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教学内容教科书 200 页204 页。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理解课文中生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各种修辞手法与结构安排。2学习写景记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提供关于观潮、弄潮的民俗材料和钱塘潮的介绍资料。2讨论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钱塘潮的壮丽景色中感受自然的壮美。2体会吴中弄潮儿敢向潮头立的精神,从民俗风情感知传统文化中美的一面。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生字和常用词汇。2本文在结构安排、语言组织、描写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难点1没有看过钱塘潮的同学会对海潮缺乏直观印象。2对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学生可能不太了解。疑点1
2、为什么浙江之潮在阴历的十六至十八日为盛。2文中指写水军的演习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有关钱塘潮的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南宋地理图。2学习南宋时期的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第 1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1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播 放 有 关 钱 塘 潮 的 影 片 , 传 看 相 关 材 料 。要 求 学 生 讲 述 自 己 所 了 解 的 钱 塘 潮 。 2 导 入 课 文 的 学 习 , 要 求 解 决 : 时 代 背 景 和当 时 的 风 俗 。 指 导 学 生 朗 读 课 文 , 看 注 释 ,学 生 字 并 把 握 文 章
3、的 大 意 。 3 ( 1) 准 确 认 读 下 列 字 词 , 注 意 生 字 的 读 音和 意 义 。 ( 师 板 书 ) ( 2) 和 学 生 一 起 细 读 课 文 , 并 翻 译 其 中 的 重点 句 子 。 ( 3) 文 章 的 整 体 思 路 , 结 构 安 排 。 ( 师 板 书 ) 4 总 结 全 文 的 描 写 内 容 和 所 用 到 的 修 辞 方法 。 1 看 电 视 , 参 于 对 钱 塘 潮 的 讨 论 。先 用 自 己 的 语 言 对 潮 的 壮 观 作 简略 的 描 述 。 2 了 解 背 景 知 识 , 看 课 文 注 释 ,并 朗 读 全 文 。 3 学 习
4、 生 字 , 疏 通 文 章 大 意 , 明白 文 章 的 结 构 安 排 。 4 整 体 感 知 文 章 的 思 想 内 容 及 艺术 特 点 。 板书设计1字词既望 沃日 京尹 朦艟 乘骑 倏尔 履善泅 鲸波 罗绮 溢目 倍穹 僦凭 舸2行文思路 观 潮 第 一 段 : 海 潮 的 雄 伟 壮 观 。第 二 段 : 水 军 演 习 的 精 彩 场 面 。第 三 段 : 吴 中 健 儿 弄 潮 的 英 姿 。第 四 段 : 观 潮 人 群 的 盛 况 。 风 俗 画第 2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 2 课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 师 : 上 一 节 课 我 们 学 习 了
5、观 潮 一 文 的 主要 内 容 , 对 文 章 的 有 了 一 个 初 步 的 印 象 ,这 节 课 我 们 主 要 来 学 习 一 下 本 文 所 用 的 一些 修 辞 方 法 、 艺 术 技 巧 以 及 有 关 民 俗 风 情 。 2 以 提 问 的 方 式 检 查 学 生 对 上 节 课 的 掌 握情 况 。 3 让 学 生 快 速 读 一 遍 课 文 , 读 的 过 程 中 注意 修 辞 方 面 的 内 容 。 4 逐 段 分 析 讲 解 修 辞 的 地 运 用 ( 师 板 书 ) ,以 及 对 文 章 内 容 表 达 的 作 用 。 同 时 穿 插 讲述 一 些 风 俗 知 识 。
6、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可 以 与 学生 一 起 翻 译 课 文 中 的 某 一 段 或 几 段 。 5 指 导 完 成 课 后 习 题 及 练 习 设 计 中 所 给 题目 。 1 翻 看 上 节 课 的 笔 记 , 并 回 忆 大 致内 容 。 2 积 极 回 答 问 题 。 3 阅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中 运 用 了 修 辞手 法 的 语 句 。 4 积 极 配 合 老 师 的 讲 解 , 一 起 参 于讨 论 修 辞 的 效 果 , 并 做 翻 译 练 习 。 5 做 练 习 。 板书设计比 喻 仅 如 银 线玉 城 雪 岭大 声 如 雷 霆声 如 崩 山 夸 张 际 天 而
7、 来夸 张 吞 天 沃 日鲸 波 万 仞衬 托 旗 尾 略 不 沾 湿 ( 正 衬 ) 水 性 娴 熟观 潮 人 众 ( 反 衬 ) 潮 之 美 白 描 水 军 演 习弄 潮 场 面 练习设计1下面对于课文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这句话的大意是:“当潮水从入海口涌起时,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样连天涌来” 。B这段文字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了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C “既望”是阴历每个月的十四日。D仅,几乎。际天,连接着天。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辅导练习提示:这道题可
8、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教法探讨1除了生字外,要注意常用词的教学,如江干、倏尔、方等。2可由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导入课文,建立学生的直观印象。3对于南宋的情况要稍作介绍,如首都是在临安,迎潮前有水军演习等风俗等。4本文的修辞手法仍是教学不可忽视的知识点。参考资料1 “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这篇文章就是描写南宋钱塘潮的壮观和观潮的盛大场面。本文用精炼传神的笔墨分别刻画了海潮的恢宏气势、南宋水军的演习、吴中健儿弄潮的场面和观潮的人群。2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炼。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气象宏大,场面众多,但这篇短文写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可见作者结构的精巧,写作手法、语言的精炼传神。作者以
9、海潮为主线,写景记事相结合,正写反衬互为表里,用语简洁准确。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文中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引用、白描等也为文章增色不少。(1)海潮初至海门, “仅如银线” ,以“银线”为喻,显示了作者远眺所见之景(长境头) ,同时也写出了潮来之前的情境。 “玉城雪岭”彰显海潮颜色之白声势之大,也紧扣银字;“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两句笔力雄浑,略有夸张,形象真切,恢宏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矣!(2)作者所选的第二个场景是水军演习,所写之物有船、人,而这些都是在水中进行的。 “声如崩山”喻“水爆”威力之大,之后到“随波而逝” ,作者突然顿笔。而这一段的叙述也为吴中健儿的出场做了铺垫,是一种暗托的手法。(3)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弄潮儿的娴熟水性的。先是用一系列的动词作正面的刻画,这些已经将弄潮儿的英姿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可作者还嫌不够。他巧妙地选择了一个道具“彩旗” , “旗尾略不沾湿”实在是举重若轻之笔,有四两拨千金之妙。(4)最后一段明写观潮场面之盛大,暗写江潮之美(若非海潮壮观,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看呢?) 。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