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背诵课文。、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组织模拟旅游活动,激发同学的想象力,感受旅游的乐趣。、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教学难点】、 “醉翁之意”
2、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太守之乐”乐什么?【教学方法】、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 “而” ,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体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关于作者: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
3、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朋党论 醉翁亭记 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
4、,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六一词存世。、关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 ,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 ,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关于“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
5、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教师范读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四人一组,按照“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
6、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积累词语。资料内容如下:生词: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杂然:错杂的样子。伛偻提携:驼背。山肴野蔌:蔬菜。一词多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临溪而渔(到)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语段翻译:第二段参考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
7、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被用到多种场合,你能举出几例吗?示例: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你能再写几例吗?、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教师在学生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作朗读提示:第一段
8、, “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个“也”表判断;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 “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第二段,这一段中“而”较多。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应轻读。第三段,四个“也”均表解释语气,六个“而”有的表修饰,如“杂然而前者” ;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冽” 。这些句子均应轻读。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陈述语气,四、五句“也”表解释。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9、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除第三个“而”表顺接需轻读外,其余三个均应重读。教师播放录音磁带,学生复听一次,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的不同。探究文理,梳理文脉,旨在读得流畅,背得顺利。提问:请大家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学生自由发言:生: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生: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生: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生: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生: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于内心深知的乐趣生: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生: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概
10、括很精当,很有特色,第二位同学用“亭”字一线串珠,第三位、第四位同学用“乐”字,第五位同学用“醉” ,第六位同学用“醉翁” “乐” ,一线贯穿,巧妙组接。提问:请大家研究每个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整理出来。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段:明确:山、水、亭、名、太守学生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明确: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学生根据以上线索背诵课文。难点探究:提问: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意?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作者自号“醉翁” , “醉” ,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 ,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在写“太守宴”之前,写“滁
11、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四、品读课文,鉴赏美点教师提示: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秀丽多姿,饶有诗情画意。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章的优美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拟从意境和语言两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探究课文优美的意境:生: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
12、翠欲滴,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生: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木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早晨的宁静、清新,傍晚的昏暗,色调不同,气氛有别。、品味本文出色的语言:学生自选佳句揣摩:生:本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两个成语一直延用至今,这是语言高度概括的典型例子。生:本文语言凝练精粹,如写四季景物,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精确熨帖。如
13、“有亭翼然”形象地写出亭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五、实践与体验,模拟旅游激兴趣教师提示:醉翁亭令我们神往,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起梦游醉翁亭。指名一学生当导游,护送“旅客”到滁州醉翁亭风景区。指名一女生当导游小姐,护送旅客乘坐“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到醉翁亭。指名三位同学任醉翁亭风景区的导游,要求他们按照课文内容依次作景点介绍,如“醉翁亭一目楼” “醉翁亭晨昏苑” “醉翁亭四时轩” “醉翁亭民俗阁”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发挥,如“醉翁亭民俗阁”可组织“山歌对唱” “滁人游情境模拟” “众宾欢情境模拟” “太守宴特色介绍”等。六、课堂小结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在熟练的背诵声中与先生道别吧七、布置作业、请自选角度,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说说它们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