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教学要点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 ,理解桃源之“乐” ,评读桃源之“奇” ;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发表对其理想的评价;延伸阅读桃花源诗 ,诗文对读,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总结收束全文。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
2、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
3、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 ,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 ,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
4、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 ,且形状奇特,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 ,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三、深入研讨课文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
6、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四、延伸阅读桃花源诗 ,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 ,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资料内容如下: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
7、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
8、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 “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3.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 2050 年的中国社会,然后选三位同学交流。五、课堂小结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我更希望在 21 世纪的今
9、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六、课堂练习投影显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1)既出 (2)得其船(3)便扶向路 (4)诣太守(5)说如此2.给这段文字断句。3.翻译画线句子。4.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1.(1)已经;(2)代词,他的;(3)沿着;(4)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5)指在桃源看到的情况。2.略。3.寻找原来所作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着道儿了。4.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
10、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也有的同学会认为这是对不守信用的渔人的惩罚,暗示人们做人要讲诚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七、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 ,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附节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注会意:体会文中的要旨。造:往,到。吝情:隐瞒真情。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参考答案: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板书设计学优:中考,网