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李敬摘 要 精心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识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 唤起思维,激 发其内 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角色”,其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语文 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创设问题 情境的原则,重点探 讨了创设问题 情境的几种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对每种 创设方式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 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创设问题情境是否有效 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关键词 语文教
2、学 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主旋律。 “问题情境”指个体察觉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其次才是“情境” 。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 “问题”是核心的, “情境”是辅助的,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一)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在上课前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兴奋点也可能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呢?问题情境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
3、兴趣、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只要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就能使学生注意力离开从事的活动,而全身心转移到课堂上来。(二)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 。精彩的问题情境引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三)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在都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指出很必要,而其中的主体性是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4、,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入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学习,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是主体参与的条件。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一)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有一篇关于三国故事的课文草船借箭 。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很自然地想起了以前学过的课文赤壁之战 ,回忆起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学生们
5、一个个兴趣盎然,兴致高涨,课堂一时掀起了“三国热”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课上积极性,利于教师的下步教学。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 ,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二)层次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课乌塔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采取采访形式展开教学。师:如果让你一个人去外国旅游,你敢去吗?(不敢)
6、大家都不敢,怎么乌塔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我真想问问她。你们读了课文,肯定对乌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次采访,我当一名记者,你们当乌塔,来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比一比,看谁这个乌塔当得最好。记者: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旅游,你不怕遇到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一定会非常担心吧?乌塔:我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记者:你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乌塔:我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还有希腊等一些国家。 记者:你怎么知道这些国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乌塔: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
7、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记者:旅游要花很多钱的,你的钱是向父母要的吗? 乌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挣的。 记者:你怎么挣的呢? 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记者:一个小孩子独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乌塔:我带了闹钟控制自己的起居,还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师总结:啊!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挣钱,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顾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开心,又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师提问:聊到这里,你觉得乌塔身上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讨论)生: 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采访过程中,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
8、题链,环环紧扣,让学生走进文本学习,走出文本体验。(三)延伸性原则延伸性原则指的是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能构建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能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营造出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继续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阅读资料、思考问题,进行课外实验,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自学,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四)共振性原则如果只是教师来提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那么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思维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因此问题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越多、
9、越深入,说明其思维越活跃。教师通过学生所提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的探讨交流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交流,最终达到和谐共振。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进而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三者达到和谐统一,促进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思维活动。(一) 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事物的需
10、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低年级识字课上,老师将生字卡片设计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涂上各种绚
11、丽多彩的颜色,一改过去生字卡片方方正正的老样子,这样小朋友们就激起了识字欲,有了饱满的的情趣,识字教学也就成了十分顺畅自然之事。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变“苦学”为“乐学” 。(二) 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悬念类问题要求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在各种不同层次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探求所设问题的途径,从而得到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在悬念性问题中,常常含有学生尚未学过的某些方面的知识,面对新信息问题也可能是没有答案的。只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做出某些猜测和假设,或获得与之对应的处理方法,这将能够有效的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
12、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教师不但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更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应满足如下要求:要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即“跳一跳够得到” ;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兴味盎然,富有激情;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 21 课一件珍贵的衬衫时当文中的小主人公鲁本用自己买衬衫的钱,为贫困的康威先生买了一双新鞋时,教师可以质疑:鲁本用自己的钱买
13、衬衫的愿望落空了,那么这件衬衫他到底能够得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在这里迷茫徘徊,他们既希望小鲁本的愿望能够实现,又希望康威先生穿上暖和的鞋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半部分的课文学生也会学得更加精彩。学贵质疑,心理学家把发现问题看成是“思维的路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疑源,设置悬念,形成知识网络和能力梯度。让学生在释疑之后,突然觉得柳暗花明,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就这样水到渠成。(三)创设拓展性问题情境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即将学完一篇课文,而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一位教
14、师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时,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师:杨万里仅仅是在赞美荷花的美丽吗?生 1:应该还在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吧。师:知道“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哪里吗?师朗诵。屏幕呈现爱莲说片断,供学生赏析。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赞美了荷花的外在美,而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荷花的内在品质。自由朗读爱莲说 ,谈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荷花的高洁品性。生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师:其实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原题目后面还有四个字,谁知道?(送林子方)杨万里写诗送他,意图何在?生 3:赞美林子方品行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师:正因为荷花的清新脱俗,所以历代爱荷者甚多赞美诗词也很多。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几首,一起
15、来读读吧(出示小池 、 甘草子 、 苏幕遮 ) 。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安排的对爱莲说 小池 甘草子 苏幕遮的阅读,拓展了教学空间,让学生活学活用,活用促学,学以致用。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架设了阅读的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是一位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蔬菜”的认识过程,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室的中间学生每六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蔬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南瓜、黄瓜,还有豆角。师:大家看,在“菜园里”
16、 ,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生:想!师:那好,一会儿你们到教室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的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到座位。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拿起旁边的小卡片读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什么名字。老师在教室里走着,观察每一位同学,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直接将情境生活化,并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
17、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步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此时课文所要学习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当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第二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由看、闻、摸之后,自然明白了许多。对于蔬菜的各种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独自探究的“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四、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当前教育的形式下,问题情境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在具体实施时, “问题情境”创设为什么
18、要讲究有效性,却往往是教育者所忽视的问题。要使创设的情境真正成为促成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 有效有三层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设入的比值;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上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为基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学生知识能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落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解决情境中问题所需的知识经验与学生的已有
19、认知水平要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情境和思维。如果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过于简单,则问题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若问题过于复杂,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当时认知水平,则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他们产生探究情境中问题情境的心向。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或帮助或与同伴的合作互助又能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二)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把握问题与情境的相关性和逻辑性关系如果是直接以设问的形式建立数学情境与问题间的联系,在出示问题时要把握好时机,有时还需要一些必要的停顿、语气语调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学生有消化理解
20、的余地,也可能需要做出提示,使学生的思考有重点、有针对性,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三) 、问题情境中,设置的问题不宜太简单,最好有一定的悬念与学生的常规想法有冲突。一节课中虽然可以采用不同种类的问题情境设置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不宜设置太多的问题,要少而精,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思维。(四) 、问题情境中问题的立足点应始终是全体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对有一定深度、难度的问题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反应与解答,教师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五)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情境内容的设计要有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
21、集中精力,积极求知。如果情境创设不理想,学生没有沉浸其中进行学习的愿望,则学习必然会遭到失败。(六) 、创设问题情境应避免刻意去语文化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既有适当的难度,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相关的课堂问题,切不能在情境中“东拉西扯”去刻意语文化,应引导学生学会捕捉信息,凸现语文的本质。创设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尤为重要,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
22、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可以避免语文的枯燥性和单调性,使学生感觉语文是有趣的。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创设拓展性问题情境,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紧密相关,并非远离生活,就会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降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使学生容易理解。总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
23、作用发挥的更好,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1 任定保。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谈。 江苏教充,2007,11 期2 王鲍军.立足文本实现有效拓展。 小学语文教学,2007,总第 304 期,153 吴海飞.在探索中认识生活。小学语文教学,2007,总第 304 期,584 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郭允远.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6,24:175-1766 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237 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8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