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4 草 课时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 (7).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26414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草 课时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 (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4 草 课时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 (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4 草 课时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 (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4 草 课时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 (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4 草 课时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 (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诸暨市草塔中学 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二 历史 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5小题,每题 2分,共 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2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

2、聚云合。 ”他评价的是A世卿世禄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3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 ,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表明“陈”源于 A出生居住地 B古代的官职 C周朝分封制 D父祖辈的字4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52010 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 世纪 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 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

3、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

4、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7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宰相制度早在明朝已废除,所以剧名会误导群众2C刘墉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是哗众取宠而已8“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空闲之时,他喜欢逛逛地摊。有一天,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造型古朴的铜老虎,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

5、,左才(在)阳陵” 。 (注:阳陵是秦一地方郡名)其中,执左的职位应该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郡尉9英国星期六评论在 1897年发表文章,说“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末,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这段话的背景不包括A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在欧洲泛滥 B欧洲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C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D英德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101919 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 而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 ”劳合乔治讲这

6、段话的意图是A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 B否定美国有关民族自决的提议C联合美国提防德国的再度崛起 D联合美国防止法国过分削弱德国11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有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 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民族自决 B委任统治 C大国一致 D集体安全12对下列两幅图片中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德国人反对凡尔赛和约体现了凡尔赛和约的分赃性质 图中两国结果均未在和约中签字 都因割地赔款的条款而引发 反映了巴黎和会大国霸权的色彩A B C D131921 年美、英、日、法缔结

7、了四国条约 ,规定“各缔约国互相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域的权利。 ”该条约及其规定使 日本的大国地位得到了西方大国的认可 日 本 在 亚 太 地 区 扩 张 受 到 一 定 程 度 的 遏 制 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3到列强承认 日 本 海 军 在 西 太 平 洋 水 域 取 得 了 战 略 优 势A B C D14第三页右上图为中途岛海战效果图,直接导致日军决定痛击美国舰队的事件是A美国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战 B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C美国对东京等地进行轰炸 D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151943 年反法西斯战争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主要 表现有 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墨索

8、里尼政府垮台 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A B C D16雅尔塔会议后, 真理报出版了一期会议专刊。它认为,会议上达成的各项决议表明“三大国的联盟不仅掌握了历史的昨天,还将拥有伟大的未来。 ”该会议的重要内容中能反映出这一点的是A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B建立战后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C决定实施“火炬计划” D安排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17.读图,其中不属于同一个主题的是把子弹做成口红 把手雷做成花瓶 把枪管做成麻花 美国“911”事件A. B. C. D. 18. 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19. 2009年,人民

9、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 B. 波茨坦公告 C.开罗宣言 D.凡尔赛和约20.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B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21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 ,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是指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B奥地利和捷克 C奥地利和波兰 D波兰和捷克22. 有人说:“把纳

10、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此语依据的事实是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23有人说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 。 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有 A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B联合国大会上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4表决权C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D联合国秘书处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2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是: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发动“二二六”兵变 C、广田弘毅上台 D、制定侵略扩张的国策25.日

11、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是 A.东亚各国人民共同繁荣幸福 B.帮助东亚各国抵制外来侵略 C.建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D.建立东亚地区反西方殖民侵略的同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四小题。第 26题 14分;第 27题 11分;第 28题 16分第 29题 9分,共 50分。 )26、2010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5周年。阅读下列材料:(14 分)材料一:2010 年 5月日上午,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时表示“70 多年前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和平带来空前灾难。苏联军民浴血奋战,从保卫家园到攻克柏林,2700 万苏联

12、军民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篇章。英雄的苏联军民不仅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新华网材料二:日本在 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结合材料一,苏联是打败法西斯的主力之一,请列举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方面的主要贡献。 (8分)(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

13、?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6 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 分)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

14、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 年 8月 14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6 分)28、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6 分)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北的要求。英国则把海利歌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对法政策与在亚洲的对俄政策)给与帮助。摘自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1877 年 7月)5材料二: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如果英国人谈新

15、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摘自德国外长皮洛夫的演说(1899 年 12月)材料三:两个大国都希望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英国与德国)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难道现在不应该为每年 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摘自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1899 年 12月)(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德国对英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 分) (2)比较材料一、三,说明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 分)(3)根据材料二,皮洛夫的演说反映了什么外交目标?说明德国提出上述目标的原因。(6 分)

16、(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帝国主义强国间关系的特点。(4 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 分)(本题目的问题在答题卷上。请在答题卷上直接答即可。)草塔中学 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座位号 高二 历史 答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5小题,每题 2分,共 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四小题。第 26题 14分;第 27题 11分;第 28题 16分第 29题 9分,共 50分。 )26、627、28、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 分)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17、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7请回答(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请按示例完成空格。(3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6 分)诸暨市草塔中学 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卷答案一、选择题15 BDCCB 610 DBDCD 1115 DDACD 1620 DBDDC 2125 BACC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四小题。第 26题 14分;第 27题 11分;第 28题 16分第 29题 9分,共 50分。 )26 (14 分)(1)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斯大林格勒战

18、役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根本转折,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库尔斯克会战使德国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起苏军对德军的连续十次大规模进攻,基本收复了全部国土,并进入东南欧地区追击德军。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8分,答对4项即得满分。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分,任意三点3分) 不全面。 (1分) 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具体列举史实说明的同样赋分) (2分) 28、答案(1)从与英国协调关系共同对付法、俄,转变为与英、法、俄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19、(3 分)(2)从与德国协调关系共同对付法、俄,转变为极力遏制德国势力的扩张。(3 分)军机处8上述两小题,如果仅仅说,转变为发生矛盾,最多只各给 2分一题(3)目标:企图夺取更多的 殖民地 与势力范围,夺取海上霸权与世界殖民 霸权 。(2 分)原因: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英、法;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原有殖民地较少,随着势力的强大,它要求重新瓜分世界。(4 分)(4)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其根源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帝国主义强国对外政策的基点是维护本国利益,对外侵略扩张,它们之间没有永久不变的结盟关系;随着世界走向整体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在世界范围展开。(4 分)(答出两点即给四分)29、答案:(9 分)(1)内朝或中朝及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制及内阁。(3 分)(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分散权力,以形成相互牵制。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