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5 页 观潮 教案二、自学生疑: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资料内容如下:(1)读准字音:(2)辨明词义: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则玉城雪岭(城墙)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
2、补充订正,熟悉文意。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译文略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三、学习释疑: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1、理清文章思路学生齐读课文,思考: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
3、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第 2 页 共 5 页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
4、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探究学习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
5、“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
6、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四、点难拨疑: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
7、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第 3 页 共 5 页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 5 号、6 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一、导入: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
8、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二、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以及形成原因。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
9、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投影显示标题、作者。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
10、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 35 米以上,潮差可达 10 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五、整体感知。1、概括每段的段意。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2、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1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第 4 页 共 5 页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
12、来。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5齐读第三段。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7教师朗读第四段。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
13、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六、总结全文。1、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A、潮来之状。 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B、演兵之威。“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
14、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C、弄潮之技。“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A、渲染:“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渲染钱塘江大潮的第 5 页 共 5 页 “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B、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C、对比: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