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新人教版八下)8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词语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 品评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2、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 :1、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2、品评重点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2、讨论探究法,侧重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3、教师
2、点拨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4、拓展延伸法, (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2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教学手段:粉笔、黑板、课件、小媒体教学课时:1 课时 课前预习:(一)字词掌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酷(k)似 掺(chn) 脊(j)背 枉(wng)读2解释下列词语。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温厚:温和宽厚。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一、巧妙导入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
3、说) 华南虎 , (投影简介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代表作品华南虎 、 悼念一颗枫树 、 半棵树 。 )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 (生齐说) 。牛汉先生在课文第 1 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生齐读) (投影)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走进课文。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感知故事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阅读活动。(投影)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
4、和事。(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投影)“父亲”:问书考书灯 下补书携子读书。“我”: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背书师: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父亲和“我”身上。这样的概括既简洁又紧扣一条主线,即文题“我的第一本书” 。三、品味情感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出了父子亲情,同学友情,还有“我”读书时的乐趣。那么,在这些情感中,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情感是什么呢?请看:(投影)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师:“酷似”是什么意思?(酷”有“很、极”的意思。如天气“酷寒” 。 )师:谁 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 ,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宽容、善良,留着刺猬头
5、的儿子淘气、调皮、聪明、可爱。 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师:卜劳恩的父与子描绘的就是父亲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生活点滴,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师:那么,文章中哪些故事也体现了父子情深?师: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一起品读第 3、4、5、8 节,进行第二个阅读活动。(投影)活动二 阅读文章第 3、4、5、8 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学生品 读圈画,师适时巡视。 )师:那么,读第 3、4 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对“我”学习 的无比关心,对 “我”的疼爱。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
6、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 学生齐读第 8 节,品读句子。 )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 ,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补书条件之艰苦。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 ,让人感动。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师:第 4 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 8节则
7、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运用反复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一种崇敬 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 8 节。(生动情地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四、深入研读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 “看了很难笑
8、起来” 。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投影)活动三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2、文章第 7 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难笑起来。3、阅读第 13 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 ,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 的结局让人心酸。4、第 10 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
9、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5、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6、第 12 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教师小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五、探求主旨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 。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
10、句话是什么呢?生(齐说):人不能忘本!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 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题目“我的 第一本书 ”?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 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人不能忘本”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苦难经历、自己做人的根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
11、质。要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不要因为条件境遇的变化而失 去自己的立人之基,做人之本。对于这 一问题,诗人牛汉有他独特的感悟:(生齐读) (投影)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牛汉论苦难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大声地朗读最后一节。六、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 上发言,教师归结) (1)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他却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
12、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他的事例更深刻地点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2)患难之中彰显友情的珍贵。 (或者说“患难见真情” )(3)在大的时代洪流中,人的力量有时似乎显得非常渺小,总有很多的无助与无奈及人生的遗憾。(4)应该学会珍惜我们现在的大好时光和学习的机会,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正如一位哲人所说, “生活是所大学” ,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八、作 业布置:1、抄写本文的重点字词。2、写一则短文,回顾自己的第一本书,题目:我的第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