子,形成正四面体。氢键不是化学键,比共价键弱得多却跟共价键一样具有方向性,而氢键的存在迫使四面体中心的每个水分子与四面体顶角方向的 4 个相邻水分子的相互吸引,这一排列使冰晶体中空间利用率不高,皆有相当大的空隙,使得冰的密度减小。说明:分子的密度取决于晶体的体积,取决于紧密堆积程度
13、,分子晶体的紧密堆积由两个因素决定:范德华力和分子间氢键。要点七、原子晶体1、定义: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2、构成微粒:原子。3、微粒间的作用力:共价键。4、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难溶于一般的溶剂;不导电。5、常见的原子晶体:某些非金属单质,如硼(B)、硅(Si)、锗(Ge)等;某些非金属化合物,如碳化硅(SiC)、氮化硼(BN)等;某些氧化物,如氧化铝(Al 2O3)等。小结:原子晶体可以为单质,也可是化合物;原子晶体中微粒间的作用力为较强的共价键;由于原子晶体中,原子间用较强的共价键相结合,因而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并难溶于溶剂;原子晶
14、体中,原子按一定规律在空间排列(见课本金刚石晶体结构示意图) ;原子晶体熔点的比较,其实质为键能的比较,可视为成键的两原子核间距离的比较,即键长的比较;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原子晶体的化学式不代表其分子式。6、典型的原子晶体金刚石金刚石中每个 C 原子以 sp3 杂化,每个碳原子被相邻的 4 个碳原子包围,以 键跟 4 个碳原子相连,形成四面体。这些四面体向空间发展,构成一个坚实的、彼此联结的空间网状晶体。每个 C-C 键长相等,键角均为 10928。晶体中最小环由 6 个 C 组成且不共平面,每个 C 原子周围形成 4 个共价键,每 2 个共价键即可形成 1 个六元环,则可形成 6 个六
15、元环,每个共价键被 2 个六元环共用,所以一个 C 原子可连接 12 个六元环。1 个环中平均含有61/12=1/2 个 C 原子,含 C-C 键数为 61/6=1。注意:石墨虽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形成的单质,但石墨是一种混合型晶体。层内存在共价键,层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兼具有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特征。层内,每个碳原子与其他 3 个碳原子形成 C-C 键,构成正六边形,键角为 120,形成平面网状结构,因此,石墨的熔点很高;但在层与层之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容易滑动,因此石墨的硬度很小。要点诠释:各类晶体主要特征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构成晶体微粒 分子 原子 形成晶体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 共
16、价键 熔沸点 较低 很高 硬度 较小 较大 导电性 固态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 不导电 物理性质溶解性 相似相溶 难溶于常见溶剂 典型实例 P4、干冰、硫 金刚石、二氧化硅 【典型例题】类型一: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分例题 1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大区别在于物质内部的微粒能否有序地规则排列 B晶体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自发生成规则的几何外形,非晶体从液态冷却时转变为无定形体 C晶体在不同方向上表现不同的物性质,非晶体物理性质一般不随方向的变化而改变。D晶体内部微粒长程有序且重复排列,非晶体内部长程无序、短程无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17、。【答案】D【解析】非晶体内部微粒长程无序,短程有序,D 说法不正确。【总结升华】晶体粒子在微观空间里的排列与结构的有序性,使晶体表现出许多与非晶体不同的性质。如熔点、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举一反三:【变式 1】下列物质有固定熔、沸点的是( )ACuSO 4 溶液 B石蜡 C玻璃 D 白磷【答案】D【解析】BC 是非晶体,A 是混合物。【变式 2】晶体与非晶体的严格判别可采用( )A有否自范性 B有否各向同性 C有否固定熔点 D有否周期性结构【答案】D【解析】晶体与非晶体最本质的区别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在微观空间是否有序排列。类型二: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例题 2 与分子晶体中分子的堆积情况无关的
18、是( )A范德华力无方向性和饱和性B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C分子的具体形状D分子内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思路点拨】分子晶体是否密堆积与分子间作用力是否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有关。【答案】D【解析】分子晶体中的范德华力无方向性和饱和性,所以分子排列时可以遵循紧密堆积原理,但分子形状如果与圆球差别很大,则会影响堆积情况,如果分子晶体中存在氢键,氢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则会直接决定分子的排列,分子内部的共价键不会影响分子的堆积情况。【总结升华】判断晶体类型的方法有很多,可根据物质的分类判断,可根据构成晶体的微粒判断等,另外要记忆常见物质的晶体类型。举一反三:【变式 1】氮化硼很难熔化,加热至 3000方可熔
19、化,下列对氮化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氮化硼是分子晶体 B氮化硼是原子晶体C氮化硼是离子晶体 D化学式为 BN【答案】AC类型三:晶胞与晶体的关系例题 3 如下图表示一些晶体中的某些结构,它们分别是 NaCl、CsCl、干冰、金刚石、石墨结构中的某一种的某一部分:(1)代表金刚石的是_( 填字母,下同 ),其中每个碳原子与_个碳原子最接近且距离相等。金刚石属于_晶体。在金 刚石晶体中, C 原子所连接的最小环为六元环,每个 C 原子连接 个六元环,六元环中最多有 个 C 原子在同一平面。(2)代表石墨的是_,每个 C 原子连接_个六元环,每个正六边形占有的碳原子数平均为_个。(3)代表 N
20、aCl 的是 _,每个 Na+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 Na+有_个。(4)代表 CsCl 的是_,它属于 _晶体,每个 Cs+与_个 Cl-紧邻。(5)代表干冰的是_,它属于_晶体,每个 CO2 分子与_个 CO2 分子紧邻。【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习题,通常采用分摊法。【答案】(1)D 4 原子 12 4(2)E 3 2 (3)A 12 (4)C 离子 8 (5)B 分子 12【解析】根据不同物质晶体的结构特点来辨别图形所代表的物质。NaCl 晶胞是简单的立方单元,每个Na+与 6 个 Cl-紧邻,每个 Cl-又与 6 个 Na+紧邻,但观察 Na+与最近且等距离的 Na+数时要抛开 Cl
21、-,从间结构上看是 12 个 Na+,即 x 轴面上、 y 轴面上、z 轴面上各 4 个。CsCl 晶体由 Cs+、Cl -构成体心立方结构。干冰也是立方体结构,但在立方体每个正方形面的中央都有一个 CO2 分子,称为“面心立方”。所以每个CO2 分子在三维空间里 x、y、z 三个面各紧邻 4 个 CO2,共 12 个 CO2 分子。金刚石的基本单元是正四面体,每个 C 原子紧邻 4 个其他碳原子即每个 C 原子周围形成 4 个共价键,每2 个共价键即可形成 1 个六元环,则可形成 6 个六元环,每个共价键被 2 个六元环共用,所以一个 C 原子可连接 12 个六元环;根据数学知识,3 个 C
22、 原子可形成一个平面,而每个 C 原子都可构成 1 个正四面体,所以六元环中最多有 4 个 C 原子共面。石墨的片层由正六边形结构组成,每个碳原子紧邻 3 个碳原子,即每个六边形占有 1 个碳原子的 1/3,所以大的结构中每个六边形占有的碳原子数是 61/3=2 个。【总结升华】晶体结构、晶胞对质点的占有率类习题,最常见的题型就是已知晶胞的结构而求晶体的化学式。解答这类习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由晶胞构成的晶体,其化学式不一定是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多少个原子,而是表示每个晶胞中平均含有各类原子的个数,即各类原子的最简个数比。举一反三:【变式 1】如下图所示是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
23、) 的排列方式,图中X、Y、 Z。其中对应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_。【答案】BE【解析】A 图中 X、Y 原(离)子的位置、数目完全等同,化学式 XY 正确;B 图中 X、Y 的个数比为1(8 )=1 1,化学式 X2Y 错误;C 图中,X 的数目: ,Y 的数目: ,化学式 X3Y8 134821482正确;D 图中,X 的数目:8 =1,Y 的数目:6 =3,Z 位于体心,数目为 1,化学式 XY3Z 正确。E 图12不是一个平行六面体晶胞,而是一个正三棱柱结构,它分摊到的粒子数目分别为:顶点 ,水平棱上 ,竖4直棱上 ,内部 1,X 都在顶点,6 个 Y 在水平棱上,3 个 Y 在竖直棱上,
24、Z 位于内部,所以 X、Y、Z 三种6粒子数之比为 ,化学式 X6Y9Z 不正确。142246 【变式 2】某物质的晶体中含 A、B、C 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 B 原子未能画出),晶体中 A、B、C 的原子个数之比依次为( )A1:3:1 B2:3:1 C2:2:1 D 1:3:3【答案】A【解析】A 原子是 8 个 1/8,B 原子是 6 个 1/2,C 原子是 1.类型四:晶体熔、沸点的比较规 律例题 4 据报道,科研人员应用电子计算机模拟出类似 C60 的物质 N60,试推测下列有关 N60 的说法正确的是( )AN 60 易溶于水BN 60 是一种原子晶体,
25、有较高熔点和硬度CN 60 的熔点高于 N2DN 60 的稳定性低于 N2【思路点拨】不同晶体类型的熔沸点取决因素不同,熔沸点的高低有一定差异。【答案】CD【解析】本题是综合考查晶体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化学键知识的综合信息题。N60 是一种单质,无极性,不易溶于极性溶剂水中,所以 A 错误。根据 N60 这种写法,即表明 60 个 N 原子形成 N60 分子,它应是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所以 B 错误,C 正确。N 2 以“NN”结合,N 60 只存在“N N”, “NN”比“N N”牢固得多,所以 D 正确。【总结升华】本节所学两种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熔沸点高
26、低差异很大。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绝大多数分子晶体中的分子间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少数分子晶体中还存在氢键。分子间作用力较小,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而原子晶体中微粒间的作用力是较强的共价键,因此熔沸点很高;成键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原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举一反三:【变式 1】碳化硅的一种晶体(SiC)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其中碳原子和硅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下列三种晶体: 金刚石 晶体硅 碳化硅中,它们的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在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是有关 SiC 的结构知识,比较碳原子和硅原子的半径,应得出 SiSi 键的键长比 SiC 键的键长长,SiC 键比CC 键的键长长,所以键能由高到低的顺序应该是:CC 键C Si 键SiSi 键,由此可推出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变式 2】已知 BBr3 的熔点是 46,KBr 的熔点是 734,试估计它们各属于哪一类晶体。【答案】BBr 3 是分子晶体,KBr 是离子晶体。【解析】BBr 3 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属于共价化合物,由于 BBr3 的熔点为46,熔点很低,所以BBr3 在固态时是以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晶体。KBr 是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熔点相对较高,所以 KBr 属于离子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