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2、过程和方法: (1)掌握诵读古诗的方法;(2)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体会诗人关心人民疾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提到我们中国的文学,不能不提唐诗;提到唐诗,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杜甫。 (板书作者) 2、指导杜甫“甫”
2、字的写法。(二)介绍写作背景1、我们知道历史上发生过安史之乱,自安史之乱开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好,今天,就让我们的思想追溯到成都浣花溪畔那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三)展示学习目标(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扫除
3、字词障碍。2、指导朗读,学习朗读技巧。3、根据注释,自读课文。4、联系它文,强调字音:联系高尔基的海燕中的“号”字,突出“八月秋高风怒号”中“号”的读音。(五)品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1、感情朗读,个人领会美点(好句、好词) 。2、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共享互评。第一组问题:1、茅屋是怎样被秋风所破的?(1)四个字概括:“风破茅屋” 。抓住关键词:怒号、卷、飞、洒、罥、飘、沉。(2)生自读第一节。2、寻找此时(风破茅屋)诗人的形象(诗人的形象落在那些诗句或词语上) 。(1)重点诗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抓住关键词:焦、燥、叹息。板书:焦躁、叹息。(2)感情读第二
4、节。(3)问:诗人在叹息什么?(自思自悟,小组交流) 。第二组问题:“风破茅屋”之后,又有什么样的结局?学习第三节:(1)四个字概括:“雨夜屋漏” 。(2)问:“布衾多年冷似铁”这句诗的背后包含着什么内容?(3)这节诗,诗人的形象落在那些诗句或词语上?“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板书:无眠、沉思。(4)齐读第三节。第三组问题:1、茅屋破漏后,诗人想到什么?板书:广厦千万。2、此时诗人又是什么形象?板书:忧国忧民。3、问:读本节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激昂。 (范读课文) 。4、以前我们学过杜甫的许多诗歌,现在又感受了诗人的感人形象,下面写一句话,假如杜甫就在我们面前,你对杜甫写一段话,用
5、第二人称“您”来写。你怎么说?(六)诵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要求:1、读出诗人的愁苦。2、读出诗人的潦倒。3、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4、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期盼。5、读出他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七)课文小结自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到的,但倾注笔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产生强烈共鸣的却只有一个杜甫。就在写这首诗的八年后,为了谋生诗人携全家再度辗转,在去郴州的路上,诗人凄惨的病死在行船之中。他死后,家人竟无力营葬!这是那个离乱时代的悲剧。今人在成都又重建了草堂来纪念这位千古诗人。(展示草堂内景一角图片) 。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风破茅屋焦躁、叹息雨夜屋漏无眠、沉思学优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