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采风报告课程名称 毕业采风指导老师 院系专业 姓名 学号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白族、纳西族、康巴藏族服饰初探摘要: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有 51 个民族,而这篇报告主要写云南少数民族中白族、纳西族以及康巴藏族三个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以及通过造型、色彩和图案描写的服饰艺术,最后浅谈了白族最具特色的扎染艺术。关键词:云南 白族 纳西族 康巴藏族 风俗文化 服饰 扎染艺术引言:这一次的云南采风课程,让我收获良多。我们第一站到大理喜州、大理博物馆、大理古城以及剑川沙溪考察,了解大理白族的民族文化,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品白族的三道茶;到洱海欣赏了白族人民最热爱的自然风光;在周城考察民间扎染艺术。
2、第二站香格里拉,去了藏民家访,感受了藏族同胞的豪情;到松赞林寺和独克宗古镇考察,了解藏族的佛教文化。最后一站到丽江古城和束河古镇,了解了东巴文化。一路上我们感受到了白族、康巴藏族以及纳西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底蕴。而此行我的主要考察目的是了解祖国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并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收集资料,认识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更深入地学习中国民族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使其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结合现代技术更好继承、发展中国文化,创作出更具中国传统风格与特色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本篇报告便是我通过这次采风课程以及查阅资料,对云南白族
3、、纳西族以及康巴藏族风俗文化和服饰文化的浅析。王潮歌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白族风俗文化白族共有 160 多万人,其中云南有 134 万人,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 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 、 “白族调” 、 “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 ,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 “四合五井”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白族
4、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 、 “石宝山歌会” 、 “耍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等。在剑川县,白族姑娘嫁妆里少不了一张雪白的白羊皮。千百年来,剑川白族妇女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不只是家务劳动,四季农活也无所不干,既能御寒又可作劳动保护的羊皮是必不可少。特别是剑川妇女女习惯于背背子,且均用羊皮作垫背,父母在姑娘出嫁时送给她一张洁白的羊皮作嫁妆,不仅是送给女儿一件生活用品,也是希望她能把勤劳朴素的美德带到丈夫家去。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 , “鸳鸯戏水”等字样。当姑娘和小伙订下终身后,白族姑娘便把精心绣成的绣花荷包作为爱情
5、的信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接受荷包的小伙子要一辈子把它挂在身上,以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白族服饰造型大理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白族男性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脚穿黑布剪口鞋;而白族女性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红、蓝、黑等色领褂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男女服饰在色调上都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妇女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 、 “五须” 。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未婚姑娘头戴色彩鲜艳
6、的绣花头巾或花手帕,形如满月,发辫盘于头帕外,缠以大红绒线,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 以白族女性头饰为例,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的缨穗,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理解与热爱。 从服装样式上来说,白族服饰的产生除了代表本民族特色以及美观以外,更多的是方便劳作
7、。由于大理白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洱海这个特殊的高原湖泊自然地理环境中,宽大的裤腿便于在过水、下田时折叠;男女两种式样的包头除了收拢头发之外,更可以避免高原强烈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伤害;而羊皮、麂皮制成的黑领褂在扛东西时既耐脏又耐磨。这对“尚农耕”的白族人民来说极其重要。 白族服饰色彩白族妇女服饰主要以白色、浅色为主,白族男女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白族妇女服饰一般以白色、粉红、嫩黄、湖蓝、淡绿为主,而白色居多。传统的白族妇女服饰一般都是白上衣、白裤子,还有集风花雪月于一体的头饰也是以白色为主。白色给人神圣、明快、洁静的感觉。而粉红色代表温馨,嫩黄色代表尊贵,浅绿色代表希望,加上黑色或大红色的马
8、褂,形成了补色配合,非常协调。给人热情亲切、活跃开朗、积极向上的感觉。 白族服饰图案白族服饰图案也非常丰富,主要是动、植物纹样。植物纹样如:蕨菜花、慈姑花、刺叶花、野团菊花、素馨花、石榴花、水仙花、粉团花、四瓣花、莲花等等,包括蓓蕾、茎、枝、叶及花盆、花瓶、花篮等在内。常将它们用于头帕、围腰、飘带、背被、鞋帮的装饰。动物纹样如:虎、狮、猴、山猫(九节狸)等野兽,猫、犬、猪、牛、羊等家畜,凤凰、孔雀、雉鸡,喜鹊、燕子、飞鸟以及鸡、鸭等禽鸟,蛙、鱼、螺蛳等水生动物,蝴蝶、飞蛾等昆虫,还有云纹、太阳纹、波浪纹等自然现象纹样和点、线几何纹样。常常把这些纹样组成双风朝阳、四风穿花、缠枝牡丹、花好月圆、牡
9、丹白头、吉庆有余、喜鹊登枝等寓意吉祥幸福的纹样用在婚事、祝寿等喜庆的用器上。白族的图案常常喜欢以青、白色为底色,用白线或青线作素绣,使得整个图案装饰对比强烈、清爽而朴实,形成一种开朗明快的特色。 以白族为背景的电影五朵金花白族小伙阿鹏哥 白族姑娘金花剑川白族歌舞白族绣花腰带 白族绣花鞋白族绣花装饰 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纳西族风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中的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
10、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 ,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在明清时期,纳西族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统治者热衷学习汉文化,极大影响纳西的社会文化生活,为近代纳西文化发展开辟道路。同时,它又没有抛弃本民族传统的文化,这是难能可贵的。纳西族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
11、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纳西族服饰造型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族源也是古代我国西北的羌人,以后逐步南迁到金沙江一带的。在服饰上,以丽江纳西族妇女服装为典型。妇女服饰上身为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后幅长短不一致,袖子较宽,外加坎肩;下身穿长裤,腰系白色百褶围腰。服饰没有绣花,但在坎肩的对襟扣、大褂后幅开缝处有连续纹样的花边。服饰的面主要是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纳西服饰以方形为主,形成连身宽袖直腰无变化的造型,整个服饰造型简约大方,具有一种古朴之美。纳西服饰最具特色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披肩
12、上。披肩整个外形上部至腰渐窄,下部两边弧形,最后形成尖角,状似一只倒挂的青蛙;披肩正面在洁白的羊皮上部有一条黑色布宽带,中部并排钉着七个大小相等,用彩色丝线绣出整齐排列的星状圆盘。以前在七个星状圆盘上还缀有两个大的圆盘,象征日月,因此披肩又称为“披星戴月” 。整个披肩以白色宽带相绕结于胸前,系在腰后。披肩异于其他服饰的一点,里面一层是羊毛,外面这层是羊皮,平时可保暖,劳动时又可成为防止肩部受损的用品。气温升高时,披肩还可翻过来穿,不会太热,是实用与美观兼具的服饰。在首饰方面,纳西族身上饰品很少,技术水平也不高,一般只有耳环和手镯。纳西人相信,玉和银能避邪,所以这两种材料使用较普遍。首饰的形式也
13、较简单,基本没有雕花。纳西族服饰色彩如果说纳西妇女服饰的造型是简约大方,那么服饰的色彩却透出纳西人的性格与审美情趣。 “从有关历史记载,纳西族服饰的色彩一直以黑色为主,并兼用青、蓝、红、白、绿等” 。纳西先民最早崇尚黑色,因为“纳西”一词中的“纳”之本义为黑,引申为“伟大” “尊贵” “高尚”等,纳西之义为“尊贵的民族” 。在日常生活中,纳西族保持尚黑习俗,服饰也是黑和深蓝为主。从技术上来讲,纳西古代的染色技术不太发达;从地理上说,纳西族居住处高寒山区,而深色从色系上说是吸光的色,因此多采用深色。调和与对比恰好可以形容纳西服饰的色彩特征,纳西服饰中的基本色调为深色偏黑,在同一色中的层次变化,属
14、于调和,但它也有变化,披肩羊皮是白色,上端有宽 2030 厘米的黑色布,黑与白在此形成极鲜明的对比。服饰中的整体色调属于素净,但披肩上的星状圆盘图案,却又是用较鲜艳暖色系的彩色丝线缝成,但一般都用类似色,鲜艳但和谐。纳西族的民族特点也与其所喜用的深色系一样,低调谨慎,不喜张扬。纳西族服饰图案纳西族妇女羊皮护肩上的七星图案是自然崇拜或动物崇拜的体现。根据七星披肩的来历这一神话传说:披肩上部为黑色象征夜色,上面所缀一排的七个彩色圆形图案,象征运行于天空的日、月、星、辰。也有人说,从前披肩的左右还各有一个较大的圆形彩饰以象征日、月。每个圆盘中心垂下的细皮条象征着光芒。披肩下半部为白色象征白昼。俗称这
15、种披肩为“披星戴月” 。是对勤劳的纳西族妇女的一种赞美。但还有另一种神话传说认为这种羊皮披肩象征纳西族所崇奉的黄金大蛙之形。蛙的身体是东方木,蛙嘴是南方火,蛙骨是西方铁(金),蛙胆是北方水,蛙肉是中央土,人们是按蛙的形象剪截羊皮披肩的。披肩上的七个彩色圆盘是蛙眼,以象征吉祥如意。实际上这是对“人为万物之灵”的一种肯定,因为东、西、南、北、中整个世界都在护佑着人类。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纳西族少女 纳西族妇女纳西族节庆歌舞纳西族一家(油画)康巴藏族风俗文化藏族现有人口 4593 万,在云南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数散居在丽江、怒江等地,共有 111 万多人。据史料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羌人
16、,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今天的藏族。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吐蕃王朝时,曾把势力扩展到滇西北地区,建立神川都督,设铁桥节度使,一些藏人就来到了迪庆,迪庆藏区属古卫、藏、康三部之一的康巴藏族。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糌粑、酥油 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食物多有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 ,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至三十厘米” ,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都要献哈达以表敬意。藏族的节日较多,几乎都与宗教有联系,如正月朝拜玉龙雪山,四月初一至初四是释迦牟尼成佛日,
17、十月二十五日是黄教大师宗巴喀的成道日,都要举行法会庆祝,除夕之夜还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每年五月端午要举行盛大的传统盛会赛马族骑手都要前去参赛。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化绚丽多姿,其歌舞、音乐、戏剧、绘画都有独到的特色。 格萨尔王传是举世著名的英雄史诗,不汉是全世界最长的诗,情节生动。康巴藏族服饰造型康巴藏族服饰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藏袍宽大超长,日当衣服夜当被,既可遮风避雨保暖,又可装物当坐垫的一衣多用性,又与康巴游牧民族生存环境、高寒的气候和质朴的生活相适应。其腰带式样不拘一格,也是藏装最显著的特征。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装饰也是康巴藏族服饰的一大艺术特色,
18、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务实的审美价值观念。闻名四方的康巴汉子的服饰,其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 、大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外套藏袍以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等制成,边上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氆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插的长
19、刀十分耀眼。康巴女装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 根的习惯,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服装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康巴藏族服饰色彩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他们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衬与和谐,其运用最多的红、黄、蓝、绿、白、黑,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征意蕴,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现的直观表征:他们认为蓝、白、绿、红、黄五彩是菩萨的服装,蓝色代表蓝天,白色
20、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河流,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大地。五色为本源的色彩观, 它们都表现了避邪、纳福、求吉的文化心态。衣袍的主体颜色以深色为主,常见的有深褐、深蓝、深紫、深红等,耐脏、耐日晒。女性服饰在袍袖处镶有亮色的丝绸,其图案在深色大袍的映衬下亮丽多彩。男性的袍边多镶有宽边的布料,由于深色大袍的间隔,宽边布料显得十分大气,厚重。藏族服饰图案藏族图案纹样题材以宗教的图式符号和祈福求安的吉祥纹样为主。它们具有功利、民俗、宗教等各种因素,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八宝吉祥、万寿锦、宝瓶牡丹花、穿云龙等。以物寓意的图案在染织装饰纹样中占有显著的地置。其表现手法有以下三种: 其一, 表号型, 就是将物
21、象符号化, 把符号作为艺术形式的外观。如经过历代提炼后定形定意的日月纹、字纹等。其二, 象征型, 是以具体的形象代表某一抽象的概念, 表达美好愿望, 反映时代精神, 是最典型最富于理想的视觉表达形式。如吉祥八宝、七珍、火焰宝、十相自在图等象征了藏传佛教的精神意旨; 圆形团花的构图方式, 也表现了佛教“圆通”、 “圆觉”的理性精神; 雍仲那曲表达了对吉祥如意永恒不变的向往。其三, 隐喻型, 隐喻的手法常以“谐音”的方式表现。如“瓶”谐音为“平”隐喻“平安”;“蝠”为“福”, 隐喻“幸福” 。又如宝瓶牡丹花意指平安富贵。松赞林寺壁画康巴藏族妇女康巴藏族节庆歌舞藏族莲花纹 藏族八吉祥纹 白族扎染艺术
22、云南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在原染织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白族民间艺术形式,主要盛行于以喜州周城为中心的大理地区。白族扎染当地俗称:疙瘩花布、疙瘩布、扎花布、蓝花布、疙瘩染等等,是一种传统的织物染印工艺品种。所用的染制原料主要是白族人民自己种植的植物染料板蓝根,俗称土靛。 白族扎染大多数都是蓝底白花,因为白族人民十分崇尚白色和青蓝色,他们认为白色纯洁、光明、纯朴,而青蓝色则有庄重、希望、感情真挚之意。青对白即“清清白白,光明磊落”这也是大理地区苍山雪白,洱海水蓝的艺术再现。 白族扎染制品的图案通过防染而来,扎染是一种物理防染,扎染的原理是用线或绳根据花型图案将织物不需染色
23、的部分进行紧固地结、系、捆、绑、缝扎进行防染,余下的需要染色的部分进行染色。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织物染色不匀,拆出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显现出奇特的花纹。扎线缚得越紧防染效果越好。有意识地放松缚线染液适当侵入便可造成深浅不同,出现多层次的过渡色,具有色晕自然的效果。这种晕层效果是机器印染难以达到的。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为:选择布料一设计图案一将图案复制于布料一线绳捆扎、缝扎一脱浆一染色一出缸一拆线一漂洗一凉干一熨平一成品。扎染技法以扎最繁复,扎染主要技法有扎、缀、叠、盖、绞、捆、撮、缚、夹、卷、绕、串、拉、抽、抓、缝等。缝又分平缝、叠缝、褶桐缝、包边缝、跳桐缝好几种缝法。各种扎法、缝法、褶法、卷法
24、常常穿插混用。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除了与扎结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外,与染料的选择及染色过程的控制也有密切的联系。白族扎染大面积染色以浸染为主,再根据不同花色要求辅以套染、吊染、泼染、喷染等诸多方法。浸染是把缝扎好的织物全部浸没于染液,可一浴染得一种颜色浓淡变化的图案。在白族扎染中融合了白族的人文气息、自然景观、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动植物的纹饰是白族扎染图案中表现比较多的题材。这种与动植物紧密联系的审美思想和白族人民农耕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为图案艺术创造提供了物质材料。白族宗教特征对白族的审美思想和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种宗教常用的纹样直接被借用过来表现
25、在白族的图案艺术中。比如佛教特有的宝相花、莲花、如意纹在扎染纹饰中也是常见的。蓝底白花的白族扎染妇女们在扎缝 图案复制于布料后用线绳捆扎、缝扎木染缸 出缸后晾晒的扎染布在大铁锅中染色 染色后晾干结语:在这次采风中,我领略了白族姑娘的热情好客、 、纳西族人民的内敛沉稳、藏族小伙子的豪情勇敢,欣赏了白族的“风花雪月” ,纳西族的“披星戴月” 、藏族的“五彩杨云” 。难忘的云南之行使我对少数民族的特有风情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此感谢张慧娟老师们的亲切指导,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把此次考察过程中学到的和看到的运用于专业中,更好的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参考文献及作品:云南民族美术全集 李昆生著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与现代化 曾德昌著 中国民间织绣印染 黄钦康著康巴服饰的审美价值与视觉传达 李青著云南民族图案的设计重构探究 曹筝琪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