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4 页 9 老 王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情怀。教学难点对本文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内涵的理解。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诵读揣摩、补充资料教学准备PPT 一份。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人力车夫两个轮子,承载着全家的嘱托,车夫的背,压得微驼。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颠簸之后,熟记了城里的每一个坎坷。夏天的汗滴,已凝结成严冬的寒霜,染得两鬓,一片斑白。轮子始终在缓慢的旋转,终点又成了起点,怎么也量不尽眼前的路。但车夫喜欢这样,有路就意味着有了生活的希望!一段凄惨壮美的故事,一首感人肺腑的歌,尽在 老王 二、从画像中看老王。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老王”一个什么样
2、的人?三、杨绛小传杨绛(杨季康的笔名) ,作家、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研究专家。她祖籍江苏无锡,1911 年 7 月 17 日生于北京。1931 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考入清第 2 页 共 4 页 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 、 将饮茶 、 我们仨 、长篇小说洗澡等,翻译的作品有堂吉诃德等。四、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5.不会读的字查字
3、典。五、字词读音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 取缔( ) 骷髅( )滞笨( ) 愧怍( ) 惶恐( ) 阴翳( 六、写作背景文章作于 1984 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七、读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的写作对象是谁?写了他哪两个方面的事?分别用一个字概括。2.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八、说画说老王:观察插图,速读课文 1-4 段,作者给了我们介
4、绍了老王的哪些“苦” 的情况?(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九、思考: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 先生看病,不要 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给三 轮车装护栏,为客着想D、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十、小结。第 2 课时一、研讨讨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1本文写了“我”和“我” 的家人对老王做了些什么事?(1)常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2)“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鱼肝油(3)老王再客气也付他应得的报酬 (4)“我”关切地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5)
5、他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2作者对老王态度如何?作者对老王态度如何?3作者形象:第 3 页 共 4 页 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关爱和尊重不幸者4作者富有爱心、同情心,可是,当老王最后一次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竟然是这样描写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睛上都结 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是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骨。这样的形象,实在太可怕了!是不是显得作者太无情了?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王描写得这样可怕呢?说明作者此时对老王只有同情,并没有感 动和尊敬,他并不知道老王快死了,所以老王送给她的鸡蛋和香油她要给钱,
6、其 实快死的老王并不需要 这些钱,老王是来感恩的!作者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她只是带着同情!二、悟:思 考 问 题, 收获一点启示。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可是在他生前,作者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充分感动,只有同情。后来作者渐渐明白过来时,感到十分“愧怍” , “愧怍”什么呢?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怎样理解这句话?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 对不幸的、 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高贵的品性,甚至连感觉都没有,就那一点感动都是在他死后才有的。但这时说什么都来不及了,所以感到“ 愧怍” 。课文启示: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那我们该要有什么
7、样的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三、关注现实社会中的老王幻灯图片出示。四、课堂小结:用善良的心体察他人,用感恩的心对待世界!请记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五、作业1抄写生词。2完成金牌练习册 。板书 9 老 王杨绛苦 善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节,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兴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