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3 页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学习过程】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1、写出下列加点实
2、词的含义: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曰:“何陋之有?”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2、想想本文托的是什么物,言的又是什么志?四、合作探究:1、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2、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第 2 页 共 3 页 3、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4、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3、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参考材料: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
4、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4、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5、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 ;
5、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6、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7、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8、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 9、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0、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第 3 页 共 3 页 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惟吾德馨” 。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