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25 桃花源记  教案3(鲁教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81918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25 桃花源记  教案3(鲁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25 桃花源记  教案3(鲁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25 桃花源记  教案3(鲁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25 桃花源记  教案3(鲁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25 桃花源记  教案3(鲁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武陟县乔庙一中冯慧仁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 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2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 2、3 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 4、5 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阡陌 垂髫 诣太守 邑人 刘子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芳草鲜美: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阡陌交通: 乃不知

4、有汉,无论魏晋: 诣太守,说如此: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 1 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

5、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 2 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

6、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41“景倚,如:“土地平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

7、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喜气洋洋和欢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所写的重点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5六、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