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核舟记精彩开篇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
2、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看核舟一、新课导入1995 年 10 月 27 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器皿(mn) 罔不因势象形(wng) 贻(y) 八分有奇(yu j)二黍许(sh) 箬篷(ru) 髯(rn) 石青糁之(sn)不属(zh) 诎(q) 椎髻(chu j) 舟楫(j) 篆(zhun)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1)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 ,还有零头。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 ,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横。 )(2)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中轩敞者为舱 (是)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一头,一方,名词。 )其人视端容寂 (正,端正,形容词。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并且、而且。 )启窗而观 (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却、但是。 )之:径寸之木 (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代词,这。 )其: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的)其人视端容寂 (那)(3)同义词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钩划了了( 清清楚楚 )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 的样子 )3.作者链接魏学洢(1596-约 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四、拓展延伸联系
5、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交流】 (1)长约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横卧一楫。 (5)为字共三十有四。 (6)苏、黄共阅一手卷。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2.说说文言文数量词的翻译并解释上面句中数量词。【交流】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1)省略的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一(幅)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一(把)扇 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 一(条)舟为人五(个
6、) 为窗八(扇)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知核舟一、新课导入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 ,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
7、形,各具情态。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交流点拨】核舟。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交流点拨】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交流点拨】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
8、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二)文本探究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2.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 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四、板书设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整体中间 中轩敞者主船头坐三人两边舟尾横卧一楫次船背 船背稍夷 局部五、拓展延伸苏轼赤壁赋 后赤壁赋的相关段落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空 间 顺 序逻 辑 顺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